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养生 黄帝内经运气与养生
《黄帝内经》,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部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运气与养生,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在历代医家、易家的分类归纳出九个模块的内容,前面已经分别介绍了"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都是理论性很强的篇章,其中的"五运六气"部分,因为是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延伸开来,五行学说的预测已经很惊人了,五运六气,就知道有这个名称即可,目前没有形成成熟的预测体系。
余下的养生、疾病及治疗部分,实践性很强,作为了解型的人士,知道这么一些医学的概念即可。当然,这些辩证论治的手段,也是可以移植到命理、风水分析上来,这些移植的内容,放到具体的八字学、紫微斗数、风水的知识点去,这样才能够"理论结合实践"。
运气学说
这里的运气,不是指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运气",而是指"五运六气学说"。
运气学说是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其对人体影响的理论。运气学说是以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人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的反应作基础,把自然变化规律和人的生命现象统一起来,形成了运气学说理论。
【运气】就是五运六气,五运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在整个气候变化之中,把一年的变化情况分成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五行之气的运动趋势。
【六气】是指三阴三阳之气,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这些人是看不到的,但是它会表现出来一些现象,风、火、署、湿、燥、寒。
五运在天为阳下降,六气在地上升,形成了一个阴阳和合或者阴阳不调的大环境,这样一个术数模型。这个术数模型功能非常强大,特别在预测气候、流行病方面,甚至是国运,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例如
1956年(丙申年)全国爆发乙型脑炎,老中医蒲辅周根据当年年运属火运太过,是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的岁气特点,拟出重用性味辛寒的石膏,以解肌清热为主的处方,在全国推广使用,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死亡率下降,后遗症减少。
1958年(戊戌年)全国再度发生乙脑流行,大家再度使用蒲老当年的处方却收效甚微,请教蒲老,他指出1956年年运以火为主,1958年却是年运属土以湿为主,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属寒湿岁气,必须重用性味苦燥的苍术,重在散寒燥湿,蒲辅周据此调整处方后,再次取得了神奇的疗效,显示了中医的威力。
2003年(癸未年)的非典,当时指导广东省中医院防治"非典"的老中医邓铁涛提出防治此病,重在祛湿。事实证明,只要人体内环境改变,没有了湿、寒、热三气并存的条件,人就不会染病,就可以和病毒"和平共处"。 广东省中医院接治"非典"患者五十多人,正是应用了这一理念,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有后遗症。
平心堂当时也是依此理论,熬配中药两万多人份,凡服用此汤药者,包括已被宣布隔离的北方交大、电影学院等,均未出现一例疑似。
运气学说,就是以五运六气,五行、三阴三阳为理论基础,以干支作为演绎工具符号。在中医里占有重要地位,对疾病发生、气候现象对机体的生理方面的影响都是很有意义的。五运六气对人体的影响,中医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这个理论,可以确定治疗原则。
为什么在子平八字学里面不用"天干五合"的合化?答案就在这里,天干五合的合化条件,已经是"五运六气"的算法系统,不再单纯是五行学说。
养生学说
养生,也叫摄生,简单说就是保养生命。
养生学说是研究如何保养身心,祛病延年的原则和方法。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养生,当然也会体现在《黄帝内经》上。
《素问.上古天真论》引用了在黄帝时代的古人是如何养生的,"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古圣人的教导来启迪后人,这句话可以有两方面的信息:外避虚邪(躲避体外的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侵袭和危害);精神内守(对内调养精神)。
所以,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用一种对比的方式,阐述为什么有的人长寿,度百岁乃去,为什么有的人短寿,半百而衰。"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当世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务快齐心,逆于生乐。"(不养生,反面教材)
在《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论比较充实,如《四季调神大论》提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阳阴,以从其根。"这些都是"法于阴阳"。
《灵枢.五味》篇提出"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灵枢.平人绝谷》说"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竭尽故也。"人不吃东西,七天就把体内库存的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耗尽。关于饮食的问题,《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五味太过对人五脏的损伤"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肝气属木,木盛克土,脾属土,受伤。这些是饮食方面对人体的好坏两个方面。
在情志方面,人的精神活动对自身的调节作用,对外有适应作用。《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就是控制、适应、调节等方面的作用,所以做好自我身心的调控对健康很有意义,正是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拓展阅读:内经:唤醒内在的曼达拉
胎儿的生长第一个七天生起来的脉,并不是以这个脉为主。我的话逻辑很清楚,我现在是讲暂定第一个七天生起来的就是中枢神经的脉。他讲脉是什么?中枢神经也可以解剖的,我们的背脊骨这个骨节,一节一节连起来,中间是一条空管。把背脊里头解剖了,分析起来有三层,硬骨头里头软骨,软骨里头一种液体,液体里头还有空的,那个是脉。所以脉跟气,跟水一起结合的。
那么我们人体上呢?整个的人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分液体。拿我们《易经》的八卦来讲,风水叫"涣",散开了。所以第一天起来是这样。这个中脉所发生的以脉为主。我们正在研究《庄子》,我已经讲《庄子》内七篇,其中讲庖丁解牛的时候,提到过"缘督以为经",以中枢神经为基础。背脊骨为主叫督脉,一切生命都是这里先发展。
譬如我们的神经,以背脊骨为中心左右交叉,过去晓得是交叉,与量子力学的变是一样,是一个变化的形态;还有一个变化形态在神经。所以密宗画了很多的图案叫做曼达拉,曼达拉梵文翻译过来就是道场。反正是图腾的标记,是图案。
有些三角形,有些四方形。譬如我们生命的关系到处都有三角,你看自己身上画一画,我们三角多得很。我们两只眼睛下来这样叫三角,到处是三角。整个三角兜拢来是四角方的,整个方的变成圆的这么一个身体。你们画的图,一条线这样交叉也是一个图案。密宗很多的画很好看,老师啊!我送你一张曼达拉,西藏买来的。我说好。这是科学的,科学的图案,但是他们当成宗教崇拜。
中脉生起来是在第一个七天,以后七天一个变化,七天转换一个气,换句话说是生命的能量转变。由入胎到婴儿生出来,三十八个七天,每七天的变化是一个气化,能量变换了,名称都不同。印度同我们《黄帝内经》讲的又不同,太详细了,包括每个转化生出了多少脉。譬如讲人体上脉的路线,由足趾头到头上,依肚脐为中心散开,这是粗的来讲。
所以看密宗很多佛像的图案,画得很科学的,不是迷信。为什么科学的东西变成宗教的迷信呢?我们中国人懂,孔子在《易经》里告诉你,"圣人以神道设教",其实没有宗教,宗教是人建立的。所以禅宗有两句名主:"魔由心造,妖由人兴"。什么叫魔?什么叫鬼?都是唯心的。谁做的?是人造的,盖个庙子,雕个木头在那里,这是菩萨,这是土地公,你不信就出问题。其实哪里来的?心物一元的,科学的,所以他的图画是这么一个东西。
从肚脐以上到胸口,你看画的佛像,我们中国塑的佛像大肚子坐在那里,这不是真的佛像。西藏画的佛像,那是真的,三围均匀,不管男女,工夫到了一定是这样。这是气脉的关系。肚脐以上到心脏这里,刚才讲研究中医,风大这个气这里是下行气,不是上行气。老年人便秘,假定你用药用错了,给他泻得太厉害,把下行气泻完,老人很快就死了。所以死亡以前肛门会打开,下元的元气空虚了,下行气没有了,所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