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国香港回归 蔡建国:致力为公心系使命
每一次华丽转身的背后,饱含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追求完美的那份执着与信念
蔡建国,历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党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六、七届上海市副主委,中国侨联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侨联副主席、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你们杂志以前报道过我。”一见面,蔡建国非常热情地和记者说。20年前,1997年第11期中华儿女海外版曾经以《中日“民间大使”蔡建国》为题报道了他为中日友好所做的贡献。当时,蔡建国担任第八届全国青联常委。他从事中国近代史和中日关系等研究,被中日人士誉为“民间大使”。蔡建国曾作为旅日新华侨的唯一代表赴香港出席政权交接仪式和回归庆典。
东渡扶桑讲好“中国故事”
与那个时代的青年一样,蔡建国经历过十年动乱、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后才重新坐到课堂上,之后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改革开放以后,赶上了赴海外求学深造的留学浪潮,为了弄清楚我国近代史上遗留的许多问题,蔡建国于1987年4月东渡日本,在异国继续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学习和研究,后来又拓展到近现代中日关系、民间外交、对外文化交流等相关研究及教学工作。
“刚出国时就曾下过决心:今日万里求学,明日报效祖国。使命感决定我最终要回到自己的祖国来。”
自上世纪90年代起,蔡建国先后执教于日本茨城、东海、早稻田等多所知名高校,他在早稻田大学执教15年,是该校文学部东洋史专业聘请的第一位外国人讲师。
蔡建国成功地踏出一条从求学到讲学、从留学生到教授的人生之路,这是一条鲜花与荆棘交织、血汗与欢欣相融的道路,对“治史”的执著,对事业的热爱,推动蔡建国艰辛走过。
在当代日本,一位中国学者走上他们的大学讲坛,讲授中日关系、中华文化和东洋历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严谨的历史学者,蔡建国深知自己在这个讲坛上的最大作用和意义在于把正确的历史观传授给日本青年一代,使他们能比较客观地看待中日两国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蔡建国向学生讲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国近、现代风云变幻的多舛命运,也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介绍给学生们,犹如春风化雨,蔡建国的讲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增进了日本青年一代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探究中日关系的浓厚兴趣。
“日本的青年学生对中国史学的偏爱极大地触动了我,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中日关系的诸多思考常常让我感到灿烂的中国文化具有的独特魅力;他们对两国未来的热切关注,让我深刻感受到加强民间交流的重要性和作为一名站在日本大学讲坛上的中国教员所担负的神圣使命。
”回忆起这段执教生涯,蔡建国依然很动情。
蔡建国并不仅仅是位蜗居书斋的学者,更是一位有着坚定政治立场和把握大局能力的社会活动家。在日本十几年间,他积极宣传祖国,维护祖国的形象,批驳右翼势力对中国的攻击。对近代史的研究使他深知加强中日友好关系的重要性,他利用在日本较多的社会关系,充当了促进中日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
1993年起,他每年都利用假期组织日本学生到中国实地考察和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旅日知名学者,蔡建国始终不忘为旅日华侨、华人社会倾力贡献,他曾担任在日最大的华人社会科学学术团体的会长,他是中国驻日大使馆的常客,经常应邀参加各类重要活动……他积极促进新老华侨间的团结,中国大使馆和老侨领们对他评价极高,他被公认为留日学生中的优秀代表、是旅日新华侨的杰出代表和一面旗帜,在日本华侨社会有很大影响力和号召力。
1996年,蔡建国还被受聘为中华海外联谊会的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蔡建国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7年香港回归时,应中央政府邀请,他作为旅日华侨代表参加了隆重的香港交接仪式,1999年共和国五十华诞时,他在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
“澳门回归时,我又应中央之邀在北京参加了庆祝活动。我不禁心中暗下决定,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蔡元培的精神鼓舞我”
蔡建国是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侄曾孙,1953年10月出生在上海。他的名字便是蔡夫人周峻女士所起。
“之所以取名建国,我妹妹取名建新,合起来正好是寓意建设新国家,是因为她希望我将来能为祖国繁荣、国家建设而奋斗。”
自儿时起,蔡建国受到周峻女士及先生子女的影响至深,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言谈之中,能感受到他对蔡元培先生的钦佩之情。
“蔡元培对人类、对祖国、对民族、对教育事业炽热之爱的伟大精神,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的祖母和父母也时常以‘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家训教导我,这种思想和原则也始终贯穿于我一贯的工作和生活中。”
“文革”以后,蔡建国曾经有几年的时间整理蔡元培生前的资料,研究蔡元培的思想,30多年前就先后出版过《蔡元培纪念集》《蔡元培画传》以及研究专著,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对蔡元培的钻研很有独到之处。
日本的留学生活是艰辛的,“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有时身体疲倦得几乎瘫倒,但一想到我的事业、我的理想,再苦再累也要挺过去……”他说,先辈蔡元培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和热爱祖国的博大胸怀时刻鞭策着他不能松懈。
在成功闯过了语言关后,蔡建国进入著名的庆应义塾大学,师从中国问题专家山田辰雄教授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和中日关系,其间又赴德国洪堡大学等高校访学,得到德国汉学家费路、罗梅君等知名教授的指导。他在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并以全优的成绩通过答辩取得了学位。时任德国洪堡大学汉学院院长卡登教授说道:“蔡建国的论文和答辩是他见到的外国学人中最为优秀的。”
“蔡元培先生曾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游学访问,回国后用洪堡大学的理念创建了北京大学的办学模式。”
和他的先辈蔡元培先生一样,蔡建国也是一个人生和事业上的强者。他在一篇《旅日生涯自述》中写道:“热爱人生和事业,乃是人类生活最好的老师,它指导着人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它引导着人们去迎接新的生活,它教导着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去完成最终的目标。”
十几年间,蔡建国发表蔡元培研究学术论文数十篇。他的研究专著被德国翻译出版;论文中的《蔡元培与近代日本》部份已被日本国会图书馆保存。
蔡建国自认继承了前辈“做人要讲公德、淡泊物质欲望”的特点。回国的时候,蔡建国带回了一集装箱的书籍资料和旧家具,甚至连学生的作业、花名册、成绩表都带了回来,他说,学生的作业能给他的研究以启发,学生的花名册作为在日本工作的永久纪念,是无价的。
回国效力不争名利
作为上海市2001年重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蔡建国毅然放弃在日本十分难得的终身聘任的专任教授职位和优厚待遇回到故乡上海,投身祖国教育事业。回国后他当时的工资每月不到两千元,这次毅然返沪一下子舍弃了近30倍的工资。
蔡建国说:“我要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当平常人,为国家建设多出力。”回到上海后,蔡建国很快增补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
选择同济大学任教,组建亚太研究中心,迎风破浪,蔡建国开始了新的航程。当时,同济部分文科专业还很薄弱,他被作为学科带头人引进后,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创立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并兼任同济大学文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发展委员会委员,埋头科研的同时,四处奔走,为学校的文科发展争取了丰富的国内外人脉和学术资源。
他在日本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被借鉴、发挥到他所负责的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工作之中。
“作为炎黄子孙,立誓为振兴中华奋斗的豪情,终于可以在祖国的土地上转化成行动,我感到天空是那样湛蓝,内心的充实和快乐有时要冲破胸膛溢出来……”
秉承“立足本校、服务上海、放眼全国、胸怀世界”的理念,十多年来,在蔡建国和同事们的艰辛努力下,亚太研究中心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40余项,承担了10多个国际国内研究课题,并及时对国际问题提出见解,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亚太研究中心成为上海乃至全国中日关系、东亚区域合作研究、决策咨询的重镇之一,成功举办了八届“中日韩民间交流论坛”,成为该领域学术研究交流的品牌之一,在日韩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许多决策咨询报告上报有关部门,多次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的肯定,推动了同济大学在国际问题研究和文科建设方面的发展。在蔡建国的努力下,日本前首相羽田孜、福田康夫先后访问同济,日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先生等来同济演讲,实现了诺贝尔奖得主访问同济的零的突破,使同济大学加快了与亚洲、特别是东亚交流的步伐。“国内外学术界同行对我们的肯定,让我真的感到很开心、很安慰。”
蔡建国时常说,从事学术研究不能只埋头苦读书,要关注国内外大事,把国家发展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他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努力践行着。学校有老师亲切地称先生“既是专家,又是社会活动家”。
在学生眼中,蔡建国也是一位和蔼可亲,对学生关怀备至的“父亲”,时常与年轻学者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平日里工作繁忙,但心里始终装着学生。他说他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与学生的接触和互动也能让自己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他几乎每个礼拜都会抽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探讨学术话题,也关心学生的生活问题,对于家庭经济不好的学生,蔡建国总会想尽办法帮他们解决困难,很多时候都是自掏腰包给补贴。
2010年,一名研究生被推荐作为校际交流生赴日本东京交换留学一年,虽然有奖学金,但是要到达国外数日后才能领取,对于出身贫寒农村家庭的学生来说,出国前的换币准备也是不小的挑战,蔡建国了解到情况后,换好了外币给了学生。为了让学生的家人安心、放心,蔡建国还专门搭乘近10个小时的夜间火车陪该学生远赴在安徽的老家去家访,因为购票不易,最终只买到了两张硬卧车票,这也是他第一次坐这么久的长途夜班车。
参政议政出实效
“作为一名致公党员、全国政协委员,用心,用情,用手中的笔,为群众代言,为政府献策,是我的理想与追求。自从担任政协委员以来,我始终在政协的大舞台上,积极参政议政,一直把写好政协提案和大会发言、反映好社情民意作为自己坚持的原则和努力的方向。”
在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期间,蔡建国连续两届被委任为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不仅要求自己的提案要注重质量,也为政协的提案水平建言献策。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十年履职期间,蔡建国每年都算得上是“提案大户”。
十年间,蔡建国积极发挥多重社会身份的优势,利用自己的学术积累,在“软实力”建设,公共外交,侨务工作,孔子学院及华文教育,世博会、后世博,“一带一路”,绿色经济,创新发展,粮食、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等国家战略及诸多民生热点问题上,通过调研、建言献策,累计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230余份、大会发言书面材料近百篇、社情民意20余份,合计约360份60万字。
且绝大多数提案都获得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反馈,其中大量的提案和大会发言被各类媒体报道,大会期间接受采访的更是难以计数。
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期间,蔡建国的多篇提案获得全国政协高度重视,并三次获邀参加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分别就“华文教育发展问题”、“边境贸易问题”、“城管执法问题”等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期间,他也因有关公共外交的发言得到过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联组会议上的肯定。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也曾对他的参政议政工作予以肯定。中央和上海市委的有关领导也在多个场合给予了表扬。
此外,蔡建国因呼吁通过完善立法来破解城管工作困局,建议出台全国性的城市管理法,并递交了我国较早呼吁“城管立法”的提案,也曾被相关媒体评选为“2013年十个影响力代表委员”。
“从旅日侨领到归国教授,从教育学者到政府官员,从咨询专家到政协委员,从社会活动家到政府参事,从侨务部门的服务对象到为侨服务的政府公务人员,蔡建国老师每一种身份皆能游刃有余,力求做到最好,绽放出同样精彩的花火。
而每一次华丽转身的背后,饱含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这离不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离不开他对追求完美的那份执着与信念,更是对其先人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完全人格理念的继承和弘扬。”这段话是来自于蔡建国委员所带的研究生对他的评价,这大概也与了解和熟悉蔡建国的每一位朋友对他做的评价是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