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事例 现代“徐霞客”的地质摄影之路

2018-10-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背着个双肩包,身着一件摄影马甲,顶着一顶遮阳帽,游历于崇山峻岭,穿梭于深沟峡谷,不时摘下那顶戴得发黄的大边帽,捋一捋那稀疏的头发,从兜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手绢擦吧擦吧满头的汗水,然后架起相机,闭起右眼,左眼神情专注地贴于目镜--这就是专业地质摄影家.人称现代"徐霞客"的赵洪山野外工作的样子.徐霞客的事例 现代"徐霞客"的地质摄影之路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联合在北京举办了<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和<

背着个双肩包,身着一件摄影马甲,顶着一顶遮阳帽,游历于崇山峻岭,穿梭于深沟峡谷,不时摘下那顶戴得发黄的大边帽,捋一捋那稀疏的头发,从兜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手绢擦吧擦吧满头的汗水,然后架起相机,闭起右眼,左眼神情专注地贴于目镜……这就是专业地质摄影家、人称现代“徐霞客”的赵洪山野外工作的样子。

徐霞客的事例 现代“徐霞客”的地质摄影之路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联合在北京举办了《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和《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画册新书出版发布暨座谈会。出于关心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记者仔细翻阅了这本由赵洪山摄影的画册和这本游记体新书。

徐霞客的事例 现代“徐霞客”的地质摄影之路

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还在连年申报中,到2017年年底,我国已有35个世界地质公园,加上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批准的中国四川光雾山-诺水河、湖北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目前,我国已有37个世界地质公园,这些地质公园分布在全国的东南西北中。

徐霞客的事例 现代“徐霞客”的地质摄影之路

赵洪山的《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涵括了截至201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中国境内的35个世界地质公园。在这本游记中,赵洪山用娴熟的文学笔法详尽记录了他对中国35个地质公园的拍摄过程,这不禁使记者想到了当年徐霞客游历名山大川的故事。

徐霞客一生共出游24次,经历了种种磨难,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自22岁开始出游,30年间,东渡普陀,北游燕冀,南涉闽粤,西登太华,西南游边疆,成就了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流传于世的地理巨著,更是一部值得观看与品读的山水游记,因其文学价值极高而著称于世,被后世人们推为“古今游记之最。”

“只要有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知难而上的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走不到的路。”赵洪山说,我曾经读过《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感觉它是一部用“脚”写成的千古奇书,因为这部书是作者“走”遍中国近20个省写就的,所用的时间有30多年,直到生命结束。

当然,现代交通与古时的交通不可同日而语,因而不能把赵洪山和徐霞客相提并论,当年徐霞客是用双脚丈量中华大地,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著。而赵洪山是坐着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行走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不过,赵洪山用了15年多的时间写出这本游记,也绝非一般人所能为。

自2001年年初我国建立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赵洪山便开始了他专业的地质摄影生涯,至今我国的地质公园建设走过17个年头,在这17年里,赵洪山付出的代价和艰辛是可以想象的。

带着诸多问题,记者采访了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地质摄影家。

不知道赵洪山是不是考虑过他的前途和命运,为什么喜欢上摄影这一行,而且吃上了“专业摄影”这碗饭。他在河南工作时,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干部”,四十多岁时已经是河南省测绘局的办公室主任,局调研员。至少记者认识他之前,从未看到过他的摄影作品,仅从这一点,记者认定赵洪山是一个执着的摄影者,他毕竟完成了他从一个“行政干部”到“专业人才”的过渡。

无论怎样的风风雨雨,都没有改变他对摄影的追求,执着耐心地循着他既定的目标,孜孜以求,不动声色地游走于祖国大地,捕捉那些在地球运动中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地质形态,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一个又一个峡谷、崖壁、构造台地、冰川岩石、岩溶地貌。

赵洪山完成了他对中国大地上的世界地质公园和部分国家地质公园的拍摄,用摄影艺术去表现了一个真实美丽的世界,唤起摄影艺术家对地质摄影表现特性和伟大潜力的注意。

或许,摄影家正如其他艺术家一样,选择自己有独到性的事物和领域,去表现世界。赵洪山正是用自己的镜头规范了自己的地质摄影活动。在他十几年的摄影创作活动中,一直以地质摄影作品来完善自己的摄影创作,可以说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他从一开始就把祖国的名山大川当作他摄影创作的不竭源泉。由他拍摄的嵩山、王屋山地质公园,因其精美的影像,获得国际认可,使这两座山都顺利进入世界地质公园,并且出版了《河南——奇山秀水》、《中岳嵩山》、《江山如画——走进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等画册。

摄影艺术居然发挥了如此显著的社会功用,这是赵洪山始料不及的。十几年里,赵洪山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翻越在众多的峡谷区,把大自然表现得深刻而有气魄。他倡导的“地质摄影”也是为了使作品获得最好的素材,从而表达出风光的美感。

赵洪山:“十年风光摄影,铸就了我这个文学书生的山水情怀。”

初中时的赵洪山梦想自己考上大学,当一名科学家。然而,1970年6月,也就是文革的第四年,赵洪山就参加了工作,在原安阳第二招待所当了一名服务员。17岁那年,由于工作出色,被安阳地委选拔到地委当通信员。1974年9月,赵洪山被安阳地委推荐上了大学。那个时候,赵洪山就特别喜欢摄影,经常到公安局技术室找摄影师丁学平借照相机学习拍照,整天钻到他的暗室里冲洗照片。所有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摄影打下了基础。

1977年,赵洪山从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安阳地区文化局,负责群众文化工作。这份工作让他广泛接触到美术、书法和摄影。从此,拍摄日出日落、云山雾海、高山流水成了他业余生活中的最大爱好。摄影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游山玩水,也让他最初那些落满文章词句里的山水情思在镜头里变得清晰真实。

赵洪山寄情山水,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戈壁荒漠,他不仅是个摄影师,更像个“且行且吟”的文人骚客,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成为河南作家协会会员,其中他写的《一把卷刃的刀》中篇小说曾在1985年填补了濮阳市中篇小说创作的空白。

后来,他的《春情》摄影作品的获奖,开启了他用摄影代替文字,用光影取代修辞,用另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演绎萦绕心怀的那份书生时代的山水情怀。

赵洪山:“十年地质摄影,使我钟情于对地质的真正了解。”

几年文化局的文艺生涯后,赵洪山又历任河南省测绘局办公室主任、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资源导刊》副主编等职。2000年,原国土资源部为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开始建立国家地质公园。那时,地质摄影尚未形成一个专门的领域,也很少有人会自发地以各种地质形态、地质构造、古生物、特殊矿物质和各类地质遗迹作为拍摄主体。

也许是出于新鲜好奇,或者是出于想在摄影界“开疆扩土”的雄心壮志,赵洪山积极投身于地质摄影中。刚开始时,他吃了不少苦头,可是为了拍出理想的作品,他开始钻研地质学,久而久之便对地质摄影深深着迷,继而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地质摄影中。

地质摄影需要反应真实的地形和地貌,与风光摄影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在他最新的著作《地质摄影》中,他这样区分风光摄影与地质摄影:风光摄影注重于对各种光的使用,被拍摄物体主要以展示其美感为主要摄影目的,特别是在充分利用日出、日落和蓝天、云海等特殊摄影条件下拍出的佳作较多。

地质摄影则不同,几十亿年地球运动为山川河流铸造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地质构造,在地球上各种地质形态都是地质运动造型的展示。在拍摄这些地质构造时,既要注意构造的美感又要注意展示摄影手法,如果一味地把这些构造放在日出、日落和云海中就很难展示出其特殊的地质特性。

因而,在地质摄影中,一方面要巧妙利用特殊环境为被摄物体营造的光感作用,一方面还要严格把握气候条件为地质环境创造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把需要展示的地质特点展示出来。

这一份对地质摄影的钟情,并不纯粹来源于地质摄影带给赵洪山的荣誉和光环,更多的还是来源于真正的了解。了解山丘的沟壑,了解山石的纹理,了解时光留给青山碧水的印记……赵洪山具备捕捉敏锐细节的能力,以及瞬间光影变化的洞察力和把握能力,在保证细节真实的前提下亦能兼顾艺术美感。

赵洪山:“十年地质情怀,坚持是拍摄地质自我赐予的责任。”

赵洪山长期在国土资源系统工作,对河南省境内的地质环境有较多了解。他发现,以独特地质环境为对象的地质摄影,是一片独具魅力、内容广阔的美丽天地。作为一名摄影人,是地质摄影的客体吸引了赵洪山,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国土人,是关怀和保护地质遗迹的责任引领赵洪山走上了这条道路。所以,他先后为嵩山、王屋山等地质公园拍摄了地质遗迹摄影集,为这些地质公园更好地展示地质遗迹风采做了很多事情。

2003年,赵洪山确定了拍摄河南地质的计划。两年时间里,在把自己的足迹印在河南的大小山脉和溶洞的同时,赵洪山的地质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他对河南的地形地貌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拍摄之前,他总是先了解当地典型重要的地质遗迹,特别是那些具有科学价值的地质构造,到了实地之后,又仔细寻找最佳拍摄角度和时间,力争一次就拍到最完美的图片。

2006年,因工作需要,他被借调到北京,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一个更加宏大的计划,拍摄中国所有的世界地质公园和半数以上的国家地质公园。当时全国共有22个世界地质公园和130多家国家地质公园,拍摄的时候,为了选取到最佳角度,他甚至不顾危险,在腰上拴一根绳子,让向导拉着自己,身子探出悬崖峭壁去拍摄。

这样的危险对于赵洪山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为了能够拍出满意的图片,赵洪山多次深入险境:拍丹霞山,他凌晨4点就开始登山,当时天还很黑,稍有不慎就可能摔落峡谷;在济源拍摄王屋山黑龙沟时,他的腿被蚂蟥咬得直淌鲜血。

如果说最初爱上风光摄影是出于年少时的山水情怀,那么行走万里踏遍青山坚持地质摄影,更多的是出于一份责任。一份展现山川大美之责任,一份展示地质环境之责任,一份呼吁更多人关注地质遗迹,让他们自觉投入到热爱和保护地质遗迹的行列中来之责任。

在摄影界,地质摄影其实是一个新门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第一次使用“中国地质摄影家”的称谓来称呼赵洪山,他的“地质摄影”专著的出版,彻底改变了赵洪山的人生轨迹,一边拍摄地质公园,一边探索完善地质摄影理论,希望能引起更多的摄影爱好者的关注,促进地质摄影的繁荣发展。

时光流逝万物变更,亿万年前的地球运动造就了无数的高山峡谷湖泊河流,人生百年光阴白驹过隙,相对于大自然来说,或许只是须臾一瞬,但千万不要小视这一瞬,人们正是利用它去探索无尽的宇宙奥妙。

赵洪山:“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给我创造了专业从事地质摄影的环境和条件。”

“我开始从事地质摄影,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给了我机遇,我不能忘记博物馆的领导和同志们,给我创造了专业从事地质摄影的环境和条件,使我完成了从一个小说作家到一位地质摄影家的蜕变。我曾经为我的这一转变大惑不解。今天,当我看到我的这些摄影作品时,才真正理解了我的选择。

我发现,以独特地质环境为对象的地质摄影,是一片独具魅力、内容广阔的美丽天地。”说到这里,赵洪山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作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专业地质摄影工作者,传播地质科普知识当然是我的职责。”

赵洪山告诉记者,十几年来,跟随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到目前为止,他完成了中国37个世界地质公园的拍摄和120多个国家地质公园的拍摄,以及30多个溶洞和30多家博物馆的古生物化石的拍摄。

随着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这几年,地质摄影家们已经纷纷把镜头聚焦在地球构造运动中铸造的地质形态,为人们展示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兼具的地质图片。在《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里,记者真真切切地领略到了地质遗迹的雄奇壮美,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赵洪山拍摄每一张照片过程中历尽的艰辛。

在《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里和《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这部书是一个有着极强宣传祖国山河壮美的好书。虽然此书是一个“大而全”的全景式“行摄游记”的汇聚,但它真正获得影响和留下印痕的则是“祖国山河美如画”。该图书完全凸显了中国地质的“真实性”,以求以不同的影像来构造一部中国地质史。通读这部游记,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中国。

《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尝试以全新的表现手法来诠释中国的地质遗迹。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一个真实的世界也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作品的冲击力、震撼力同时展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这本游记和以前所看到的任何一本游记都拉开了距离,但赵洪山强烈的闯关意识,却实际上逼近了“地质摄影”的本质。记者相信,这本游记必将在中国的地质界乃至文学界渐渐形成影响。

赵洪山:“科普性是地质摄影作品的灵魂。”

记者了解到,赵洪山并没有把摄影作品只关注到“科普”这一点上,他在拍摄时,还特别注意图片的欣赏效果,这样才能达到普及地学知识、提高作品效果和质量的目的。因此,赵洪山拍摄每张照片的取景角度十分独特,在不损伤科学性的前提下,不仅使照片上的景物清晰可见,而且能吸引别人欣赏观看,使之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科普摄影作品。在拍摄视野范围较大的地貌照片时,美学的重心基本上都放在画面的显眼位置上来。

例如,安徽黄山的四大奇景、江西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三叠泉,地质特点为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复合地貌景观。又如,河南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史册,其地质特点是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及五六亿年前“少林运动”形成的平卧、直立岩层。

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代同堂”。特别是在拍摄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六角岩柱山、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的海森楚鲁时,赵洪山特意使用林哈夫相机拍摄,充分表现出了风蚀地貌景观的质感。应该说,每一幅作品,都是赵洪山的精心之作,都展示了地质之美。

十几年来,赵洪山执着追求,情寄山水,不畏艰险,聚焦地质景观,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被誉为中国地质摄影首创者,现代“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