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川军出川抗日 1937年 10万川军出川抗战 但为什么弄得无处栖身?

2019-0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37年7月,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在抗战的初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这一系列的战役在打破日军3个月占领中国的的狂言,但是中国军队自身的消耗相当大.在北方军队基本打光的情况下,西南地区的军阀陆续派出了援军.其中川军最多,刘湘在1937年年底派出了10万川军出川抗战.在抗战的后期,川军更是成了中国抗战的主力军.百万川军出川抗日 1937年 10万川军出川抗战 但为什么弄得无处栖身?一.前线形势危急,10万川军出川抗战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面对日本在北方战场的优势,蒋介石

1937年7月,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在抗战的初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这一系列的战役在打破日军3个月占领中国的的狂言,但是中国军队自身的消耗相当大。在北方军队基本打光的情况下,西南地区的军阀陆续派出了援军。其中川军最多,刘湘在1937年年底派出了10万川军出川抗战。在抗战的后期,川军更是成了中国抗战的主力军。

百万川军出川抗日 1937年 10万川军出川抗战 但为什么弄得无处栖身?

一、前线形势危急,10万川军出川抗战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面对日本在北方战场的优势,蒋介石集中力量在上海开辟了第二战场。70万中国军队与30万日军展开了大厮杀,上海的地理位置对日军相当有利,便于日军的海空力量增援。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冯玉祥回忆淞沪会战时说:“上去一个师,最多撑两天,下来还不到一个团。

百万川军出川抗日 1937年 10万川军出川抗战 但为什么弄得无处栖身?

”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但是中国军队付出的伤亡数字也是巨大的,中国军队阵亡12万,负伤超过38万。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几乎伤亡殆尽,德械师打光了。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云南的龙云和四川的刘湘都派出军队万里迢迢抗战(6年前,张学良坐拥38万东北军不战而退,这就是做人的差距)。

百万川军出川抗日 1937年 10万川军出川抗战 但为什么弄得无处栖身?

刘湘是四川军阀中的实力派,他一口气派出了10万川军出川。辛亥革命之后的四川真是热闹,四川各路军阀相互内战,打的是不亦乐乎。不过这总是四川军阀的自己的事情,外人休想插手。川军的装备可以说是各派军队中最差的,连西北军都不如。

川军普通士兵都是用着四川当地制造的土枪,不要说和三八大盖,就是和汉阳造也有差距。当时就是这样的情况下,10万川军踏上了征程,这是真正的壮士一去不复还。川军出川时正值盛夏,所以大部分士兵都还穿着单衣。但是越向北越冷,川军行军只能靠两条腿,在行军速度上一直是一个问题。

二、程潜和阎锡山都拒绝川军进入自己的地盘

川军出川以后被分配到了山西的抗战前线,问题马上就来了。当时的山西人很抠,阎锡山更是这方面的代表。川军进入山西境内以后,一切的物资都要川军自己解决,山西方面不会提供任何东西。这很明显是欺负人,川军的物资根本不可能从四川运过来。

川军被激怒了,他们开始自己想办法,一个字抢!川军在山西境内干了一系列让人恼火的事情,这都是让逼的。一时之间,川军在山西的名声坏透了,阎锡山亲自给蒋介石打电话。请蒋介石必须把川军调走,否则出现什么火拼事件他不负责任。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阎锡山已经有了使用武力驱逐川军的想法。出于稳定阎锡山的考虑,蒋介石同意调离川军。

蒋介石并不想让这10万川军就这么回四川,毕竟北方告急,正是用人之际。蒋介石命令自己的机要主任和负责中原防务的程潜商量关于川军的问题,此时程潜的担子是最轻的,阎锡山挡在了他的北边,李宗仁又挡在了他的东边,日军暂时威胁不到他。在接到关于川军的报告之后,程潜可不想让这群四川兵祸害自己的地盘。

更何况自己的作战任务不重,根本不需要这批人。他对于调动川军入境的请求一口回绝,对此蒋介石十分无奈,最后准备命令这批川军回四川。而此时小诸葛白崇禧在蒋介石的身边工作,他建议把这批川军调到苏北战场。那里的军队大多是淞沪会战的败兵,兵力明显不足。

三、藤县保卫战,川军最终血战到底

李宗仁此时正在头疼,他手上的兵力严重不足,韩复渠这个坑爹的家伙又临阵脱逃。导致山东战场的形势很被动,李宗仁正需要部队。川军的122师被安排在藤县布防,而这个师的兵力严重不足。川军序列中一个师的番号,实际兵力只相当于中央军的一个旅。川军122师也不例外,全师官兵只有几千人。而由于事发突然,真正守卫藤县的部队只有3个营。

日军进攻藤县的兵力超过5000人,但就是这支建制不全的部队整整坚持了3天。1938年3月16日,日军在战机和火炮的掩护下进攻藤县,川军除了手里的步枪什么也没有。18日夜,藤县失守,守城官兵全部阵亡。正是这些川军的牺牲,为李宗仁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在台儿庄战役之后,李宗仁在日记中写道:“若无藤县之苦战,焉有台儿庄之大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