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与黄万里 抗战时黄炎培之子14个月修渠46公里将三台变粮仓

2018-10-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十四个月修渠四十六点五公里变出抗战粮仓在郑碧贤眼里,日记里的父亲经历已很传奇,没想到翻开档案,发现在那个年代,这条渠堰修得异常艰难,却也修得轰轰烈烈.郑献徵1900年出生在重庆荣昌,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政学院.他当过重庆七中的第一任校长和重庆大学代校长,直到1935年才从重大辞职,受时任四川建设厅厅长何北衡之邀,担任主任秘书长.然而1937年抗战爆发,任四川省主席的刘湘一纸调令,让他到战略要地三台当起了县长.彼时,三台因为大旱民不聊生.没有粮食谈何抗战?郑献徵暗下决心,一定要兴修水利.黄炎

十四个月修渠四十六点五公里变出抗战粮仓

在郑碧贤眼里,日记里的父亲经历已很传奇,没想到翻开档案,发现在那个年代,这条渠堰修得异常艰难,却也修得轰轰烈烈。

郑献徵1900年出生在重庆荣昌,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政学院。他当过重庆七中的第一任校长和重庆大学代校长,直到1935年才从重大辞职,受时任四川建设厅厅长何北衡之邀,担任主任秘书长。然而1937年抗战爆发,任四川省主席的刘湘一纸调令,让他到战略要地三台当起了县长。彼时,三台因为大旱民不聊生。没有粮食谈何抗战?郑献徵暗下决心,一定要兴修水利。

黄炎培与黄万里 抗战时黄炎培之子14个月修渠46公里将三台变粮仓

走马上任第二天,国民党29军测量局局长霍新吾就主动找到了郑献徵。霍新吾是三台人,他一直惦着川北干旱家乡受苦,自己花时间测量了三台的详细地情地貌,以供有朝一日兴修水利为用。两人一拍即合,连夜给上级写了修堰报告。

黄炎培与黄万里 抗战时黄炎培之子14个月修渠46公里将三台变粮仓

当年11月,郑献徵任县长后一个月,三台迎来了一批真正的水利技术专家:留美博士曹瑞芝、工程师万树芬等等,他们负责实地勘测考察、确认方案。而回国后到四川省水利局任工程师的著名水利专家、黄炎培之子黄万里,则出任总工程师。

黄炎培与黄万里 抗战时黄炎培之子14个月修渠46公里将三台变粮仓

郑碧贤说,她了解到,当年黄万里到了三台,花几天时间就翻山越岭走了150多公里,“哪里凿山、哪里劈崖、哪里架渡槽,很快成形。此后渠堰开建,他还在离工地最近的地方修了一栋茅草房,供家眷和员工住宿……”

3月23日,在覆盖了青苔的高家桥渡槽旁,三台县永和堰管理所所长李明对记者说,“这就是黄万里设计的拱桥和渡槽,在汶川地震中也没受损,坚固得很!”当年,乡人打算为其取名“万里桥”,但黄炎培不同意,认为一个才27岁的年轻人,承受不了这么大的荣誉,最后才以当地村名命名,称为“高家桥”。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这项水利修得异常艰难。

1938年1月1日,渠堰开工。2500多名石匠、15000多个民工在工地上,日军轰炸每天要拉20多次空袭警报,在涪江炸起冲天水柱。霍新吾的儿子霍连科曾回忆说,“当时工地上的人都不跑,直接就地卧倒,说‘怕他个龟儿子,有了水才不会有灾年’。”

永成堰有清代渠堰的基础,疏通、加固尚不太难,但在永成堰下修建的郑泽堰,则全靠后来的开山、打洞,耗时耗力。半山开渠,石匠们必须身上捆着绳子,从山上吊下来挥锤凿山。为了保证工程在次年3月用水时就能完工,工人们三班作业,昼夜不停,终于保证了工程在1939年3月6日完工。

这项工程,黄万里表现了卓越的智慧。郑碧贤说,如今已成为三台县文物点的高家桥渡槽,下面全是烂泥流沙无法施工,最后他用了3万多根在水里越泡越硬的青冈木打桩,才垫起桥桩。至于桥身,用了坚硬的花岗岩条石混以碎麻、糯米和石灰砌筑,可抗八级地震。

至于她的父亲郑献徵,除了申请修堰、落实资金、督工、及时发放工钱外,还因为工程款的不足,自己变卖了荣昌老家房产,凑齐4万多银元,补足了亏欠费用。当年,这位县长的工资是每月180个银元。渠堰竣工之后,三台成为抗战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