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著作曾难以出版直言自己不是一个学者
梁漱溟(1893—1988)生于北京。中国现代思想家、教授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至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至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其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他孜孜以求的两大问题是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记者田超实习记者康佳)
学者眼中
一百年后他被记得的角色是活动家
美国学者艾恺的著作《最后的儒家》,是海内外第一本梁漱溟先生的评传,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今年外研社推出了中文修订版。艾恺表示,他在王宗昱、冀建中翻译的基础上,在术语表达、文章纠偏和事实确认等方面又进行了修订。
在艾恺看来,梁漱溟虽是以“哲学家”而闻名,但他最主要的身份其实是社会活动家。跟其他专著理论研究的学者不同,梁漱溟是个实干者,“他不是坐在书房里看东西写东西的人,国外甚至不把他算在新儒学学者里。再过一百年,他在历史上被记得的角色是活动家而不是思想家。”梁漱溟曾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领导了乡村建设运动,后来虽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而中断,但影响深远。
问及今天谈论梁漱溟及其思想的价值,艾恺特别提到了梁漱溟的一位追随者廖晓义女士,她近些年来致力于绿色、低碳乡村的建设。艾恺说:“廖晓义女士的活动主要是让一个村子的人觉得他们是一体,是一个社区的。我觉得以前中国的乡下有很强的社区感受,现在这种感受越来越弱了,传统的社区早就不存在了,人和人之间变成了陌生人,人们甚至连对门的人都不认识。
”艾恺坦言,现在的中国农村问题重重,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工业化、都市化导致“社区”这种形式消失所造成的,“中国人应该保存其固有的道德系统,去重新建设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