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纪念馆

2019-05-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高梁河(转河)一度又转为暗河,但是很快的汇入北护城河,同样也流入了北京著名的什刹海(西海.前海.后海的后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称作前三海)地区.我们接着往前走就到了西海的入口处.在一个土山包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这里是郭守敬纪念馆.郭守敬纪念馆        北京的郭守敬纪念馆,在北二环旁的汇通祠内.一侧是热闹喧嚣的二环路,另一侧则是幽静清雅的一池碧水--积水潭.积水潭是北京城内南北六海进水的咽喉,在元代,这里是国家级水利管理部门--督水监(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的所在,郭守敬就

        高梁河(转河)一度又转为暗河,但是很快的汇入北护城河,同样也流入了北京著名的什刹海(西海、前海、后海的后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称作前三海)地区。我们接着往前走就到了西海的入口处。在一个土山包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这里是郭守敬纪念馆。

郭守敬纪念馆

        北京的郭守敬纪念馆,在北二环旁的汇通祠内。一侧是热闹喧嚣的二环路,另一侧则是幽静清雅的一池碧水——积水潭。积水潭是北京城内南北六海进水的咽喉,在元代,这里是国家级水利管理部门——督水监(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的所在,郭守敬就在这里主持全国的水利建设。

郭守敬纪念馆

         汇通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据说是姚广孝所建。旧称法华寺,又称镇水观音庵。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改名汇通祠,并立御制诗碑。

1976年修建地铁时全部被拆除成为一片平地。1988年重建后的汇通祠重新开放,并辟为郭守敬纪念馆。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参与主持了汇通祠的修复工作。工程完毕,他写了一篇《重修汇通祠记》,刻碑于上。

郭守敬纪念馆

       几条台阶小道环绕着通往山上的汇通祠。从左边拾级而上,便是乾隆御制的诗碑亭。据说重建后,乾隆曾到此一游,并留下诗作数篇。

         浑仪:是中国传统的天文仪器。从汉代起,我国就有制造浑仪的文献记载,至唐、宋时期,浑仪的结构制度已达完善。它具有观测与演示两种作用:一是用仪观测天象,二是以仪的制度结构来演示天象。在观测天象的同时,其圈环度制又与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相对应,上部的圈环表示天道,下面的四方基座表示大地。

         简仪:是中国重要的古天文仪器,由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浑仪的基础上,于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

他对浑仪进行简化,改变了了浑仪将三种坐标系统集中在一起的做法,将赤道装置与地平装置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消除了浑仪中圈环互相遮挡的缺点,突出了赤道装置的观测。简仪的运转装置在结构上与近代天文望远镜的装置几乎完全一样,比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制造的具有同样装置的赤道大仪早了三百多年。

        拾级而上,汇通祠立在小小的山顶上,汇通祠坐北朝南;不收门票,进门领一块参观证挂牌,出门交回即可。 纪念馆主体是二进四合院格局,共四个展室,以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料及视频,记录展现了郭守敬的生平及做出的贡献。

汇通祠内是郭守敬纪念馆,院落中竖立着一尊郭守敬的雕像。 

第一展厅:生平大事,以大事记的形式介绍了郭守敬的生平,及其一生在水利、天文、测量、历法、算学方面的成就,及对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元大都都城水系模型 

屋顶悬吊的抛物面形式郭守敬星图 

       第二展厅:元代积水潭,介绍了积水潭的形成及积水潭对营建元大都城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展厅:大都治水,介绍了郭守敬治水业绩中最为辉煌的篇章:即开凿通惠河,完成京杭大运河最后贯通;

     莲花漏是一种计时器,是北宋科学家燕肃在古代漏壶的基础上改进创制的。这器具由好几个部分配制而成。上面有几个漏水的水壶。这几个水壶的水面高度配置得经常不变。水面高度不变,往下漏水的速度也就保持均匀。水流速度保持均匀了,那就在一定时间内漏下的水量一定不变,不会忽多忽少。这样,就可以从漏下的水量指示出时间来了。

       第四展厅:测天制历,介绍了郭守敬在天文及历法方面的研究及取得的十余项领先于当时世界水平的发明创造。他发明的简仪、高表等十多种天文仪器比欧洲早三百多年。他在太史院任职期间,致力修订历法,于1280年修成《授时历》,以365.3425天为一年,其精确度令人叹为观止。 

西海入水口处有一尊郭守敬的雕像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

       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过三年半约二百次的晷影测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他又结合历史上的可靠资料加以归算,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一样。

中国古历自西汉刘歆作《三统历》以来,一直利用上元积年和日法进行计算。唐、宋时,曹士等试作改变。《授时历》则完全废除了上元积年,采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作为计算的出发点,以至元十八年为“元”,即开始之年。所用的数据,个位数以下一律以100为进位单位,即用百进位式的小数制,取消日法的分数表达式。

晚年,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监。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郭守敬升任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他主持河工工程期间,制成一些精良的计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