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将之首 一个山西人五子良将之首威震逍遥津!

2018-08-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人,祖上本姓聂,后避祸改姓张,为何避祸?其实其祖上事迹也是相当有名,那就是公元前134年西汉元光元年汉武帝时期的马邑之谋.现在看马邑之谋,可以算是一场准备不周的粗糙谋略,但是联系当时时政来看,是有其原因的,马邑之谋中的提出者聂壹(即为我辽先祖)和当时朝中的主战者王恢策划时为前134年,而就在一年前,窦太后(后世称为西汉孝文窦皇后)刚刚去世,因窦太后生前信奉黄老之学,所以儒术皆罢黜,武帝的一系列政治及军事主张无法得到伸展.五子良将之首 一个山西人五子良将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人,祖上本姓聂,后避祸改姓张,为何避祸?其实其祖上事迹也是相当有名,那就是公元前134年西汉元光元年汉武帝时期的马邑之谋。现在看马邑之谋,可以算是一场准备不周的粗糙谋略,但是联系当时时政来看,是有其原因的,马邑之谋中的提出者聂壹(即为我辽先祖)和当时朝中的主战者王恢策划时为前134年,而就在一年前,窦太后(后世称为西汉孝文窦皇后)刚刚去世,因窦太后生前信奉黄老之学,所以儒术皆罢黜,武帝的一系列政治及军事主张无法得到伸展。

五子良将之首 一个山西人五子良将之首威震逍遥津!

据班固《汉书·叙传下》记载:诡矣祸福,刑于外戚,高后首命,吕宗颠覆。薄姬坠魏,宗文产德。窦后违意,考盘于代。于是前134年同时期武帝的一系列举动可以看出当时的武帝有一种挣脱束缚,大展拳脚的冲动。

同年,武帝同意颁布主父偃的推恩令,彻底替换原来的郡县制,成功削弱各诸侯王势力,此举完全可以看作对当年窦太后及窦婴,刘武等人的无声嘲弄,也是同年,冶铁,酿酒等技术,盐等产物被收归国有,中央统一管理,又禁止诸侯国私自铸钱。仍是同年,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此还专门于中央设立太学,进一步压制当年窦太后在世时推崇的黄老之学。

五子良将之首 一个山西人五子良将之首威震逍遥津!

另外稍题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窦太后于前135年6月去世,7月葬于霸陵,据《资治通鉴·卷第十七》记载,8月武帝正式掌握实权,开始改革的时候,“有星悖于东方,长竟天。次年改元,年号为元光”,嗯,我不懂星象学,但我闻到了浓浓的喜剧色彩的味道。

五子良将之首 一个山西人五子良将之首威震逍遥津!

重回主题,从上文可以看出,在政治上武帝的一系列改革,基本可以算是对窦太后的全盘否定,那么军事上呢?虽然都说军事其实是政治的游戏,但因为我辽祖上并不从政,乃雁门豪商,所以此处分开来写。我们都知道汉匈和亲的西汉历史可追溯于高祖的白登之围,从那之后一直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前期,窦太后在世时,西汉采取的都是和亲政策,但是窦太后一死,于某日匈奴再度派人提出和亲后朝议,武帝问曰:当战,当和?其实当时的和亲派仍然为多数,包括当时的御史大夫韩安国,太仆公孙贺,太中大夫李息等人均建议和亲,主战的只有大行令王恢,附和他的只有那个大家都懂的李广,但是武帝依然决定,战!

很有后来渣权决定与武帝战于赤壁的魄力。(咦,两个武帝唉?历史的巧合?我什么都不知道)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辽神的祖先聂壹闪亮登场,他和王恢的相识过程已不可考,但最后正是这个聂壹提议自身做饵,诱降匈奴,给出了一个虽然漏洞百出但是依然有可行性的计划,致使武帝最终拍板:“揍他丫的”。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内部叛徒出卖,导致计谋失败,当然皇帝身为天子绝不可能有错,那么王恢引罪自裁,聂壹也避怨改姓,销声匿迹了。

其实我后来翻遍了资治通鉴,汉书,书记,典论等书,均未发现任何聂壹后来之事的交代,那么陈寿于三国志中记载张辽本聂壹之后的唯一根据,其实就是两人同为雁门马邑人了。

考证完先祖和出身,接下来是张辽本人事迹了。《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中记载:“少为郡吏。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两点,一是我辽年少时就以武力过人闻名郡县,很早就当上了公务员,捧起了铁饭碗。

二是丁原派张辽诣京都可以看出张辽的智力水平和政治才能也初见端倪,后面会更加详细的说明。因为早年确实记载匮乏,辽神又四处奔波,所以在阿瞒之前的历史都相当模糊,只可以得知是先侍丁原,于此时就已结识吕布,后被派去诣京都,侍奉何屠户,又被派去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发现何屠户已经跪了,现在朝中坐的是董太师,我辽肯定心生疑惑,怎么体型差不多,样貌却变了?管他呢,接着侍奉董太师呗,没几年,董太师也败死,于是我辽又收拾收拾家当投靠了吕布,迁骑都尉,这个职位在三国志中被陈寿一笔带过,其实仔细研究一下还是很有意思的,骑都尉在当时的俸禄是比二千石,也就是稍次于二千石,同时有资格配银印青绶,这么说可能很多人还是没感觉,那么这个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来横向对比一下此时朝中有哪些官职是比二千石的,有侍中,光禄大夫,中郎将,诸镇校尉,以及护军都尉和司隶校尉,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个司隶校尉上,东汉时期,因为光武帝刘秀废除了丞相司直的职位,司隶校尉无人监管,已经可以抗衡三公,同时在朝会中和尚书令及御史中丞有专座,就是IP席位,当时称为三独坐,这些如果还不能显示这个职位的特殊性,那么下面这点就很关键了,司隶校尉不仅能够参与政议,同时是能够掌管军队的。

手上有兵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汉末三国时期,将军一职多为虚职,如黄巾时期的卢值,皇甫,朱儁等人,只有出征时才配给兵马,平常都是远离行伍,但司隶校尉却时刻掌兵,再加上招募的私兵,是一股可怕的军事力量。

何进时期,司隶校尉是袁绍,于是何屠户首级从城墙上甩下来的时候,袁绍能喊出“诛恶党者前来助战”,他要是个文官,其他官员早就做鸟兽散了,喊这句话,是有士兵为底气的。

董卓进京后,司隶校尉是吕布,所以吾儿奉先何在?以及首恶为董卓,余皆不问,你以为当时所有在场者都没想法?是因为当时吕布手上有兵啊。那么此时吕布和王允把持朝政,我找不到此时期司隶校尉的记载,只有同样俸禄,同样能领兵,同样绶印的骑都尉可以算作隐形的司隶校尉,那么张辽的这个骑都尉,就很有意思了,所以我又往后看了看,还有谁领过司隶校尉呢?后来李郭二人专政,李傕也自领司隶校尉,曹操迎献帝后,也领司隶校尉,最有意思的是,大耳称帝,张飞死后,遥领司隶校尉,我当时查到这个脑中一片2333。

接下来就是随吕布四处奔走征战,但吕布被曹操破于下邳,于是我辽想了想,看了看傲娇的高顺,决定从了武帝。“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写到这我开始胡思乱想,大家都说,刘备一客居到哪,就能把人克败了,然后自己脚底抹油,无影无踪,这么一看我辽更是主公克星,先从丁原,丁原死,后随何进,何进死,再侍董卓,董卓死,又护吕布,吕布死,,,我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不过还好还好,我曹老板命硬,也算是我辽的幸运,即得其主,又得其时。

而且张辽是聪明的,每个主子死时,都有重丞陪葬,但是我辽从来都不会陪葬,确实挺值得玩味的。

从武帝后,张辽开始活跃于各大战场,威名日盛,不可能每一场都详细说,那么挑几场关键的说。

1,先是官渡,很奇怪,在张辽传中于官渡之战一字未提,很不寻常,毕竟这是三大战役之一,这一战的重要程度还是相当高的,后来我翻了翻,发现在蜀书关羽传中找到了记载,现在大家说起二爷在官渡中的表现肯定都记得白马斩颜良,“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但是很多人都不会记得这段话的前一句是:“绍遣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

这就很让人惊异了,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可见张辽当时在解白马之围的角色竟然是先锋大将,从这句话猜测甚至二爷都只是张辽指挥下的前卒而已,毕竟“张辽及羽”这四个字可以猜测主副顺序,但被陈寿不明原因的不提以及后来罗灌水的文学渲染,导致我辽貌似在官渡之战中存在感极低。

2,平昌豨,这一战我认为是第二能体现我辽智勇双全的战役,第一是什么看我开头就表明自己是渣权粉应该都懂的。首先是情势,张辽及夏侯渊军团围昌豨于东海,但是久攻不下,粮草又不支,本来夏侯渊决定回军,但是张辽分析道:“数日以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

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后面就是成功劝服昌豨,平定贼军。回军之后武帝对辽神说“此非大将法也”,恕我实在不能同意这句话,武帝这句话是因为听说张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得出的结论,但完整事件应该是首先我军情势已经不利,围攻不下,粮草又无,只能退军的大背景下,再者我辽已有理有据的分析出昌豨已有降意,三者在于三国志中的一句话“乃使谓豨曰”,这个使字用的很有意思,说明了我辽并不是莽夫,而是先派使劝和,在得到回复后方亲自动身,并且昌豨这种惯犯,前前后后降了4次,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昌豨拜服。

从整件事中可以看出我辽审时度势,有勇有谋,作为五子魁首真非虚言。

3,于追击袁氏余孽的过程中遇虏,大破之,亲斩单于蹋顿,这到没什么好详细说的,武力值爆表,为何如此说可参考知乎问题“为什么黄忠斩夏侯渊这么出名”你就知道在三国时期阵斩敌方主将是多么彪悍的战绩了,三国志中的何夔传乌丸传以及乐进传中也有记载,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本文就不收录了。

4,合肥之战,当当当当,怪我激动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一想到孙十万就兽血沸腾,,,提到合肥简直高潮难挡。。好吧,这是病,得治,,,先提一点,我认为张辽是没有参加赤壁之战的,首先是曹仁乐进徐晃等人的传记中你都可以找到征于荆州或者从征荆州的记载,但张辽的却没有,二是“战后,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这句话的背景是文聘守江夏,而江夏又与吴相接,,如果张辽当时在阵中,就直接去了,不会在发生后来三国志中记载的“复遣辽囤长社”。

所以斩蹋顿之后,张辽经历的主要战事应该直接跳到合肥之战(中间的讨雷薄陈兰梅成等人个人认为并不是那么重要所以略去)感谢孙十万,其实历史上征合肥的战役光留名被记载的就有五次,渣权时期就有四次,但论精彩经典精妙绝伦程度,张辽这次独占魁首,毫无压力。

在开黑之前,啊不对,是开写合肥之战前,先写一个一直以来撕逼严重,各方说辞无定论的事情(完全是个人看法,只作为我个人见解定论)当时镇守合肥但相互间不睦的张李乐三人,谁为主将?先从官爵分析,张辽是荡寇将军,乐进是折冲将军,李典是破虏将军,引用日后曹魏官品分析,皆为五品,于是无结果,我不死心,再查,查当时三人的俸禄印绶,翻来翻去,连太平御览,水经注,三国志集解和通典都查了,只看到不停的增邑,但都没有具体数值,估计是失传了,同时印绶也没有记载,不像我在前文提到的什么司隶校尉银印青绶,以及后来朱治拜为安国将军,金印紫绶,很遗憾,这也不可靠,我还是不死心,还有什么好查呢?我发现在很多人的传记中,增邑后面,往往跟随着两个字,假节。

这就好办了,我又开始翻,终于有突破了,在合肥之战时,张乐二人均假节,但很遗憾,我们的老实人李典没有,拜拜,李典,光这一项已经可以确定李典只能为副了。嗯,已经三进二了,下面看看谁才是龙头老大,我把注意力放到了三国志中陈寿记载的那封武帝征张鲁时派护军薛悌送来的信,不同于罗灌水的浪漫主义(胡编乱造)三国志虽然奉魏为正统,但是依然客观保留了大部分史实,所以这封信不会是三国演义中诸葛村夫那种一会掏出的一个锦囊,应该是实物,按信中记载“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勿得与战”。

因为我见识短浅,实在找不到其他能例证主将的东西了,所以我恶意揣测一下,乐进,大家都知道以武勇著称,别号乐先登,但并无多少计谋(主要关于乐进的记载实在太少太简略)李典,是为儒将,有长者之风,但长于治军练兵,并不长于东征西讨,王沈就曾评价他“典少好学,不乐兵事”,所以曹操的意思估计就是合肥一共就七千人马,乐进出战,估计就倾巢而出,然后至死方休,李典出战,估计会被对面的甘宁打爆,想来想去,唯有辽神符合守住合肥同时又不能让十万太嚣张的实力,所以经此推论,个人认为此战虽有三人,实我辽为主帅督全军军事,余者皆副将。

重新回到合肥之战上来,辽神于是夜募八百敢死之士,吃饱喝足,于清晨突袭,披坚执锐,先登陷陈,连斩吴军两将,高声大呼自己的名字,杀至十万麾下。面对这种战神,我们的孙十万怎么做的呢?先是找高的地方爬(走登高冢)然后拿着长戟乱挥,大家自行脑补小学时候打架闭着眼睛两只手朝着对方乱挥乱打的情景。

然后张辽因骑马无法往高处上行,变呵斥孙十万下来决战,自行脑补山西话“你给我下来”,孙十万此时装聋作哑(权不敢动),后来站的高看的远,发现辽众甚少,孙十万脑羞成怒,决定使用人海战术,于是围辽数重,妄图聚歼我辽,但我辽视东吴鼠辈如群蚁,皆插标卖首者也,于是杀出重围,回首一看,还有部队陷在围中,没事,一二三四,再来一次,“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

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这一战是真正体现了张辽的实力,尤其是武力值,试问,从古至今,八百破十万,同时还陷围,杀出,在敌军已有准备,回身复陷围,再杀出,望风披靡,无人能挡,不配说古今罕见,难有敌手吗?另附合肥之战时孙权麾下武将名单:潘璋宋谦徐盛陈武凌统甘宁蒋钦吕蒙贺齐董袭周泰陆逊,嗯,我绝对没有别的意思,就是随便列个单子

5,后面其实已经没什么突出的战役了,合肥之战可以视为张辽的巅峰,剩余部分就大致总结一下吧,襄樊之战时,张辽作为援军,赶到时徐晃已破关羽,于是还兵,文帝即位时又复囤合肥,长期与吴军对抗,但一是年事已高,不复当年之勇,二是身体染疾,也不允许再冲锋陷阵了,带病破吴将吕范后薨于江都。

这就是张辽的一生,那么如何评价他呢?

先看古人评价,曹丕说他是古之召虎。吴地小儿再也不敢夜啼。陈寿说世之良将五子为先,辽为五子魁首。旧五代史李存孝传说存孝挺身陷阵,万人避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朱元璋说王保保堪比曹操,可惜手下无谋臣如荀彧,无武将如张辽。王歆说曹魏多名将,而张辽为第一。

再来看看唐朝时武庙中得享祭祀的三国时期人物有: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吕蒙陆逊陆抗,张辽邓艾。

于是我认为这样评价张辽是比较客观的:

世之良将,古今罕见。降昌豨于东海,斩蹋顿于白狼,平陈兰于辽东,破孙权于合肥。此皆为将者勇也。然则将者恃勇无智,唯一莽夫尔。昔温侯破濮阳,占徐州,虎步江淮;壮缪斩颜良,诛文丑,威震华夏。后温侯败于下邳,壮缪魂断荆襄,此辈纵横天下,须臾身死军灭,残兵耶?短粮耶?力有不逮耶?非也,乃智不及也。

张辽者,武力既弘,计略周备,吞吐山慰劝关公,是其义也,合肥城闻变不乱,是其定也,逍遥津夺机出战,是其谋也!有勇有谋,当时英杰,风云千载,孰继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