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侯建新 【转】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名师风范——记全国先进工作者侯建新教授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授衔专家""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侯建新教授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但最让他欣慰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学生学习的进步、学科水平的提高、学院实力的提升。
严谨治学 自树树人
1982年走上师大讲台至今,侯建新已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了27年。他始终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从事欧洲经济-社会史、中西现代化进程比较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学术作风严谨是师生们对侯建新的一致评价。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兢兢业业,严谨治学。虽然有着20多年的授课经验,但每次上课前他仍然一丝不苟地认真备课,反复推敲教学方案,并不断给授课内容注入新的血液。
在教学过程中,他特别注重用融会贯通的历史知识启发学生,以视野宏大的历史思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侯建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把开发智力、启迪思维、培养创造力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多年来,他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教学,力求做到把所教课程的"专"和有关知识的"博"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中,他精研讲课艺术,注重课程讲解的系统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
侯建新还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在他的倡导下,历史文化学院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本科生组织了"恰同读书会",定期交流读书心得;研究生会创办了学术刊物《小荷》,并且不定期组织研究生论坛。在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认真钻研学术在师生中已蔚然成风。
矢志报国 硕果累累
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从事的教书育人、潜心治学作为一种职志,当作一种追求。以欧洲为参照体系,探求中国强国富民之路,一直是侯建新20多年来矢志不渝的研究主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侯建新连续主持国家七五项目、八五项目、九五项目、国家十五重点教材和国家十一五项目。
他应邀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牵头的三项国家重大课题,出版多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新华文摘》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2003年,《历史教学》杂志开辟了"我国新生代著名历史学家访谈"专栏,第一个就以《二十载不变的追求》为题专访了侯建新教授。
正是靠着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扎实和勤奋,侯建新的专著《现代化第一基石》广集众长,推陈出新,一出版就广受好评。该书在出版20年后仍在不断引用。1995年获首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侯建新的专著《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中提出的"主体权利"等一系列见解,社会反响强烈,十年后再次问鼎国内人文学科最高奖项,获全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与另一部专著《西方史学流派》(与人民大学徐浩教授合作)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材。
另一部专著《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和论文 《封建概念辨析》(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 先后获天津市第九届和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翻译的《英国庄园生活》一书,以其严谨、准确受到赞许,被《中华读书报》 评为2005年最受读者欢迎的百本精品图书之一。
锐意进取 勇于创新
作为一名学者兼院长,侯建新深知,自己埋头钻研做出成绩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提升学院的整体科研实力,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
2001年秋季,师大历史系与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联袂主办了全国首届经济-社会史研讨会,在会上,侯建新系统介绍了西方"经济-社会史"学科兴起的背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内涵,并首次提出经济——社会史学科的定义,以及我国发展该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批著名史学名家到会,充分肯定了天津师大创造性的工作。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侯建新领衔率先创建天津师范大学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心。此后,中心相继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