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暴崩 如何评价清朝的慈安太后?
慈安是咸丰的正宫皇后,是同治名义上的母亲。慈安绝非凡人,只是比起慈禧,她运气差了一点。没能走到最后,是因为慈安比起慈禧少了两个必要因素:一是无嫡嗣;二是没有一个亲侄子。
咸丰11年(1861年),咸丰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临终前,打破了此前的清朝祖制,把后宫纳入了同治时期的政治格局中。
形成了以八辅政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为内阁,东西二宫为最终决策的政治局面。咸丰充分考虑到了“主少国疑”阶段,如何平衡各方面势力。甚至考虑到决策时,东西两宫的互相制约。
但是这个格局还未运作,就出现了一个巨大危机,那就是清朝没有后宫干政的传统。
在内务府总管肃顺的眼里,后宫皆妇人,所防者唯留京善后的奕䜣。所以千防万防,但是他唯独没有考虑到的一点就是此刻的两宫才是真正的决策者。甚至在饮食供应(道光去承德的时候,饮食供应一应由内务府负责,道光一死,他就什么都不管了。)这种事情上都忽略两宫。
这就导致了最终两宫反而被他给逼到了墙角。结果导致了在关键时刻,两宫联合发圣旨,令奕䜣赶赴承德奔丧,最终发动辛酉政变,诛杀肃顺等八大臣。
在这个阶段,虽然是由安德海跑腿联络,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决策者应该是慈禧,而慈安并无作为。实则不然,因为首先同治尚未继位,慈禧仍然只是懿贵妃,(她因为是圣母,才有后来的皇太后身份。)在身份地位上远逊慈安。而且皇后名义上是皇帝一切皇子的母亲。慈禧虽然拥有“同道堂”印,但是根本没权利单独用印(毕竟“御赏”印还在慈安身上)。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说起主要决策作用的还是慈安。
直到同治驾崩之前,慈安无论在地位上还是再实际政治操作中,都是压着慈禧一头的。
在对同治的教育上,也显示出了慈安的政治智慧。传统中国人教子讲究严父慈母。因为同治非慈安所生,所以慈安只能承担慈母的角色,而由慈禧承担严父的角色。因为如果自己承担严父的角色,则会把同治推离自己,本非亲生。“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打得满天飞”,这个道理非常浅显。
传统社会,母以子贵,这是慈安最大的弱项,所以她在逐渐失去身份优势之前,她分两路走。
一是在外朝和慈禧面前保持绝对权威,凡是需要小皇帝朝见外朝的场合,她即便生病了,也必须到场;在丁宝桢杀安德海一事上,积极支持小同治皇帝,给予慈禧以下马威;
二是保持和同治的绝对融洽关系,即便同治做错了,慈禧教子,事后慈安必定过问,予以安抚。
所以,慈禧虽然是同治的亲生母亲,但是儿子却是替慈安生的。咸丰死后,她仍能稳坐宫中20年,你敢说慈安只是个摆设?
试问一下,古代皇帝驾崩之后,无嗣的皇后,仍能控权20载的还有谁?无疑慈禧所谓专权40年,前20年实际上是慈安的学徒。
然而慈禧真正上位的时候,应该说是光绪给他带来的机会。虽然在同治驾崩之前,慈安便第一时间出来训政,但是其实已经无力回天了,因为她连名义上的儿子都没有了。而慈禧则不然,虽然她的亲生儿子已死,但是这个继位之人,却是慈禧的亲妹妹、咸丰的亲弟弟所生,这层关系,是慈安不具备的。
所以光绪即位之后,表面上虽然仍然是两宫共进退的局面。但是实际上,慈禧开始有意识逐渐打压奕䜣集团,这也就是在削弱慈安的政治外援。
慈安自光绪3年之后,和慈禧的争斗落于下风,逐渐开始淡出人们视线,直到光绪7年(1881年),慈安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谜。
回过头再看慈安,出身满清八大姓钮祜禄氏,世代官宦,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她16岁入宫就被咸丰皇帝封为贞嫔,之后一路高升,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迅速登上皇后宝座,其晋升速度之快,在清代历史上绝无仅有。咸丰死后,无嗣的她仍然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20余年,这也是在清代历史上绝无仅有。所以虽然关于慈安的史料并不多,但是从上述两项,就可以得出此人绝对不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