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和林彪哪个厉害 孙立人是林彪的手下败将 这毫无争议
不能光说调停对自己不利的一面而无视其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如果没有马歇尔调停,那么林彪肯定会继续坚持运动战战略,四平失利也就不会发生,不仅如此,林彪反而会制造并抓住战机击败国军,如同关内的粟裕、刘伯承所做的那样。
林彪部队于5月四平惨败后一路撤退放弃长春等城市,直至撤到了松花江以北,果粉(这以白先勇吹嘘其父白崇禧的文章最有代表性)说当时完全可以跨过松花江,一鼓作气追下去,直捣哈尔滨,彻底击败东北共军主力,可惜,一是碍于马歇尔调停,二是蒋介石没眼光,不听白崇禧的建议(暂且不论这一建议的虚实程度),将大好战机葬送了。
林彪
问题是,国军之所以没能继续追击林彪,除了马歇尔调停以及蒋介石本人的能力眼光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国军深知共军擅长杀回马枪,于败退之中痛击追军。而事实恰恰证明这次也不例外。共军撤离四平后,5月21日起,国军穷追不舍,十来天就从四平追到了松花江畔。
6月上旬,国军主力新六军一部越过松花江,占据拉法、新站,结果,共军迅速反击,全歼了该地一个多团的国军,一扫四平惨败以来的低靡士气。国军有所忌惮,而不敢轻举妄动、轻言北犯了。
在此期间,留在南满的共军4纵,作为孤军无惧无畏敢于出击,向辽宁的诸多城市发起进攻,迫使北线国军回援南满,减轻了林彪的压力。
战线过长、兵力有限、后方不稳、兵士疲惫,同时共军战力尚存,这是国军对北满共军的追击不得不停止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而不仅仅是什么马歇尔调停以及蒋介石拒绝了白崇禧的建议。
蒋介石是有契约精神的人吗?形势若对自己绝对有利,他会把马歇尔调停放在眼里?
停战休整数月后,冬季降临,东北国共两军重新开战,这就是著名的持续一个冬天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东北共军当时被分割为一南一北两大集团,北部集团即松花江以北的林彪指挥的主力,南部集团即据守在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接壤一带的部队(临江即是这一区域内的城市),包括4纵与后来赶来汇合的3纵。
国军的战略是“南攻北守,先南后北”,即对北线共军主力采取守势,先吃掉相对弱小的南满共军,然后再与北线共军主力决战。共军的战略则是“南打北拉,北打南拉”,你进攻我南满集团,我就在北线出击牵制,打到松花江以南,攻击你北线防守部队(即“下江南”),令你首尾难以相顾,并寻机歼敌。
在北线前沿防守直面林彪的国军部队的核心,正是新一军的主力部队。
结果三下江南战役中,共军不光善于战斗,而且勇于战斗,敢打硬仗,在敌我势均力敌的临界点上,凭借自己的勇猛顽强,多次扭转形势,击败包括新一军在内的防守与增援部队,将力量对比的天平逐渐压向了自己这一边。战役期间,作为新一军不久前的手下败将,共军开始成营成团规模地歼灭新一军的部队,如城子街战斗这样的全歼新六军一个加强主力团的胜仗。新一军与孙立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当时就不复存在了。
孙立人所谓的最后一次将星闪耀的德惠战斗,被果粉大吹特吹。其实,那不过是二下江南时,共军集中优势兵力围攻新一军一个师固守的德惠城,可惜对步兵炮兵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新作战样式尚不熟练,因此未能发挥优势赶在敌援军到来之前迅速攻克,不得不撤围而已。
但是,是役是共军采取主动发起进攻的,撤围后主动权依旧掌握在共军手里。当时国军误以为共军惨败,于是贸然追击。林彪当机立断抓住战机,杀了回马枪,三下江南(即第三次打过松花江),痛歼国军近两个师。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共军由弱变强由守转攻,国军再也不敢主动发起战略进攻与共军主动决战了。其中的新一军,经过被共军的零敲碎打,实力与士气早已大打折扣。
是役,国军的失败无法掩盖。国军东北总指挥杜聿明与孙立人就前线战败责任产生分歧并公开化了,这时候,1947年4月,蒋介石将孙立人明升暗降调离了前线。
也就是说,恰恰是因为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中被林彪击败了,孙立人才离开了前线。失败的责任杜聿明与孙立人各应该承担多少,对此我们暂且不予以细究,不过,孙立人及其新一军成为林彪的手下败将则是毫无争议的,这是谁也否认、掩盖不了的事实。
果粉们说,孙立人因为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尽管对共军作战战无不胜却终遭弃用。的确,蒋介石这个靠伪造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学历起家的“伪军人真流氓”,一向是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的,孙立人遭弃用也不排除又这方面的因素,但是,当时在事关存亡的战争年代,孙立人若果真像果粉们吹得那么厉害,蒋介石能会致大局于不顾而坚持对其弃用吗?像傅作义,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可是,正是因为国共内战期间在华北表现优异而迅速得到擢升的,被委以国军华北集团指挥官的重任。
为什么适用于傅作义的就不适用于孙立人?这个矛盾如何解释?
笔者并非战史专家,本文所讲述的这些内容,也无非是笔者在阅读他人的相关著作与文章时的一点儿笔记或感受,绝不敢妄称是自己的什么独立研究或发现。
只要持有严肃认真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观察战史,就不难发现,本文开头所列举的那些果粉编造的神话泡沫,其实是一戳就破的。奇怪的是,在今天的时代,好多人愣是对上述显而易见的重大事实视而不见,而宁肯去相信那些刻意编造、丝毫经不起推敲的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