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赵新立 吴天明:西影改革 创新精神的标记

2018-1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西安电影制片厂采访的过程中,吴天明是无法绕开的存在.今天,西影院内的天明广场,因他的塑像而得名.回顾西影从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历程,吴天明就是这里的灵魂.大胆起用新人.破除制度藩篱.对艺术匠心求精--正是吴天明的坚持,让西影成为第五代导演成长的沃土.吴天明赵新立 吴天明:西影改革 创新精神的标记1987年夏天,初次执导影片的张艺谋,向时任厂长吴天明建议:拍摄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但是当张艺谋在山东高密走访时,却发现当地并没有种植高粱.吴天明知道这个情况后,顶着巨大压力,为张艺谋争取到了3万元拍

在西安电影制片厂采访的过程中,吴天明是无法绕开的存在。

今天,西影院内的天明广场,因他的塑像而得名。回顾西影从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历程,吴天明就是这里的灵魂。

大胆起用新人、破除制度藩篱、对艺术匠心求精……正是吴天明的坚持,让西影成为第五代导演成长的沃土。

吴天明赵新立 吴天明:西影改革 创新精神的标记

1987年夏天,初次执导影片的张艺谋,向时任厂长吴天明建议:拍摄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但是当张艺谋在山东高密走访时,却发现当地并没有种植高粱。吴天明知道这个情况后,顶着巨大压力,为张艺谋争取到了3万元拍摄经费。

吴天明赵新立 吴天明:西影改革 创新精神的标记

“这笔钱就是让张艺谋拿去赶紧种高粱的,要不然到了秋天没法完成布景。”国家一级摄影师、导演马德林说。据他回忆,按照当时西影的制片程序,必须在剧本经厂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拿到第一道生产令后,摄制组才能去财务科拿钱。“张艺谋当时还没有剧本。这3万块钱,是吴导找了几个车间主任凑出来的。”

吴天明赵新立 吴天明:西影改革 创新精神的标记

张艺谋带着吴天明那句“有什么事儿我顶着”的话,开始了《红高粱》的拍摄。最终,《红高粱》斩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在世界一级影展上获奖的华语电影。

吴天明是第五代导演的伯乐,这一点早已成为业内共识。在他任西影厂厂长期间,得到他鼎力支持的年轻人,还有《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

1988年深秋的一天,吴天明把芦苇叫到办公室。

“你想干什么?”他问。

芦苇回答:“我想写以西部题材为主的剧本。”

吴天明直接拿出了1000元,让芦苇去创作。多年后,这位已经驰名中外的中国第一编剧回忆起那一刻,仍然难掩吃惊。因为那个时候的他,仅仅参与编剧过一部影片,就是《疯狂的代价》。

后来,芦苇才知道,自己因为热爱电影,而把《黑神驹》整部电影的画面画下来的举动,让吴天明看上了他。

芦苇拿走了500元。在去甘肃、青海等地走访后,他写出了提名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影片《黄河谣》的剧本。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吴天明对一个热爱电影的新人给予的充分信任。

电影《生活的颤音》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拍摄阶段。吴天明在执导这部电影时,认识了当时还只是助理摄影师的马德林。“在拍摄《生活的颤音》时,有一个男女主角在旋转木马上的镜头,当时现场的设施不够稳定,拍摄起来有一定风险。我跟吴导说,让我去。”马德林说,在他主动承担并完成这个镜头的拍摄后,吴天明只说了三个字:“能行啊!”

从此,马德林在吴天明的激励和支持下,参与拍摄了《西安事变》《彭大将军》《决战之后》三部大戏,迅速从助理摄影师成长为副摄影师,再到总摄影师。而在当时,很多电影摄影师要完成职业身份的一级跃迁,往往需要三部到五部大戏。

在吴天明任内,他大力起用新人导演,田壮壮、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年轻人纷纷崭露头角。他们在这里拍出的《老井》《黑炮事件》《红高粱》《黄河谣》等一批里程碑式的作品,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有力助推器。

今年10月9日,西影电影产业集聚区在天明广场落成。这是西影人向西影历史的致敬,也是西影人对改革创新精神的传承。(记者 陈卓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