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事迹 广东省受表彰人员主要事迹(钟南山 篇)
2003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抗非战斗使钟南山进入了全国公众的视线,从此他由一位默默潜心研究的科学家变成声名显赫的公众人物。非典过后,钟南山依旧全身心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作为公众人物及人大代表的他把眼界放在了更高层次的民生问题上。在他看来,未能转化造福社会的科研成果还谈不上是真正的“创新”,他的使命仍未完成,近年他带领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临床转化的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集体亮相,踏上创新新征途。
危难之际身先士卒,临危受命勇担大局
2003年初春,非典肆虐,他临危受命,主动请缨收治危重病人,并召集骨干组成专家团队全力制定救治方案,探索出了“三早三合理”的治疗方案,最终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的死亡率仅为3.5%,是世界范围内对非典型肺炎治疗成绩最好的地区之一。对此,广东省委、省政府给与了钟南山高度的评价: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抗击非典型肺炎事件中起到了主导性作用,钟南山功不可没!
在非典过后,广东省乃至全国依然面对各种新型突发呼吸道传染病。2009年6月珠三角进入了甲型流感爆发期,广东各地陆续出现甲流患者,重症甲流病例累计514例;2013年3月,沪皖两地发现H7N9新型禽流感,随后全国各地陆续上报新型禽流感病例,截止6月份死亡人数已达39例。
在这两次新型突发呼吸道传染病中,钟南山带领他的团队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抗击甲流中他的团队成功救治了2名重症患者,并首次公开认可中药治疗甲流的功效;在攻克H7N9中邀请国内一流的呼吸疾病、病毒学等专家一同探讨非典后十年的研究成果,以及共同探索如何有效快速应对H7N9,他提出了H7N9暂无大流行趋势,极大地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稳定了社会秩序。
在每一次突发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暴发之际,钟南山都率先挺身而出,勇担大局,毫无畏惧,在每一场消灭疫魔的战斗上他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这个任务在他心中只是简单的几个字:救治病人。
啃下慢阻肺研究“硬骨头”,为早期防控找到新突破口
82岁的钟南山,至今仍坚守在临床一线,除了门诊、会诊、查房,他在科研和创新方面一直深耕不辍,慢阻肺防治是他专注的方向之一。
受吸烟、雾霾、烧柴烹调等因素的影响,慢阻肺患者不断增多,据世卫组织预测,到2030年慢阻肺将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三位。2009年,在罗马举办的国际慢阻肺大会上,钟南山提出:能不能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对慢阻肺进行早期处理?这一想法得到大会主席的赞成。但当大会主席询问“有没有人准备做”时却没人举手。
“那一幕刺激到我了。”钟南山说。其实,与会专家都知道这块“硬骨头”实在“太难啃”了。不过,当时已经73岁的钟南山却举手应承下来了。
认准了方向,再难也不言放弃——2010年,钟南山和冉丕鑫教授以及他们的团队深入基层,寻找潜在的慢阻肺患者,这些人一般没有症状或者症状很不明显。2016年,在对841名患者完成双盲对照实验后,结果出来了:用药组(噻托溴铵吸入)的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并且首次证明,早期用药可以改变慢阻肺患者每年肺功能下降的自然进程。这一研究结果于去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为慢阻肺的早期防治提出了“战略性的方向”。
科研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成果能实现广泛应用才是创新
“做科研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顶天’就要抓住国际前沿理念、攻关国家急需的项目,‘立地’就是要能解决老百姓的需求,研发出老百姓有效、安全、价廉、方便的器械和药物。”
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成功落地转化?钟南山带领团队一直在探索。
“再好的东西,如果没法在社会上广泛应用,就没有走完这个(创新的)过程。”为了让更多科研成果惠及公众,2009年钟南山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下“基础应为临床应用服务、科研应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建设和发展思路,并组织团队着手搭建孵化平台,帮助呼研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
近4年来,钟南山团队产学研工作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目前已涵盖精准医学研究、功能营养研究、转化服务、医疗器械创制、医学创新诊断、药物创新研究六大功能板块,旨在打造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呼吸疾病领域医药产学研一体化标杆。
广东省受表彰人员主要事迹(钟南山 篇)
钟南山,慢阻肺,研究,团队,科研
深圳要闻
深圳要闻
深圳新闻网
2003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抗非战斗使钟南山进入了全国公众的视线,从此他由一位默默潜心研究的科学家变成声名显赫的公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