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川女儿嫁李春城儿 樊建川 为了和平 收藏战争
“建博物馆、收藏文物是为了记录和还原历史,但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让每个人的心灵都直面民族创伤,让战争的记忆成为民族的思想资源”
樊建川在给来宾讲解展品
回想多年来的艰辛,樊建川说,建博物馆对他而言,是心灵的安慰。况且,也不花纳税人的钱。他告诉自己,不能牺牲,要做榜样。国家能建博物馆,民间也能建。国家博物馆靠财政运转,民间博物馆靠市场也能运转。 文/章 钰 中国有很多博物馆,但还没有一个真正建筑文化学意义上的博物馆聚落。
樊建川的安仁项目,占地500亩,投资1亿元,首批建馆20余个,定位于专题化、小型化的博物馆,由矶崎新、张永和等国内外20余名最具活力的设计师联袂操刀,每个人负责一个馆,最终组合成为一个在空间风格和藏品展示上统一而又多元的“聚落”。
经过初创期的低落,樊建川博物馆聚落正逐渐成熟,走向兴旺。 2013年7月,《建川博物馆抗战文物展》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樊建川携300余件抗战文物进行展览,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樊建川自传《大馆奴》同时首发。
他认为,历史产生过很多碎片,今人收集的碎片越多,后人就越可能把历史完整衔接。“我要做历史的奴隶,把碎片捡拾起来。
” 用碎片拼接历史 “我收藏文物有三个标准,一是对记载历史有意义的,二是特别容易被人遗忘的,三是标志性的,反映社会变迁的。” 1957年樊建川生于四川宜宾,生长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名老兵,两次立战功,后任宜宾市民政局局长。母亲出身地主家庭,1950年四川解放时,她看见大军入川,大势所趋,放弃小学教师职务,赶快当兵了。
“文革”时期,父母的遭遇,让樊建川萌发了收藏意识,“刚开始就是想知道父亲为什么被批斗。传单、小报,特别是牵扯到父亲的,都收起来。我现在都有关于父亲在宜宾的一些资料。由于好奇,碰上北京、宜宾红卫兵撒油印的传单时就捡几张。
”此后,他开始收集抗战文物。樊建川说:“我之所以把抗战文物作为收藏对象,源于我的军人情结。我的父亲是抗日战士,我自己也曾有11年的兵龄,这使我对战争有一种天生的关注。” 樊建川当过知青、扛过枪,34岁成为家乡的常务副市长,被视作官场新星。两年后他辞职,理由是“不善于做官”。他去成都创立建川房屋开发有限公司,赚取了第一桶金。与此同时,他开始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