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电影白毛女 民族歌剧《白毛女》曲作者马可诞辰百年
今天是民族歌剧《白毛女》作曲家马可诞辰100周年的日子。
100年前,马可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天主教家庭,从小酷爱西方音乐,特别是《茶花女》《叶甫根尼·奥涅金》《天鹅湖》这三部作品。这也是他后来到延安之初,极讨厌秦腔的原因之一。
1935年9月,马可抱着科学救国的想法考入河南大学化学系,成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梦想做一个发明家。抗日战争爆发,搅乱了他的“清梦”。马可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展露了艺术细胞,发起和组织河南大学“怒吼歌咏队”……这时,冼星海率领“救亡演剧队”到河南巡回演出,发现了马可。
1939年秋,马可到达延安,经冼星海推荐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音乐。在此期间,由于学习方式全盘西化,比如找老乡画素描,练习声乐吊嗓子,未能被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引起中央重视,召开了著名的文艺座谈会。
此后,马可开始认真学习、记录民间戏曲,听说了“白毛仙姑”的故事。在鲁艺院长周扬的组织下,张庚、贺敬之、邵子南、贺敬之、王滨、王大化、马可、张鲁等人建立创作组。但第一稿剧本由邵子南完成后,其诗歌形式被否定,邵子南一气之下退出了创作组。
第二稿从秧歌剧改成了秦腔为主的表演形式,再次被否定。创作组第三次发生变动,编剧贺敬之、丁毅,作曲马可、张鲁、瞿维,导演王滨、王大化等,演员有陈强、林白、王昆等。每幕完成后试排,请鲁艺师生、干部、群众和鲁艺驻地桥儿沟的老乡来观看并评论,边写边演边改。
在音乐方面,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音乐家,大胆采用了河北、山西、陕北等地的民间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又借鉴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手法,创作出中国民族风味歌剧《白毛女》。
1945年4月中旬,剧组在鲁艺院内临时搭建成一个狭小土台子上进行总彩排。观众反映如此强烈,一致认为歌剧《白毛女》是秧歌剧运动发展以来最动人的作品。但这次彩排也引起了一些指责,主要是对黄世仁没有被枪毙不满。
1945年4月22日,“七大”召开的前一天晚上,《白毛女》在延安中央礼堂正式演出,一票难求,陈赓将军都没有座位,他是坐在窗台上看完的。演出完,中央意见有三条: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第二,黄世仁应当枪毙;第三,艺术是成功的。
《白毛女》引发的轰动效应,最突出的表现是,扎红头绳成为观众带回家的流行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