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至顺羽化张家界异象 张至顺羽化张家界异像 张至顺道爷做为资产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中游,是一个"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在许家坊土家族乡的山区中,刚刚羽化的张至顺道爷的道场黄中宫就坐落在这里。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在对许多人来说都很陌生的慈利县,却因为百岁道长张爷的存在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好道之士慕名前来,及张爷羽化,在头七这段时间里,这里变得更加热闹,山下小巴的售票员听说我去黄中宫,便说这些天来,天天都有像我这样的外地人前往。
张道爷"上山"(下葬)的那一天,黄中宫的张道爷灵前的场地挤满了人,在追思会上,慈利县派相关人员代表政府前来吊唁,这位官员结结巴巴地拿着早已准备好的稿子毫无感情地称颂张道爷的道风和宗教贡献,中间还停顿了一小会儿,似乎是看错行了,明显是没有预习,可见前来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
做为一个修道有成的道人,张至顺道爷无疑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尽管张道爷生前极其厌恶将修道和赚钱搅在一起,并且只要沾到钱字情绪就强烈反弹,但是世事却不无反讽的是,一旦某人具备了万众瞩目的资本,那么他本身也就蕴含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明星名人如此,张道爷也如此,无论他自己愿不愿意。
张道爷做为一项特殊的资产,无论生前还是羽化后,截至到现在,他的资产还没有充分释放出市场价值。譬如慈利县委县政府,恐怕就没有意识到,道教界的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道爷,如果善加礼遇,并且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以其为核心扩展出慈利县的宗教产业,这将对慈利县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带来莫大的好处。
黄中宫的合法地位取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国家的宗教政策总体是一不批准新的场所进行建设,二是要求在古代宗教场所基础上恢复不能超过原有规制,所以,既无历史传承又平地而起的黄中宫能够取得合法资格,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我们不清楚这中间,慈利县委县政府和张家界市道协在中间都起到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慈利县完全有理由可以进一步对张至顺道爷和他的黄中宫进行支持,譬如扩大宫观的规模、建设配套设施、给予宣传推广等,这样,慈利县就可以围绕颇具传奇性的张至顺道爷逐步建设起一个完备的道教文化策源地,对于一个笼罩在"张家界"光环下的名不经传的小山区县来说,打造这样一个无可代替的文化名片将会将慈利县推向全国宗教文化阵线的前台。
但是,我们看到的,仅仅是逢场作戏式的吊唁讲话,追思会现场也没有更多的官方色彩,也无法感受到县委县政府对黄中宫的关怀与爱护,慈利县白白失去这样一个本可以树立宗教文化胜地形象的机会。
对于中国道协来说,漠视张道爷的教内价值也同慈利县的愚钝一样。整个张道爷的羽化善后活动中,中国道协的身影都欠奉,直至八月三日张道爷下葬,中国道协的代表连个影儿也没看到,这不能不让人倍感遗憾。
也许,对于道教而言,活过百岁的道人并不稀罕,而与道教官场疏离的道人更是不值得关注,可是,道教和道协也许没注意到,中国道人千千万,而能够具有张至顺道爷这种高尚道风与纯良德行的高道,却是并不容易见到的稀有人物,而且,最重要的是,张至顺道爷并不象那些隐居至死的高道那样避世不出,不问世事,在他的生命后段时期,他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弘扬道教和道法,时刻都呼吁中国人要爱中国人自己的宗教,时刻在点醒世人要勤修大道,远离物欲和贪心的造成的迷障,这种毫无私心一心利国利民的大弘法者,虽然在教内不是唯一,却也绝对是凤毛麟角。
正是因此这些,张道爷才赢得了道众和世人的广泛尊重,顺带也使道教的形象更多的转向正面,这都是张道爷种下的善因结出的善果。道教本应就此给予张道爷与其德相配的教内地位,并应树立张道爷为道教的形象代言人之一,使世人能够正确地认知道教、体悟道法、亲近道缘,这对道教扩大影响、扫清误解、树立正面形象都是大有助益的。
可惜,中国道协对张道爷的羽化没有任何的反应,就像一个手握珍宝的人对珍宝的失去毫不心疼一样,实在让人费解。
我们能看到的唯一的带有讣告性质的媒体报道中,一句轻飘飘的"张至顺道长的羽化,是道教界的重大损失",仅仅是套话而已,岂能真正的认识到这种损失的"重大"到什么程度?
当今之世,道教式微,虽有勃发表相,但是如果缺乏不世出的张道爷这样的教内灵魂人物予以支撑,中国的道教想让人信服且倾慕,却是费力非常,难得收到振臂一呼,天下归心的感召效果。
对于黄中宫的道众来说,后张道爷的时代将是一个相对迷惘的时代。张道爷驻世的时候,他本人就是大旗,无需张扬,自有仰慕者望风来投。对于黄中宫的建设来说,张道爷是绝对的发动机,他在,黄中宫前进的步伐就会不可阻挡。
但是现在张道爷羽化了,张道爷法脉一系中,有谁能代替张道爷担当大旗呢?谁又能够接续他的影响呢?目前来看,颇有社会影响的出家和在家弟子中,很难看到有人肯挺身而出,为黄中宫的未来发展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把建设黄中宫的担子全部压在许大当家的肩上,恐怕还是太重了些,张门子弟,切勿做闲云野鹤而壁上观,维系张道爷法脉,发扬光大他的教法和精神,这是本门子弟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张道爷精神与法脉能否持续下去最重要的任务,切不可掉以轻心。
虽然张道爷厌恶把修行和牟利搅在一处,但是现实的生存问题依旧是迫在眉睫不容忽视的。一个诺大的宫观要维护,还要扩建,还有古代废弃的宫观要修复,有道众要养活,有更多的弘法事业要做,这些都需要钱。倘若仅仅是一个人入山修道,那么他所需要的东西就不多,自耕自养就基本可以生存,但是现在不是张道爷隐居在终南山的时节,现在黄中宫是一个集体,是一个机构,是一个品牌,是张道爷弘法的一个平台,它需要不断加入的滋养助其生存和壮大,而完全靠四众和善信的供养、捐献,显然是不能够达成这样目标的,黄中宫不能靠输血过日子,必须得有造血功能。
这个造血的功能,就不能不善加运用张至顺道爷这个精神领袖的品牌魅力,就不能不深入地、系统地挖掘张至顺道爷的市场价值,盘活他的资产,在修道和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弘法和自利利他之间做到融合,继续传播张道爷的道心,继续广布张道爷的慈悲,救度更多在尘俗中痴迷难化的灵魂。
这个课题,是严肃而现实的,如果耻于谈与,那么,就有可能陷入捧着金饭碗讨饭的窘境。现今不是已经有人在打着张道爷"八部金刚功"的旗号在开班敛财吗?也有曾借张道爷驻世时做活广告,替自己扩大影响,而在其羽化后却连头都不来磕一个的某些不肖弟子,这些人走的都是歪路,黄中宫名正言顺地继承了张道爷的资产,有什么不敢大张旗鼓地走在创造价值的阳光正路之上?
我们做为局外人,所能观察到的,只能是这些,那些内幕与不可示人的无奈,我们无从了解,当然,也不必了解,我们的身份使然。我们只是担忧张道爷羽化之后,随着时光的流逝,"张至顺"三个字只成为道教名人词典里的一个小条目,成为一些弟子磕头祭拜的牌位和我这样的仰慕者的记忆,如果这样,岂不悲夫?天赐予我们高道,我们却不能让他的精神和价值永驻,这是失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