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皮肤 赵炳南全虫方辨治慢性湿疹
全蝎9 g,皂角刺12 g,猪牙皂角6 g,刺蒺藜30 g,炒槐花20 g,威灵仙20 g,苦参6 g,黄柏15 g,白鲜皮15 g
加减
血虚风燥型:病程日久,皮损以干燥、增厚、粗糙、脱屑、苔藓样为主,剧烈瘙痒。伴口干心烦,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脉弦细。治以养血活血,祛风止痒。基础方加当归20 g,丹参20 g,鸡血藤30 g增加养血活血之功。
瘙痒明显者,加地肤子30 g;皮损潮红灼热,渗液流汁,加苍术15 g;夜寐心烦,辗转难眠者,加莲子心10 g。脾虚湿困型:湿疹反复发作,以丘疹、疱疹为主,或轻度糜烂渗液,纳差,怠倦少力,大便稀溏,舌质淡或伴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治以健脾利湿止痒,基础方中加入党参20 g,茯苓20 g,白术15 g以补脾益气渗湿。皮损肥厚粗糙,浸润明显者,加郁金15 g,地骨皮15 g。
病例 :李某,女,46岁,于2014年6月16日初诊。以全身多发皮疹伴瘙痒不适3年为主诉来诊。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双下肢皮疹伴瘙痒,抓挠后有黄色液体渗出,曾在当地按“皮炎”服用扑尔敏及苯海拉明等药物治疗后好转,但很快复发,渐至全身,缠绵不愈。
1年前曾按“湿疹”住院治疗,使用激素药物半年,仍未治愈。患者自觉皮疹处瘙痒难耐,心情烦躁,夜寐不安,纳食一般,小便利,大便干结。查体腋下、肘部、腹部、双下肢皮肤粗糙,角化皮肤纹理增厚,呈深褐色,局部有明显抓痕血痂。
舌淡,苔白,脉弦细。证属血虚风燥。以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为法治疗。处方:全蝎9 g,皂角刺12 g,猪牙皂角6 g,刺蒺藜30 g,当归20 g,丹参20 g,鸡血藤30 g,赤芍30 g,苦参6 g,黄柏15 g,白鲜皮15 g,地肤子30 g。
取10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2014年6月27日):经上诊后,患者瘙痒、心烦较前减轻,腹部、肘部皮损面变薄,仍有夜寐不安,守上方加莲子心10 g。
取15剂,水煎服,日1剂。三诊(2014年7月15日):用药15剂后,诸症均有明显改善,瘙痒基本消失,皮损面较前变薄软化,面积减少40%,伴有怠倦乏力不适,纳眠均可。
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患者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证属脾虚湿困,治以健脾利湿止痒。故上方去丹参、莲子心、赤芍、白鲜皮,加党参20 g,茯苓20 g,白术15 g,薏苡仁30 g,苍术15 g,取20剂,扶正固本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皮肤已完全恢复正常。
慢性湿疹属于中医学中的“湿疮”范畴。《诸病源候论》云:“诸久疮者,内热外虚,为风湿所乘,则头面身体生疮”。《外科正宗》云:“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疡科心得集》云:“湿毒疮……此因脾胃亏损,湿热下注,以致肌肉不仁而成;又或因暴风疾雨,寒湿暑热侵入肌肤所致”。
西医病因认为除饮食方面的因素外,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及体表的细菌、真菌感染、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都有可能引起慢性湿疹。赵老认为其病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多由饮食伤脾,内在湿热与湿热外泄相搏结是本病的实质,与风邪兼挟则游行善变,瘙痒明显,又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湿性黏腻致经常复发,缠绵不愈。
目前西药治疗多采用激素类外用制剂、抗组胺药等治疗,长期应用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且易出现停药反跳现象。中医药具有多靶点,不良作用小,不易复发的优势。全虫方系赵老的经验方,是治疗多种慢性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代表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湿疹。
方中全蝎能熄内外表里之风;皂角刺辛散温通,功能消肿托毒,治风杀虫;猪牙皂角涤清胃肠湿滞,消风止痒,散毒。而全蝎、皂角刺、猪牙皂角三者同伍,既能熄风止痒又能托毒攻伐,对于顽固蕴久之湿毒作痒用之最为相宜。白鲜皮配伍苦参以助全蝎祛除表浅之外风蕴湿;刺蒺藜并威灵仙祛除深在之风毒蕴湿;黄柏、炒槐花行气清胃肠之结热。诸药合用,共成熄风止痒、除湿解毒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