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018-11-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客观的来讲,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变法,其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在立足于当时,针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弊病进行革新,富国强兵,但不敢说什么富民.虽然孟圣人,民为贵,社稷轻之的思想是儒家正统,但封建士大夫断不会把它当了真的,只要国家财政充裕了,皇帝高兴了那就算是功德完满.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当然顺带造福了老百姓那也算意外之得,更能博得好名声.变法最重要的是要得到皇帝的支持而不是百姓,当两者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忠实的为他们的后台老板皇帝代言.否者,你下去吧.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正是领悟了这一精髓,在朝野一

客观的来讲,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变法,其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在立足于当时,针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弊病进行革新,富国强兵,但不敢说什么富民。虽然孟圣人,民为贵,社稷轻之的思想是儒家正统,但封建士大夫断不会把它当了真的,只要国家财政充裕了,皇帝高兴了那就算是功德完满。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当然顺带造福了老百姓那也算意外之得,更能博得好名声。变法最重要的是要得到皇帝的支持而不是百姓,当两者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忠实的为他们的后台老板皇帝代言。否者,你下去吧。

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正是领悟了这一精髓,在朝野一片反对声中,他的后台老板宋神宗一直不遗余力、力排众议论地支持到底。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067年,神宗嗣位。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皇帝,总想要收复契丹和西夏占领的国土,在不同的场合反复表达过,要将国库充实起来准备打仗。作为一个积弱多年的国家,新皇帝的想法有些急于求成了。他急需一个可以支持他大张旗鼓高歌猛进的宰相。

在欧阳修、司马光、文彦博等(可笑的是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新法的反对者,甚至受到了王的无情打压)的推介下,加上王安石自己做地方官时候积累的名望,他就进入了皇帝的视野,职位连续升迁。一个急于求成,一个雄心勃勃,二人一拍即合。

于是王安石顺利出相,在皇帝支持下开始变法。我们可以想象的是,神宗之所以变法,并不是要百姓"安居乐业",他只是希望小小的穷兵黩武一下,所以从一开始,这次变法就充满了剥削色彩,这就是皇帝给熙宁变法定的方针基调,这就注定了变法的先天不足。这就是变法的终极目标"富国强兵",老板给了王安石这个命题,接下来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围绕它展开,与富民何干?!

出发点是好的,那就要来看看这个执行者的情况,计划总是要由人来执行的,王安石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人物,唐宋八大家的名头可不是吹的。同时他也是政务高手,在做具体事务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想法,20多年一直心甘情愿呆在基层工作,不愿入朝做京官。

善待老百姓,具有崇高的官声与民望。变法前王安石年富力强,曾任多年地方官员,在朝中也几经沉浮,了解国政民情,虽未受大用,但在士大夫中享有极高声誉,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

人们称赞他质朴节俭,不嗜酒色财利;赞美他视富贵如浮云,不以自身荣辱进退为意;钦佩他好学深思,深通经术,成一家之学。《元城语录》说:"当时天下之论,以金陵(指王安石)不做执政为屈。"尤为重要的是,王安石几年前上书宋仁宗,力陈"理财为先"的改革建言,与神宗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不谋而合。英君贤臣风云际会,撞击出一串激情的火。

王安石的特立独行:他从不妥协,从不关注与考虑别人的意见,果敢自信、生机勃勃。他用天然纯真近乎痴的的个性与完美的个人品行获得了后人的赞誉。

但正因为他的从不妥协,从不关注与考虑别人的意见,果敢自信注定了熙宁变法的失败,作为一个领导者可以果敢自信、生机勃勃。但必须有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度量,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但王安石这位有名的"拗相公"取太过自信,且不能容人,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一贯我行我素,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

这当中有人原来是他的靠山,如韩维、吕公著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荐主,如文彦博、欧阳修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上司,如富弼、韩琦等人;也有人原来是他的朋友,如范缜、司马光等人。

虽然他们都是一时俊杰,朝廷重臣,却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赶出朝廷。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直到公元1086年二人同年去世为止。

当下有考证说,王安石由于其偏执人格,所以不善听取不同意见,因而树敌过多。偏执类型的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并十分敏感,固执己见,自命不凡。此外,人格偏执的人,还十分缺乏同理心,不能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易将错误推诿他人或种种客观原因。凡此种种,都会使当事人在待人处事中表现出种种的偏向、偏见、偏信、偏好、偏激行为,并给其人际沟通及合作共事带来极大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