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准海战役上下集 [大决战淮海战役下集]淮海战役
篇二 : 华野老战士为何对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不满?
杨白冰认真审阅,作具体要求
邓小平说:片子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华野老战士为何对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不满?
张雄文
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拍了两次,第一次从华东野战军济南战役结束拍起,投资5000万。拍完后,总政主任杨白冰审看时不满意,说要体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精神,这个精神指的是里面的一篇文章,邓小平回忆淮海战役时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
杨白冰指示后,《淮海战役》只得重拍,又投资5000万,重点笔墨放在后来参战,又非战场主力的中原野战军邓小平、陈毅、刘伯承身上。而《辽沈战役》与《平津战役》才只各投资5000万,也就是说,《淮海战役》耗资是《辽沈战役》与平津战役之和。之后,总算获得通过。
但影片内容却与历史事实有很大差距了。
有观众评价电影说:
一、电影整体给人的感觉是陈毅邓小平先考虑了淮海战役,甚至一开始(]就把黄维算进来了。
二、电影里邓小平的戏份很多这是需要,但军事指挥上实在没法乱来,那怎么样来加呢?冬天洗冷水澡是大家都知道的镜头,还有就是让他回忆年青时代,再有就是安排他去慰问士兵,还为了教育士兵而理发,还少就让他去看烈士掉一下眼泪,这样占的镜头就多了。
三、陈毅没什么战略战术意见好发表的,正好当捧哏,他甚至念了自己很早时期的诗,电影中刘帅发电报给陈毅邓小平,陈毅对电报还说了很精彩的一句“英雄所见若同!”
四、华野的武器装备很落后。有个镜头是边冲锋还边拉枪栓的,我对武器不懂,但总觉得华野的武器不是那样的吧,据说比黄伯韬兵团的还先进(这点我倒是同意)。
五、画外介绍总前委书记小平亲自草拟了渡江作战计划。
这样拍电影,自然不只是对淮海战役“第一功”的粟裕不公,也是对淮海战场绝对主力华东野战军不公。因此,多年来,当年华野的老将士们一直表示不满这部影片。
今天读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供稿的一篇回忆《大决战》拍摄内幕的文章:《杨尚昆为何说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再次了解到杨白冰如何干预《淮海战役》的拍摄,以及邓小平观看《淮海战役》后的赞不绝口。文章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在《大决战》剧本写作,还是在拍摄过程中,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大决战》剧本写作先后八易其稿,杨白冰对每一次打印稿都要认真审阅,并提出具体要求。当样片定稿后,杨白冰高兴地对摄制组说:“请江泽民主席题写个影片名吧。
1991年6月11日,江泽民主席与政治局几位常委审看样片,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不少历史人物在一生中有许多变化,在描写他们的形象时,要实事求是,要照应到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大决战》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成功的创作经验。”审看完片子后,江泽民还与影片主创人员一起合影留念,并欣然为影片题写了片名。邓小平对《大决战》的拍摄也很关心,后来他在上海看了片子后满意地说:“片子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华野老战士瞻仰徐州粟裕将军墓(吴苏宁摄)
篇三 : 《大决战——淮海战役》解说词
《大决战——淮海战役》解说词
第二部 淮海战役
1.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即1947年7月至9月间,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战场转入进攻,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达到了1个历史的转折点。又过去一年,到1948年9/10月间,由于辽沈战役,济南战役和各战场的胜利,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就占有优势,现在数量上也居于优势,整个军事形势进入1个新的转折点。
面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危机局面,蒋介石尽一切可能调集主力,造成中原战场的局部优势,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审时度势,抓住南线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把中原战场变成了蒋介石的“滑铁卢”
2.在战场上,时间作为取胜或招致败北的因素,无论你做怎样的估计都不为过分。黄伯韬兵团由于种种原因将撤退时间推迟了两天,而中共地下党员张基沣、张克侠则冲破重重障碍,成功地组织了防区部队战场起义,一来一往使粟裕占有时间的负数一下子变为正数。
华东野战军穿过河章防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切断了黄伯韬的去路,黄兵团除有3个师在撤退途中已被歼灭,其余4个军、7个师共七万余人被紧紧合围在以碾庄为中心的二十几个小村庄里。
3.为救援黄伯韬兵团,邱清泉、李弥兵团共5个军十六万人,由徐州向东猛烈攻击前进,由宋时轮、刘培善指挥的华野打援集团:第七、十、十一纵队,在韦国清指挥的苏北兵团配合下进行了淮海战役中规模最大,也最为惨烈的阻击作战,使秋、李兵团每天平均进展不到两公里。
为了在歼灭黄伯韬后能够迅速合围秋、李两兵团,华野阻击部队于11月15日,主动向后收缩,以便吸引秋、李深入,徐州剿总果然做出错误判断,立即向南京致电报捷,南京上海报纸电台随即大肆渲染,说什么徐东大捷堪称为徐蚌会战中辉煌绚烂之一页。
4.战争进入第三年,仗越打越大,支援前线的路一天天在伸向远方,各解放区究竟还有多大限度的承受力呢?乡亲父老们发出了“倾家荡产为了前线”的呼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共有五百四十三万男女民工扑向淮海战场。
凭着八十八万多辆太平车和独轮车,七十六万头黄牛、毛驴,二十九万副担架,三十多万根扁担,送上去了多少米面大饼,多少棉衣军鞋,多少棺木和裹尸布,很难有准确的计算。陈毅元帅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5.中共地下党员、110师师长廖运周佯称带头出击,于发起进攻途中率部起义,严重动摇了黄维兵团的军心士气,打乱了黄维的突围部署。黄维仍不顾一切,勒令后继部队疯狂突围,遭到了中原野战军顽强地阻击。
6.陈布雷辞世而去了,《中央日报》发布消息说,他死于心脏病突发。几天之后,还是《中央日报》,承认他是服安眠药自杀而死,自杀原因却又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实则,这位总统府国策顾问的死,完全是处于油尽灯枯的极端绝望,他留给蒋介石的信中说:“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值此党国为难之时,自怨身心又毫无可以效命之能力,与其偷生失位,何如结束此无价值之一生。”
7.多年以后,粟裕和家人围坐闲话,说打了大半辈子仗,最让他紧张的是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因为多次任务转移,兵力使用已经达到极限。这时候,杜聿明率三十万之众从徐州南下,如果稍有失误,让杜聿明集团跑掉,或是和黄维兵团汇兵一处,给整个战役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很难估计的,而仅靠北线原部署的7个纵队,要承担追击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任务是[)不够的,无论如何是不够的。
8.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仓皇撤出徐州,华东野战军各纵队展开了空前大规模的追击战和截击战。在蒋介石的迫令下,杜聿明全力向东南方向逐次跃进,企图与黄维兵团汇合。华东野战军采取三面突击,一面堵截的战法,1步步压缩敌人。至1948年12月4日,将杜聿明集团合围在距徐州65公里的陈官庄一带狭小区域内。
9.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华中野战军与装备精良的80万国民党军在陇海路以南,淮河以北激战6五个昼夜,歼灭国民党军五个兵团二十二个军5六个师,共55万人,俘虏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击毙黄伯韬、邱清泉等高级将领。
斯大林元帅闻讯,当即在他的记事本上写下,60万打败80万,奇迹,真正的奇迹。38年后,美国陆军参谋指挥学院的高级研究员,远涉重洋,来到淮海战场考察,试图解开这个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