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真相太虚伪了 孔繁森做了哪些好事?
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他做了很多好事。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他帮助藏民德的故事。
孔繁森回到自己的家里,母亲见了他要庆祝一下,晚上母亲请他吃包子,孔繁森吃了半屉包子。夜晚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养老院,把剩下的包子送给了一位老爷爷。他看到这位老爷爷的脚都冻僵了,就把老人的脚放到自己怀里暖和着。
第二天母亲给孔繁森买了一双新鞋,他又悄悄地把鞋给了那个冻伤脚的老人。
孔繁森就是这样一个只想着藏民的人。
孔繁森临死前要求把他的墓碑上只写“三木”二字,他是不想让人们知道这是他的墓。
孔繁森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包里有一双破袜子,一分钱也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花在给藏民买药了。
这就是善良的孔繁森。
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
收养孤儿后,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为此他曾3次献血900毫升,
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
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浮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
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1992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将他们带回拉萨,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
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洗换床单。节假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孔繁森虽然是副市长,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余下全文>>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余下全文>>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
藏族农民向孔繁森敬献青稞酒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
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
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孔繁森事迹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两次进藏,历时十载。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生的选择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华。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别拉萨赴阿里上任。 越野车载着他,向西急驶而去。车窗外,油画般的高原景色一幕幕掠过:清澈的拉萨河,奔腾的雅鲁藏布江,高耸的雪山,明镜般的湖水,孔繁森热爱西藏的山山水水,但此时却顾不上欣赏这高原美景。
伸向远方的莽莽苍苍的路,多么像人生之路。回顾过去的路,思谋未来的路,他的心早已飞向了阿里。 孔繁森先后两次进藏,这时已在高原工作6年。按说,他现在应该东进返乡。然而,他却接受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驱车向西,奔赴自然条件更恶劣的地区,挑起阿里地委书记的重担。
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而阿里又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那里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
民主改革前,野蛮的封建农奴制严重束缚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藏族群众的生产与生活长期处于原始状态。民主改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阿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当地的经济发展仍比其他地区缓慢,群众生活仍比较贫困。
那里更需要像孔繁森这样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自治区领导同志征求孔繁森的意见时,他坚决而干脆地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 像这样的工作调动,孔繁森经历过多次。每一次,他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唯一选择。 在西藏工作3年,孔繁森深深爱上了这片壮丽、神奇的高原,深深爱上了这里的藏族人民。同时,他也深深感受到当地群众要求改变贫穷面貌的迫切愿望。
回到山东后,他曾表示:“我这条命,是藏族老百姓给捡回来的。如果有机会,我愿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终生难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奋斗!” 光阴似箭。1988年,工作几经调动的孔繁森已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
这时,又一次严峻的考验摆在他面前。 这一年,山东省在选派进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还是那句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其实,孔繁森心里很清楚,家里确有不少困难: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担又要压在妻子一人肩上。
他不会忘记第一次进藏时家里的情景,里里外外都是妻子操劳。有一次,她去刨地瓜,五岁的儿子没人照看,掉进地窖里爬不上来……孔繁森觉得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孩子。 无情未必真豪杰。为了党的事业,孔繁森把对家乡、对亲人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
1991年,一次车祸把他摔成了严重的脑震荡,颅骨骨折,高烧昏迷。住院治疗期间,一天,他得知一所学校发生了问题时,便不顾高烧未退、眼睛充血,骑着自行车赶到学校现场处理。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这一次,听说孔繁森要延长在......余下全文>>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
藏族农民向孔繁森敬献青稞酒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
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
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图片到下面网页看:
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没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多则上钱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廉洁小故事
孔繁森
1979年,孔繁森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报名参与援藏工作。在工作期间,他克服了恶劣的高原环境,跑遍了拉萨市八个区内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村小学,使拉萨市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以上。同时走遍了几乎所有的敬老院和养老院,为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西藏偏远的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他每次下乡的时候,都特地带上一个医药箱,买上几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雪中送炭。
1992年,拉萨市发生地震,孔繁森抚养了3名因地震而失去父母的孤儿。并经常用自己的工资来资助生活贫苦的藏族群众。所以,经常不到半个月,他的工资就所剩无几了,他又悄悄地跑去献血。在一年时间里,他先后献血900毫升,并把所得的营养费900多元全部用于3个孤儿的生活补贴上。
孔繁森在50岁时,以身殉职。人们称他为“领导干部的楷模”、“九十年代的焦裕禄”。
孔繁森
1979年,孔繁森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报名参与援藏工作。在工作期间,他克服了恶劣的高原环境,跑遍了拉萨市八个区内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村小学,使拉萨市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以上。同时走遍了几乎所有的敬老院和养老院,为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西藏偏远的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他每次下乡的时候,都特地带上一个医药箱,买上几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雪中送炭。
1992年,拉萨市发生地震,孔繁森抚养了3名因地震而失去父母的孤儿。并经常用自己的工资来资助生活贫苦的藏族群众。所以,经常不到半个月,他的工资就所剩无几了,他又悄悄地跑去献血。在一年时间里,他先后献血900毫升,并把所得的营养费900多元全部用于3个孤儿的生活补贴上。
孔繁森在50岁时,以身殉职。人们称他为“领导干部的楷模”、“九十年代的焦裕禄”。
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村办小学,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3个孩子尚未成年,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任拉萨市副市长、卫生和民政工作,平均海拔4500米,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仍然克服困难,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地广人稀,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却往往是性命攸关,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再次带队进藏,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
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
1992年底。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而人口仅有六万,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分管文教,人民的需要,恶劣的自然环境孔繁森在母亲年迈。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送给急需的农牧民,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