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名言 徐特立:毛泽东永远的先生

2018-08-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徐特立原名徐懋恂,现在这个名是后来他自己改的.说起徐特立改名,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那是1893年,他乘船去南岳衡山的时候,看到同船的乡官小吏嫌船开得太慢,就对船夫拳打脚踢的现状后,心中甚是愤恨.于是当场就发誓今后若当船夫,就只运猪决不载人;将来若能取得功名,就只做教官,决不当欺压百姓的贪官.南岳归来后,他就更名为徐特立,取意"独行特立,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徐特立名言 徐特立:毛泽东永远的先生的确,徐特立为人处事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补丁衣,布草鞋,粗杂粮:与众不同的生

徐特立原名徐懋恂,现在这个名是后来他自己改的。

说起徐特立改名,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那是1893年,他乘船去南岳衡山的时候,看到同船的乡官小吏嫌船开得太慢,就对船夫拳打脚踢的现状后,心中甚是愤恨。于是当场就发誓今后若当船夫,就只运猪决不载人;将来若能取得功名,就只做教官,决不当欺压百姓的贪官。南岳归来后,他就更名为徐特立,取意“独行特立,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

徐特立名言 徐特立:毛泽东永远的先生

的确,徐特立为人处事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

----补丁衣,布草鞋,粗杂粮: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当时,长沙中等以上的学校极少,所以,这些学校的老师在社会上有着相当的地位,许多人还保持着前清绅士的派头,冬裘夏绸,衣冠楚楚,穿的不是中式长袍马褂,就是西装革履。他们每天到学校上课,也都要雇请三人抬的轿子,以示阔气。

徐特立名言 徐特立:毛泽东永远的先生

徐特立却与众不同。他虽然当过省议会副议长,又曾担任长沙师范校长,是全省有名的教育家,而生活却极简朴,穿着也极普通。一年到头,布衣布鞋,有时甚至穿补丁衣和草鞋,活像个乡下人,故有“徐二叫化”之谑称。

徐特立名言 徐特立:毛泽东永远的先生

徐特立在一师任教时,住地与学校有10来里地远,他每天总是步行到学校,从不坐轿子。遇上下雨天,他就穿着木屐钉鞋,撑着朱红纸伞,腋下挟着讲义课本,按时到校上课。

徐特立对个人和家庭生活开支,总是千方百计地节省,吃的一般是粗粮、蔬菜。他的夫人一直生活在五美乡下,在家喂猪种菜,添补家用。当学生问及为什么不迁家进城时,他说:“城里生活费高,不如住在乡下省钱。”为了筹资兴学,他节省每一个铜板,每次回家看望家人,80里路全靠步行,连往返的午餐也舍不得花钱,带些家炒的薯片之类的东西,聊作路上充饥之用。

----“不动笔墨不看书”:与众不同的读书方法。

徐特立不仅品德和学识堪称一流,还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当时一师学生课外自学已成风气,但在读书中存在着贪多图快、不求甚解的毛病,因而读得多,忘得快,效果欠佳。针对这种情况,徐特立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读书以少为主,以彻底消化为主”的经验,提出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之法”。

如何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徐特立提出了七条具体原则:一是读书学习要有时代性,必须有无限的开创精神;二是读书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切忌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三是读书学习要有正确的立场方法;四是读书学习要有事业和职业的目的以及长期计划,以学习来加强工作的能力,提高工作的效率;五是读书学习要有中心对象,使一切学习都围绕它;六是读书学习要抓住要领,吃透精神,抓住实质,然后方有所创造;七是读书学习要有批判的、革命的、实践的精神,不要迷信古人,更不要受过去的自我束缚。

徐特立这与众不同的读书方法,后来深得其学生毛泽东的推崇和效仿。

----不做议长当“先生”:与众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辛亥革命前,徐特立积极组织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各界配合,推动湖南新军起义。革命胜利后,他因功而被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然而,革命胜利果实不久便被谭延等封建官僚所篡夺,越来越多的政客和投机分子混进了议会和新政府。

这些人贪污腐化,只为个人升官发财,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而且把议会搞得乌烟瘴气。这一切,与徐特立的为人处事方式和人生价值观显然格格不入。愤慨之余,他毅然决然辞去省临时议会副议长和省教育司教育科长的职务,到长沙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做了一名校长和老师,潜心办学,以期通过教育来唤起人民,建立一个好人政府。

辞去副议长的“官职”后,徐特立虽然专门从事教育事业,当了一名“教书先生”,但他仍关注着国家大事,特别是关注着省内的大事,继续同旧势力和恶势力作斗争。湖南新的督军汤芗铭,是北洋军阀袁世凯在湖南的走狗,在湖南作恶多端,徐特立便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了一篇揭露汤的文章,并刻印出来,在长沙城里四处散发,使汤的恶行传遍湖南。

后来的湖南军阀张敬尧,伙同他的三个弟弟,做了许多坏事,徐特立与他的学生毛泽东一道,发起了“驱张运动”。他不顾张的“通缉”,写了一篇长文,发表在北京《晨报》上,把张家四兄弟干的坏事一一列举出来,公布于众,为“驱张运动”取得最后胜利,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不服老,不惧难:与众不同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1947年1月,中共中央为徐特立隆重举行70岁祝寿大会。毛泽东特意为他送了一盒寿糕,并在盒上亲笔题写了“坚强的老战士”6个字。

在我党的历史上,徐特立不服老、不向困难低头是出了名的。

他是留法勤工俭学老学生。1919年7月,已经42岁的徐特立,毅然放弃已取得的成就,积极参加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成为一位留法老学生。有人对他说,你这么大岁数了,学法文会有不少困难的。徐特立答道:“我今年42岁,一天学一个字,7年可以学会2555个字,那时我不到50岁,假如一天学两个字,到46岁以后就可以学通一国文字。我尽管笨,断没有一天连一两个字也学不会的。”

他是参加南昌起义年龄最大的。徐特立不仅参加了南昌起义,而且一开始就担任南昌起义革命委员会委员,接着任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三师党代表。这时候,他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

他是长征时年龄最长的红军。那年,徐老已经57岁了。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困苦,是难以描述的,但徐特立一路上总是乐哈哈。血战湘江时,红军的情绪很低落,因为死伤太惨重,这时候,徐特立就跑到山坡的最高处,振臂高呼。

当时,一些想掉队的年轻红军战士,看到徐老头都那个样子,也就站起来冲了上去。长征开始时,因为徐特立年高,组织上为了照顾他,专门分配给他一匹马。但徐特立却很少骑马,总是把马让给体弱多病的同志骑,自己坚持走路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始终关心家乡的发展

从在家乡办学到成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无论地位如何变化,徐特立始终关心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关心家乡绿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1924年,徐特立到法、比、德等国留学考察,回国时特意带了一批法国树种,撒遍家乡大地。有的至今仍枝叶繁茂,果实累累。

1958年后,不少地方乱砍滥伐树木现象极为严重,徐老看到那光山秃岭,非常痛心。回到北京,把自己的工资二千元,寄给长沙县委,用以购买树苗,搞好绿化。

徐特立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感人至深,我们仅从他对五美学校的关注和关爱就可以看出来。

1952年,五美乡人民出于对文化翻身的需要和对徐特立的纪念,要求政府恢复因多种原因而停办的由徐特立创办的五美学校。当时的湖南省教育厅根据群众要求,报经教育部批准,并征得徐特立同意,恢复五美学校。徐特立欣然挥毫题写了“五美学校”的校名。

1956年,徐特立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专程到了五美学校。他通过与师生谈话,了解到有人建议学校改制,从只办小学改为小学和中学一同办时,再次强调了办好农村小学的必要性,因为小学教育在当时农村来说,更是农民所需要的基础教育。

1958年12月,徐特立又一次视察了五美学校,并致了祝颂词:“祝同学们学习好,劳动好,身体好,感谢老师们教导好。”同时,他还强调了学生要学会全面发展。

1963年,五美学校建校60周年。徐特立虽然没有回家乡祝贺,但特地为学校题词:“勤俭办校,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而奋斗。”

1966年,年已89岁高龄的徐特立,最后一次回到五美,到了五美学校,并亲手种下了两棵蜜橘树,给学校留下了珍贵的纪念。

行走在五美,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要把对徐老的怀念化为建设好徐老家乡的动力。父老乡亲没有忘记徐老毕生关注着家乡的绿化事业,在发展经济时,把生态建设摆在首位,已建成花卉苗木种植基地50个,总面积30000亩,绿化率在90%以上。

家乡人民更没有忘记徐老一生倾注的文化教育事业,着力推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建起了集演艺中心、大型会议室、图书室、民俗展览馆、艺术培训室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全镇有大小文艺团队19个;建有中学3所、完全小学14所、幼儿园8所,在校学生6000余人……我想,家乡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足可以让徐老放心了。

离开五美,告别徐特立同志故居时,我站在故居院内靠近徐老卧室那棵徐老亲植的桂花树下,浮想联翩……眼前这郁郁葱葱、片片绿阴的树木,不正是为敬爱的徐老以及和徐老一样的无数育林人竖起的座座丰碑!它,将永远地、永远地屹立在家乡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