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沙会战 为何打得这么漂亮
岳麓山巅、响鼓岭上的长沙会战碑,纪念1939年九、十月间的第一次长沙会战胜利。该碑原立于云麓宫前坪,复建时移建于响鼓岭上,并对该碑进行精心保护。
无须常怀仇恨,但应铭记历史。七十七年前的7月7日,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我们的城市,在八年抗战之中,既发生过在张皇失措中自乱阵脚、自焚其城的“文夕大火”,更有过三次长沙大捷,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更让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铭记了这座光荣的城市——
一、一群具有现代知识
的年轻人打的现代战争
“我们并不喜欢战争,但当敌人入侵时,我们绝对要为抗拒强权、争取民族之自由而奋斗。”
抗日战争进入持久战阶段,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这是中国军人面对外国记者采访时,经常会说到的一句话。
1942年1月中旬,美国纽约时报及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记者福尔曼(旧译福尔门)来到长沙,进行第三次长沙会战外围战场采访,写成了《湘北战场视察》等重要新闻稿, 这些新闻稿随即被中国中央社翻译,并于2月9日在重庆广播电台播出。旋即这些新闻稿又被湖南各大报纸转载。
在这些新闻稿中,福尔曼从新的视角,观察到了国人平时注意不到的本次会战的细节。
福尔曼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属于现代战争,现代战争一方面是现代工业效能的战争,需要工厂成批生产战争机器,并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经过训练的指挥员和战斗员来执行。所谓战场上的战斗力,就是这个国家和人民的现代化的程度;另一方面战争也是政治战,即战争要获得民众的诚心拥护,主动投入。
从这个角度出发,福尔曼来到长沙,视察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的战场时,他不只是像一般记者一样巡视战场,记录中国军人在战场上的掳获。在长沙4天时间里,福尔曼与中国军人打成一片。他发现,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的“中国军队的军官,都很年轻,从校官到将官,平均年龄只有34岁。他们都久经战场,他们都很聪明,有很多军官会讲英语,还有一些军官能讲法语、德语、日语和俄语”,“他们具有知识,他们训练有素”。
福尔曼认为第三次长沙会战,“是一群具有现代知识的年轻人执行的现代战争”。
二、天炉阵把敌人的优势变成了劣势
福尔曼认为45岁的中国指挥官薛岳将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薛将军善于“把敌人的优势,变为劣势;把自己的劣势变为优势。这就是此次薛司令长官所采用的战略” 。
如果只用传统的观点来看待第三次会战,显然薛岳所选择的决战区域,即浏阳河与捞刀河之间的广大区域,确实是一个布“口袋阵”的好地方。
就地理位置而言,长沙地区西临湘江,南高北低,尤其在长沙城北的东面和北面,浏阳河、捞刀河像个口袋,袋口摆在长沙南面,北面是袋底。如果能将敌军赶到浏阳河、捞刀河谷,作为决战地,则可以聚而歼之。
然而,“口袋阵”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即日军也可能把长沙守军赶到中国人自布的“口袋阵”中去,搬起石头砸到自己的脚,何况日军早在随枣战役就已体会到“山岳战”之不易。敌方承认:“山岳地带运动极为迟滞,应尽力避免谷道,以选定高地上之道路行进为有利”,“假使指挥官过于爱惜部下,规避险峻高地之道,而由谷道行走,此不但不能达到爱惜之目的,且给予擅长游击战之中国军队以好饵,而遭受不利之结果”,并且他们早就意识到“华军游击战法之特质,就在于诱我深入,断我归路”。
可见敌人识破我们的计谋。
其实,薛岳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总结前两次保卫战的经验教训,所设定的阵法,不只是传统“口袋阵”那般简单,而是更符合现代战争规律的“天炉阵”。
薛岳自称:“天炉战者,为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配置必要的守备部队,以伏击、诱击、侧击、截击、尾击、堵击诸手段逐次消耗敌力,挫其锐气,然后于决战地使用优越的兵力,施行反击和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打击。盖为后退决战方法,因敌之变化而变化之歼敌制胜新方略,如炉熔铁,又如炼丹,故名。”
薛岳在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前,就已经定下“天炉战法”的大计,并印成手册,发给高级干部,预先排兵布阵。
1941年12月24日,驻武汉日军第11军纠集4个师团共约7万兵力,强渡湘北新墙河,28日,强渡汨罗江,31日到达长沙外围。1942年元旦开始猛烈攻击长沙全城。
这时,薛岳采用的“扬长避短”的“天炉战法”,才正式发挥作用。
此前,薛岳即令军队及农民,把湘北通往长沙的道路彻底破坏,使日军坦克车与重炮不能到达长沙。
福尔曼说,他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即骑马在长沙近郊战场巡视。“走了一会儿,道路突然狭窄起来,它只有一尺的宽度,有些地方还给战壕截断了,战壕里尽是水,我所骑的马颇为强悍,可是它竟不容易走过这样的小道,由此可知日本的重炮与坦克车更没有方法可以通过。”
在火线上采访的《阵中日报》记者更称:“我们是一个科学落后的国家,一切现代化的装备,都不及敌人。过去我们作战单凭将士们用血和肉对抗敌人的钢和铁。步炮协同作战而收获巨大效果的,应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为始。那时敌人已被我引诱越过捞刀河与浏阳河,逼近长沙外围,因为我层层截击,他们军队的装备反在我们之下,而我严阵以待的炮兵,即开始发挥无比的威力。”
一名日军炮兵俘虏战败后告诉记者:他们这一次进攻长沙,没有修公路,重兵器如坦克和重炮不能过来,每一联队只装备山炮16门,射程不远,用马拉曳,一到长沙近郊,不料碰到重炮,威力相当巨大,压倒了他们的山炮,马匹被打死很多,山炮移动更感困难。
记者调查到这次追击日军的一支队伍的战利品,单是炮弹就达300余箱,证明敌人的山炮已经等于废物。
据记载,1941年12月31日,从新墙河北上,渡汨罗江,过捞刀河、浏阳河的日军,最开始并不急于攻击长沙,而是迅速南行,似乎进攻湘潭、株洲,但他们前行一段之后,即通过大迂回作战法,往长沙东南方向折转,转而从南面和东南面,进攻长沙侯家塘、小林子冲、东瓜山、修械所一线,妄图将长沙城守军赶到自己布设的口袋中。
但中国军队早已作好准备,在这一地段已连续布有三道防线。这时日寇却像被磁铁吸住一样,离开长沙不甘心,进长沙城又进不来。
攻击受挫后的日军,即在1942年1月4日移兵浏阳门和北门,想从东面和北面打开缺口,但在北大马路(今湘雅路)的日军,正在等待从天而降的日本补给降落伞时,岳麓山炮兵阵地的炮弹先至。一时日军死伤数人,这一支日军为躲避重炮只好躲入已经被毁的湘雅医院建筑之中。此时,长沙保卫战合围反攻的时候已经到了。
三、长沙会战取得胜利的诀窍
第三次长沙会战最终取得歼灭敌军5.6万人的伟大胜利,当年驻守长沙城中的警察局长陈阵等人在《湖南国民日报》上总结了第三次会战的诀窍。
即:一个口袋。第三次长沙会战,在浏阳河和捞刀河之间的河谷一带布下口袋阵。
两支精兵。在军事部署上,让善守的“泰山军”镇守长沙城,像磁铁一样吸引日军,同时紧急从广东调回北伐战争时“善攻”的“铁军”第四军,让其在长沙南郊雨花亭集结,率先发动对日军的全面攻击。
三道防线。在日寇进攻长沙城区之初,以阿弥岭、黄土岭、金盆岭为长沙抗战第一道布防,以小林子冲、回龙山等处为第二道防线,以天心阁等一线为第三道防线。
四处碰壁。日寇侵入长沙后,想要攻进长沙城,却被三道防线死死扼制住,在长沙城周边,像只疯狗,无处下嘴,四处碰壁。
五个昼夜。即从1941年12月31日到1942年1月4日,日军攻击长沙共计五个昼夜。
最终,中国军队的各路援兵从湖北、广东等地分别调入长沙,以六面合围之势,力图全歼日军。此时日军狼奔豕突,在浏阳河、捞刀河、金井、福临铺、影珠山、新市、长乐等处,被打得七零八落。最后九战区以三次大捷扬声于国内外。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十全十美的战果。
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中外记者争相报道此次会战。英国《每日电讯报》称:“际此远东阴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发表《告中国人民书》称:“数周以来,贵国之长沙伟大之战绩,非仅为中国之胜利,抑且为所有同盟国共同之胜利,而为打击整个轴心国之胜利。”蒋介石在1942年1月11日的日记中称:“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
第三次长沙大捷后,美国宣布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蒋介石被任命为中印缅战区盟军最高统帅,美英宣布废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会战结束后,美国记者福尔曼即看到,“大批居民潮涌似的返回长沙,他们的行李、锅炉、水缸、小孩都放在箩筐里,用扁担挑着,有些人还赶着水牛、猪只、家禽一道回来。地上遍布破烂的日本军服、一张张日本书页、撕碎的日本军旗,这些东西几乎沿途都是,可以想见日本撤退时狼狈不堪的样子。”
此后近两年,湖南战场几乎没有战事,长沙全城又恢复了繁华。直到1943年11月,常德会战爆发,湖湘大地再度燃起烽火。
不过,这时湖湘儿女们都已经能够预见到,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军国主义鬼子们的末日快要来到。以为有了刀和剑,就可以为所欲为、穷兵黩武的丑类,在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