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川为什么叫舵爷 人物·樊建川 张丰:为了和平 他收藏战争
樊建川的史观是开阔的,他做的中国壮士群雕,时间跨度也是从1931到1945年,既有共军,也有国军;他做中流砥柱馆(共产党抗日军队馆),也做正面战场馆……
《为了和平,他收藏战争》
文/张丰
第一个国家公祭日的到来,让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收集抗战文物的樊建川感到欣慰,但却并没有让他有丝毫放松,他全力筹备的侵华日军罪行馆进入关键阶段,必须确保在2015年9月13日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开馆,迎接已经预订了门票的参观者。
樊建川手里有侵华日军证物2万余件,如果他有足够多的钱,也许在抗战胜利60周年时就可以推出日军侵华罪行馆。在2004年7月,日本设计师矶崎新就把侵华日军罪行馆的设计方案交给了他,并到市场上考察了建筑材料,但是因为资金原因,这个馆直到2010年才竣工。同样因为资金原因,侵华日军罪行馆旁边,还沉睡着一座七十二行馆。文物齐备,展览方案出色,但没钱操作。
侵华日军罪行馆的展览方案,是樊建川本人一手敲定。入口处,将用装置来表达日军大军压境的感觉,地面上,将有一千个日军头盔图案。而在出口处的墙壁上,受押的日军士兵贴在墙上,垂头丧气。从入口到出口,将有14个展厅,用证物来展示日军从1931到1945年长达14年的罪行。
在他的观念里,抗日不是8年,而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的14年,而罪行,也不只是南京大屠杀这样惨绝人寰的罪恶,“入侵本身就是最大的、最基本的罪行,哪怕日军能成为文明的军队,这仍然是入侵,仍然是犯罪。
”樊建川的史观是开阔的,他做的中国壮士群雕,时间跨度也是从1931到1945年,既有共军,也有国军;他做中流砥柱馆(共产党抗日军队馆),也做正面战场馆;他既关注川军抗日,也关注美军援华,甚至包括不屈的战俘。
最近到建川博物馆采访的一家日本电视台,很担心侵华日军罪行馆会不会激起民众的反日情绪,樊建川向他们解释,他收藏有关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一切,简单说,就是为了和平收藏战争。
因此,在他想到用众筹成馆的方式来办侵华日军罪行馆时,他最先想到的口号,竟然是当年蒋介石的那句“十万青年十万军”:当下,我们无疑有更多的青年,更多的网友,更多的对抗战记忆感兴趣的参观者,当年蒋介石可以号召十万青年参战,我们也可以邀请10万人来观展。
他的所谓众筹,是用空间换时间,参观者通过汇款的方式,先买票,而2015年9月13日开馆后再参观。参加众筹的,不但到时候可以参观博物馆(门票本身就是100元),名字也将进入“义勇名册录”。目前,这个名册中有长期致力于关注抗战老兵的孙冕、孙春龙,也有陈坤、王菲等明星。编号801的“义勇军”,是樊建川本身,支付方式为“现金100元”。这就是他做事的方式。
他在长达14年的时间,收集了2万多件日军侵华证物,花了多少钱就无法计算了。启功先生当年嘉许他:“国家收集的是‘主证’,你收集的是历史的‘旁证’,善莫大焉。”但是十几年过去,他收集的证物,远远超过任何一家国有博物馆。“这些年国家重视,而民间的收藏意识也日渐博兴,很难说谁是主证谁是旁证了,而是政府和民间的合力”。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馆奴”,常常为了得到一件文物想尽一切办法。2000年7月,北京某拍卖公司准备了一批珍贵的抗日史料,其中有日军投降时交出的一系列机密公文,上面列着113个驻华名称番号等,它是日军侵华铁的罪证。
拍卖目录刚一寄出,就有买主从四面八方赶到。樊建川担心这些珍贵文物流向海外,也担心自己的资金无法与海外富豪相抗衡,于是亲赴北京天津寻访卖主,并发动大量“线人”查访,终于在拍卖的前一天找到了卖主,并用自己的真诚与激情打动了他。
卖主最终同意撤拍,而樊建川也以远高于起拍价的价格将这批文物拿下。樊建川最近的斩获是在北京潘家园文物市场,他花5000元得到了昭和13年(1938年)11月24日,日本舰队司令及川古志郎大将的“感状”,表彰手下轰炸成都、宜宾等地有功,“这不是为成都大轰炸又添一铁证吗?”
但是,这位“大馆奴”却并没有一般收藏家那种对文物的强烈占有欲,相反,他在收集文物的过程中达到了自由。他搞到了两个日军731部队使用的陶罐,那是日军进行细菌战的关键证物,完全有可能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但他把保存得更完好的那一只,捐给了哈尔滨731纪念馆。
也许最好的收藏,就是让一件文物到它最适合待的地方。“川军牺牲60万条人命,一个文物我有什么舍不得的?”樊建川最喜欢标榜的“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大概就是他这种气质。
手中宝贝太多,但如何尽到最大的用处,对樊建川和他的博物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2万余件日军侵华证物,是非常庞杂的一堆。尤其是涉及到众多的日记和书信,由于是日语版,对其进行翻译和研究,就成为一个不小的工程。
目前,在西华大学,一个小组正在翻译日军士兵的家书,单这一项,就是一个颇有价值的课题。从这些书信看,日军对士兵的家书,实行了极为严格的审查制度,信中凡是涉及行军地名和战斗计划的,一律都被涂改了。而对比樊建川收集的川军家书,却发现中国军队完全没有审查制度,士兵信中涉及到的敏感信息都完好无损。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军队在制度建设方面,其实远远没有达到现代军事的要求。读这些日军士兵的家书,发现他们几乎都是正常人,想家,思念妻子,但这些“正常人”,一边在抒发思乡之情,寄走家书,或许马上就展开了对中国普通人的杀戮,人性是如何在转眼间丧失的?博物馆能做到只有展览,而更深入的研究,就不是樊建川个人所能及的了。
但是,作为个人,他已经做得太多。你很难想象,几乎靠一己之力,他已经开了24个馆,而他的梦想是100个。他做房地产起家,但浅尝辄止,他把赚来的钱,都投到了博物馆。他到各地帮忙创办博物馆,到一些大学和机构演讲,每一笔外快,也都用来补贴博物馆。
但是,将来,等自己也成为历史,他会把博物馆捐给政府,他开玩笑说,哪怕是喝水的杯子,将来都是政府的资产哟。最终,他扮演的其实是一个文物抢救者而不是收藏者的角色,那些文物本来散落民间各地,很多都是在没有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的人手中,他不出手,它们就永远消失了。
文物,作为过去的存在,同时也在启迪着未来。这就是传承。留心樊建川微博的人会发现,除了文物之外,建川博物馆内还有两宝。一位是樊建川80多岁的母亲,身体康健,在博物馆院落的某个角落,她还在坚持自己种菜。另一位是他快上小学的外孙女鲜花,这位“候任馆长”,常在博物馆之间穿梭,在库房和藏品间开心玩耍。这就是传承。
关于作者
张丰,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读书人,媒体人,现居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