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设计大全 82岁老人坚持为社区办手抄报 如今已出到200多期
“行,办板报的事就交给我吧!”1996年,市北区延安路街道上清路社区居民王新之义务承担起为社区办手抄报的任务。从那时起,每到重要节日,社区的宣传栏里都能看到王新之手写的板报。如今,23年过去了,当年刚刚退休的王新之已经成为82岁高龄的老人。
当初出一期手抄报只用一天时间,现在需要干干歇歇两天才能完成。但是就为了当初那一句承诺,王新之坚持了23年。当年找王新之帮忙办报的社区书记已经退休,4块黑板也已更换成10组带橱窗的宣传栏,唯一没有什么变化的,就是那个一直认认真真设计板报的办报人,还有那一笔一画设计出来的手抄报。
自订三份报每天读一小时
3月17日下午,在上清路社区的活动中心里,一位头发稀疏花白的老人,正伏案认真地为一行毛笔字描上黄色的边。他就是王新之老人,这一期他设计的板报是两会专刊。在桌子的一侧,其中一张板报已经完成,主题是“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板报采用图表的形式,分别将“2018年实现了这些目标”和“2019年为百姓干这些实事”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来。
在这张不到1平方米大的纸张上,王新之老人用了楷书、隶书、行书、仿宋四种字体,还运用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因此手抄报看上去美观大方、主题鲜明、布局合理。
每期板报,王新之老人都会出两张。他正在做的那一张的主题是“两会给我们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手抄报的通栏标题是“落实担当 我们都是追梦人”。在用毛笔书写的这几个大字的旁边,隐约能看到用铅笔标注的记号。“为了美观,排版一定要合理,哪个字写在什么位置要提前标好,容不得一点差错。”王新之说。
这已经是王新之做的第200多期手抄报了,每一期手抄报的主题及内容,都是王新之提前很长时间构思的。每年的重要节日,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出报,比如元旦、春节、党的生日、国庆节、全国两会等。
王新之对自己这份手抄报的受众有着清晰的定位:“那些不会玩手机的,看了电视一转身就忘了的老年人,主要是办给他们看的。我把精神、政策吃透了之后,挑出重要新闻和重点内容出一期手抄报,老年人看了之后就能容易记住了。”
为了办好手抄报,保证板报内容的鲜活性,王新之订了3份报纸,每天看报时间至少得1个小时。遇到好的设计和内容,他就随手记录并收藏下来。每次出报之前,他都会先出版样,并且是反复修改,直到设计到满意为止,经过一遍遍检查确认没有差错后,然后再手抄到109厘米×89厘米的板报纸张上,力求完美。
住院期间请假回家出报
这个习惯,王新之坚持了23年。1996年,王新之从青岛市供销学校教师岗位上退休。作为一名党员,王新之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党员学习和党员服务活动,他言语风趣,为人热情,很快被大家所熟识。一天,时任社区书记张建玲找到王新之说,社区刚刚安装了4块宣传黑板,用来方便社区居民及时了解党的惠民政策和办事指南,想让他帮忙出板报。
“是义务奉献,没有报酬。”张建玲还格外强调了一下。曾担任语文和书法老师的王新之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23年是一段漫长的路,王新之克服困难坚持了下来。王新之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并有坐骨神经痛,如今只能拄着拐杖行走。“不敢老走,也不敢站的时间长了,即使坐的时间长了腰也受不了。”就是在这种病痛的折磨下,王新之也从未耽误过一期出报。有一次,他因为腰间盘突出入院治疗,正好赶上七一前出报。王新之软磨硬泡,硬是请了两天假回家办完报才又回去住院。
“坚持了这么久,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我不想,也不会放弃。”王新之说,这些年由于老伴身体也不好,家人多次劝说他放弃,但都被他说服了,“小车不倒,尽管推。只要能动,我就一直干下去。”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到了出报时间,王新之都会拄着拐杖去社区活动中心手抄板报。“刚退休那会儿,身体好,出两张手抄报6个小时就干完了。现在老了,腰疼得不敢老弓腰写字,只能干半天歇半天,出一期得花两天时间。”
“为社区百姓办板报的事,就交给我吧!”为了这一句承诺,王新之坚持了整整23年。1996年到2019年,上清路社区历经2次区域调整,社区党委和居委会已换届4次,当年的4块黑板也早就更换成了10组带橱窗的宣传栏。或许唯一没有什么变化的,就是正在一笔一画精心设计板报的王新之,23年如一日地一丝不苟办报,不断书写着党的惠民方针,勾勒出国家的日新月异,见证着百姓生活迈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