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照片 60岁陈永华45载大鼓情 临沂老人爱鼓成痴
提起大鼓,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脑海中都会想起过年过节中敲大鼓,舞龙舞狮、扭秧歌的情景。在东北园社区就有这样一位老人,如今已经60岁,他一生爱好敲大鼓,现已和大鼓相伴45年,近20年来,一直从事着民间大鼓的演艺工作,已从一名学徒成长为“大师”,为山东民间大鼓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享受着“老来乐”。
听大鼓入了迷十五岁拜老师
12月3日中午,在东北园社区,记者见到了陈永华老人,只见他正在储藏室里擦拭着心爱的大鼓。
据陈永华介绍,他1952年出生,今年已经60岁,是土生土长的东北园社区本地人,受老一辈的影响,性格活泼的他从小就爱上了大鼓,并从15岁开始跟随本地一位大师学习大鼓表演。 “我们这边从老一辈那里就有过年过节舞龙舞狮、扭秧歌的习惯,我从小就对敲鼓非常喜欢,特别是有一天我听到了原临沂木器厂一位叫丁家如的师傅敲的大鼓后,我感觉他的鼓声很动人,有慢、有快、有紧、有松,节奏感很好,就像一首歌,后来我是越听越入迷。
”陈永华说,“后来我才知道丁老的大鼓艺术当时在临沂已经是很有名的了,于是我在15岁那年就拜他为师,开始了学习大鼓艺术的生涯。”
15岁拜师后,由于陈永华当时还是一位学生,在开始拜师学艺的日子里,他就利用礼拜六、礼拜天去学习,从站在旁边看师父表演,给师父抬抬鼓,到偶尔在师傅指点下上场敲敲鼓,他敲鼓的水平不断提高,而这其中的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当时老师就我这一位弟子,我爱好学,老师爱好教,丁老很和蔼,从不批评人,我跟他学习时,有时候天还没亮,我就起床练习,别人都睡下了,我还在琢磨鼓点,老师教我都是手把手的教,一般都是他打打我听听,然后我再打打,他再给指点指点,到现在45年了,我一天都没停过练习或者琢磨鼓点。”陈永华说,由于天资聪颖,加之后天的努力,他进步很快。
只要能打几下鼓再苦再累也不嫌
陈永华告诉记者,在舞龙舞狮、扭秧歌中,除了大鼓外,一般还要有大锣、大镲子等乐器,但这些乐器以大鼓为主,大鼓的鼓点就相当于乐队的指挥,如果鼓点打不好,其它的乐器就可能配合不一致,就会导致整个乐队乱套,舞龙舞狮、扭秧歌就更走不到鼓点上了。
在陈永华眼中,敲大鼓有很多好处,一是能锻炼身体:大鼓打起来浑身使劲,能锻炼身体,而且鼓点变化多,有时快、有时慢,这样就能锻炼头脑的灵活。二是能调节情绪:由于担心鼓点忘了,平常他要经常琢磨鼓点,特别是以前师父丁老教给的鼓点,随着自己现在逐步找着感觉,感觉越琢磨越好。“现在我只要听着哪个地方有敲鼓的,就被吸引过去了,想过去打打,平常自己碰着点烦心事,听着鼓点或者自己琢磨着鼓点就慢慢忘了。”陈永华说。
陈永华告诉记者,年轻时自己在村里冷库干活,主要是当装卸工,当时冷库零下30度,他干的就是将肉从冷库里搬出来,然后再搬上车,干了一天活后,确实很累,但是只要听说村里要扭秧歌排练,排练就要敲大鼓,只要他知道了,再累也得去,一直要排练到晚上10点多,他还浑身是劲,第二天早上照样去干活。“只要看着大鼓我就提精神!”说着,他还将大鼓抬出为记者即兴表演了一番,只见他娴熟的动作一点也不像已经60岁的人。
每次活动少不了敲鼓他都是主角
从1987年开始,当时临沂各村盛行舞龙,腊月里年前年后出去拜年,各村都要舞龙。“当时丁老还在,舞龙这种活动就举行了三年,当时敲鼓一般以他为主,我为辅,后来我们还参加了一次市里在原职工俱乐部灯光球场组织的比赛,而且取得了比较不错的名次。”陈永华说。
陈永华告诉记者,从1990年开始,每逢过年过节时,村里已经不再流行舞龙,开始流行扭秧歌,也就在这一年,师父丁老不幸去世,也就从这一年开始,他正式成了村里敲大鼓的主角,开始独挡一面。“从那时开始只要村里有活动我就去,虽然我没学过谱曲,在打鼓的时候都是凭着感觉走,但是由于基础扎实打得很有节奏。”
“以前,大家都忙着下地干活,加上那时候不富裕,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前来参加活动的人少,现在大家都富裕了,特别是一些老年人退休后还有养老金,现在这些业余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参加的人就多了,如今我们这支社区民间艺术队已经在临沂市、兰山区组织的活动中多次获奖,已经是小有名气,并受邀多次参加演出。”陈永华高兴地说。
只要肯学我就教把艺术传承下去
说起和大鼓45年的感情,陈永华敲坏了无数把大鼓锤,敲烂了三面大鼓,使他不仅纯熟掌握了敲鼓技巧,鼓点韵律,更使他有了事业的第二春。
在陈永华眼里,大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生命力来自于群众的喜爱,只有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鼓才能永远流传下去。“为了培养更多的大鼓的传人,我准备免费收徒,只要肯学,我就愿教,我想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最后,陈永华真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