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 【八朝古都·魏】围魏救赵:桂陵之战孙膑逞英豪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闻讯回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设伏,大败魏军,史称"桂陵之战"。孙膑的这一战法后来被概括为"围魏救赵"。此战后,孙膑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围魏救赵"成军事史上著名战术
自魏惠王迁都大梁以来,魏国国力逐渐达到鼎盛,发展成为中原大国,其争霸野心也显露出来,曾先后攻占过秦、楚、齐等国的大片土地,对赵国更是觊觎已久,但因为韩、赵、魏三家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是同盟关系,魏国一直找不到攻打赵国的借口。
据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介绍,公元前354年,赵国为了扩张,侵略了魏国的属国卫国。赵国侵略卫国之举惹怒了魏国,也给魏国找到了攻打赵国的借口。次年,魏国号令诸侯以伐赵国,并派大将庞涓率兵8万,由大梁(今河南开封)出发,北上进攻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一举攻破邯郸并占领了邯郸。
赵国在国都被占领的情况下,向齐国求救。齐国认为,魏国的强大会对齐国构成威胁。齐王想用孙膑为将,孙膑辞谢说:"刑余之人不可。"于是齐王于公元前352年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前去救赵。
田忌想领兵直奔赵国邯郸以救赵国。孙膑认为不可,如果直捣邯郸与魏国厮杀,胜负难以预料,即使打败了魏国,齐国也会有很大损失。
孙膑说:"要解开纷乱的丝绳,一定要找出它的结头,不可用拳头乱砸;要解劝斗殴的,不可帮着去打;避实就虚,在形势上阻遏制止住敌方,自然就可以解围。现在魏国攻打赵国,其精兵锐卒必然都在前线,老弱残兵留守国内,您不如引兵围攻大梁,占据交通要道,攻其防卫空虚之处,魏国一定放弃攻打赵国而自救。这样我们就既解了赵国的围,又收到攻击魏国弊弱的效果。"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兵撇开赵国而攻打魏国。魏将庞涓听到魏国被围攻的消息,不得不紧急从邯郸撤兵赶回魏国。魏、齐两国军队在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相遇。魏军从邯郸至桂陵已行军几百里,长途跋涉使魏国士兵疲惫不堪。而齐国军队早已在此埋伏,以逸待劳、守株待兔。两国交兵,齐军一举打败魏军。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桂陵之战后,魏国的力量受到削弱。孙膑创造了军事史上"围魏救赵"的光辉战例。"围魏救赵"成为后代战争中著名的战略和战术,被中国历代兵家所借鉴,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田忌赛马"展现孙膑卓越军事才华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不传,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他是孙武的后人,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战国初年的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孙武兵学理论的基础上又有发展,著有《孙膑兵法》传世。
李玉洁告诉记者,孙膑与庞涓是同窗好友,一起学习兵法。学成后,庞涓首先到魏国,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但是庞涓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及孙膑,就以让孙膑也到魏国共同干一番事业为由,把他骗到魏国。孙膑到了之后,庞涓越发害怕孙膑的才能超过自己,更加嫉恨他,于是蓄意用计陷害孙膑,找借口用极刑砍去他的膝盖骨,并在孙膑的额头上刺字,欲使他永远不能在社会上出现。
有一次,齐国的使者出使魏国大梁,孙膑知道这个消息后偷偷以刑徒的身份暗中与之相见,说动齐使。齐国使者觉得孙膑是个难得的人才,便偷偷用车把他载回了齐国。
在齐国,孙膑成为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据《史记·孙子列传》记载,田忌多次和齐国诸公子赛马,且下很大的赌注。孙膑看到田忌的马的足力和对手的相差不很大,比赛的马分有上、 中、下三个等级,因此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够使您获胜。
"田忌相信孙膑的话,就跟齐王和诸公子下千金的赌注去比赛。临比赛的时候,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去和对方的上等马比赛,拿您的上等马去和对方的中等马比赛,再拿您的中等马和对方的下等马比赛。
"三个等级的马都已比赛完毕,田忌负了一场却胜了两场,终于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虽然赛马是一件小事,但却表现了孙膑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田忌赛马"的故事,从此成为军事谋略学最原始、最生动的事例。
田忌认为孙膑是一个军事奇才,于是就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当时齐威王想要富国强兵,思贤若渴,便向孙膑请教兵法。孙膑卓越的军事才能、明晰的战略眼光以及对战争的精辟见解,使齐威王大喜,遂以孙膑为齐国军师。之后,孙膑为齐国攻伐魏国,使魏国大伤元气,从此魏国独霸中原的气势走向衰落。
孙膑军事思想影响后世
孙膑死后,给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原有89篇图4卷,可惜在东汉末年失传。直至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部分孙膑谈兵的竹简,经专家们长期研究整理,最后确定为16篇。这16篇虽然远非《齐孙子》的原貌,但理论价值却十分珍贵。
它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大量战争实践,从基本理论到战术原则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例如,《孙膑兵法》提出"战胜而强立"的战争观,充分肯定统一战争的进步意义和作用,极力主张用统一战争去克服战国七雄并立的封建割据局面,这较之《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的认识前进了很大一步。
《孙膑兵法》提出以"道"制胜的原则,强调必须遵循战争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去指导战争,夺取胜利,这显然是对《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兵以诈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道"制胜较之以"诡""诈"制胜体现了更为深刻的理性认识。
《孙膑兵法》提出"必攻不守"的作战指导理论,其实质就是运用大规模机动野战的作战方式,在战略和战役上实施广泛的"批亢捣虚"、"围魏救赵"、争取主动、避免被动,这也是对《孙子兵法》避实击虚理论的重要继承和发展。
《孙膑兵法》提出"富国"而"强兵"的国防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较之《孙子兵法》中"因粮于敌"的思想,更是一个重大的继承、发展和进步。《孙膑兵法》中有专讲军政训练的《五教法》一篇,提出对部队实施严格的政治教育、队列训练、行军训练、阵法训练、战法训练,这是我国先秦时期最完整、系统的军队教育训练理论,较之《孙子兵法》中"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思想,无疑是更全面的继承、发展、丰富、提高。
《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便将两"孙子"并称,说二者是"一家"之言的"孙氏之道"。在《汉书·艺文志》中则更为明确,把《孙子兵法》列为所有兵书之首,而《齐孙子》则位居第二,在吴起兵法、范蠡兵法以及其他所有兵法之上。
纵观《孙膑兵法》16篇,在继承孙、吴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孙膑在《威王问》中阐述了战争是政治斗争工具的战争观。他明确提出,战争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先王传布"道",即政治的工具。先王不是不想要"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为社会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但是依靠空口说教办不到,所以才"举兵绳之",用战争的手段禁止争夺。
然而,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不是可以经常使用的。战胜固然可以"存亡国,继绝世",而一旦战败,则会"削地而危社稷"。
所以,对待战争"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喜好战争的国家一定灭亡,贪图胜利的人一定受辱。孙膑的这种战争观显然比《司马法》所说的"以战止战"的思想更加深刻。
在《强兵》篇,孙膑又进一步提出,要想强兵,当务之急在于"富国",明确揭示了战争对于经济的依赖关系,在理论上发展了孙武所提出的"因粮于敌,取用于国"的论题。
孙膑发展了孙武"任势"的军事理论,明确提出了"因势而利导之"的作战原则。势是战争态势,是敌我双方军事实力(包括兵力、武器装备、军事物资等)的布局。孙武早在《孙子兵法》中就提出了"任势",即驾驭战争态势的思想。
孙膑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创造和争取有利作战态势的各种原则。在应付"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时,孙膑提出要"让威",即避开敌人锋芒,隐蔽好后续部队,以便使我军能随时转移。主力部队将持长兵器的战士排在前面,持短兵器的战士排在后面,选派弩机手援救危急,等待敌人攻击能力下降,再行反击。这也是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的条件,造成有利于我方的态势,以扭转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
孙膑在军事学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丰富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阵法。春秋时,由于盛行以车兵为主的方阵作战,阵法大多以"三阵""五阵"为主。战国时,由于形成以步兵为主,车、骑兵为羽翼的多兵种协同作战,又出现了大规模的野战和围城战,所以军阵的阵法更加复杂化了。
孙膑在《官一》篇中指出了十几种阵法,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军阵阵法。孙膑还概括出一套使用八阵作战的理论,就是说用八阵作战,可以把兵力分为主力、先锋、后续部队三支。
作战时只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接敌,而以其他三分之二的兵力作为机动兵力蓄劲待敌。如果敌人弱而乱,就用精锐的部队击溃之;如果敌人强而严整,就用老弱士卒去引诱之,待敌方兵力分散以后,再行进攻。这是孙膑多年统兵作战的经验总结。
孙膑在一系列战略战术上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指导原则。如:他提倡坚持积极进攻的战略原则,在《威王问》中说"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主张打击敌人没有设防或防守薄弱的要害之处。这个说法显然继承了孙武"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的思想。但孙膑并没有简单地吸收,而是把它从一般策略原则升华为战略原则,使其变成整军经武的急务。
《孙膑兵法》是战国时期战争实践的理论总结,继承了前辈军事家的优秀成果,又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发挥创造,在我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