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量才人物评价 “大亨”史量才:中国报业传奇人物
导语:“大亨”一词源于清末上海的“亨斯美马车”,据说在1900年的上海,拥有“亨斯美马车”者不足10人,而且全部是工部局董事或外商大班。华人中第一个拥有“亨斯美”的人是《申报》老板史量才,而他也被称为中国报业的传奇人物。
史量才
今年正值中国报业家、曾为《申报》掌门人的史量才诞辰130年,《史量才与上海民间社会——“九一八”事变之后》讲座昨天在上海静安区文化馆举行。“可以说,是相对独立的民间社会背景造就了史量才,他只能存在于上海。”学者傅国涌说。
在摄于1931年11月的一张黑白照片上,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上海的各界大亨齐聚一堂,其中包括时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堪称出版界的“老大”王云五,职业教育界的领头人黄炎培,民营银行家张公权、钱新之等,还有报界核心的人物史量才等。
值得一提的是,居于照片显要居中位置的不是蒋介石,而是瘦弱而有书生气的史量才,蒋介石只是侧立一边。“这足以说明当时的民间社会力量的强大,这些民营机构涵盖了出版、教育、报业、银行等多个领域。”傅国涌说,实际上,备受社会乃至政界注目的“史量才现象”持续了三年,并在“市民社会”的空间中出现了稳健、成熟的民间领袖。
在“九一八”之后,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在上海这样一个具有特殊背景和历史的城市中,为何能对这些民营机构抱以“倾听”的谦逊态度?而民营机构为何能与国民政府如此相抗衡?
史量才堪称报业巨人,除了占据“申”、“新”二报的舆论重阵之外,他还拥有中华书局、五洲大药房和中南银行。可以说,他是一个拥有巨额资产的“读书人”,而不仅仅是商人。
他是一个报业大亨,一直认为报纸应该是民众的口舌,曾在《申报》上公然反对军阀和蒋介石,针砭时弊;他也不仅仅是一个报人,沪战结束后,上海地方维持会改组为上海地方协会,他被推为会长,支持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所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运动;更为传奇的是,被称为上海“黑老大”的杜月笙也曾为其助手,当时沪上赫赫有名的荣氏企业在危难时刻最先想到的也是向史量才求助;国民政府与蒋介石不得不承认他的力量,对他既尊重,又望而生畏。
不过,做报纸不容易,而捍卫言论自由也并不是用嘴巴随便说说的。当时蒋介石对《申报》的不大听话早有不满,1934年,史量才在杭州到上海的路途上死于非命。作为中国新闻史上创办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申报》在出版77年之际,于1949年5月27日停刊,共出版25600号。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为特别的一个民间领袖式的人物。从文明的标准来看,正是租界、制度转型、民营机构的存在形成了一个来自民间的社会力量,并使得在那个38年中出现了浩若繁星的‘人物’。”傅国涌说,“这种环境造就了一种民间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中性互动。
它不是对立的,而是监督的。虽然‘租界’的确让上海沦为了殖民地,但从正反两面来看,它也让上海与世界的主流文明接轨。于是,才产生了民营报纸、民间教育、民营的金融业以及民间社团,并出现了那些具有才华的各界‘巨子’。”直到现在,这样的“民间领袖”式的人物依然值得纪念和称颂。
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之外,傅国涌认为教育的理念对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与现行教育体制相比,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民国教育是‘造人’,而不是‘造工具’,也不是单一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背后需要社会制度的支持。”而对于现在民营企业家的状态,傅国涌认为,已经有不少企业家开始“自觉”,并对自身提出更多要求,而不仅仅是财富上的一个简单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