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李白 蒙曼解读李白《关山月》

2018-1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月亮,可是中国古典诗词里的一个大主题,历朝历代无数骚人墨客都曾经吟风弄月,寄情风月.那在所有的诗人里头,我个人觉得,李白和月亮的缘分最深.他一生留下来差不多一千首诗嘛,写到月亮的就有三百多篇,比写到酒的还多.关山月李白 蒙曼解读李白<关山月>小的时候天真浪漫,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长大了豪情满怀,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知己难求孤独了,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半生漂泊思乡了,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月亮,可是中国古典诗词里的一个大主题,历朝历代无数骚人墨客都曾经吟风弄月,寄情风月。那在所有的诗人里头,我个人觉得,李白和月亮的缘分最深。他一生留下来差不多一千首诗嘛,写到月亮的就有三百多篇,比写到酒的还多。

关山月李白 蒙曼解读李白《关山月》

小的时候天真浪漫,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长大了豪情满怀,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知己难求孤独了,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半生漂泊思乡了,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月亮漂亮,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月亮多情,是“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写豪迈,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写婉约,是“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那写感慨,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关山月李白 蒙曼解读李白《关山月》

写了一辈子月亮,给儿子起名字都叫“明月奴”。所以当李白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人们才会编故事,说他是喝醉了酒,非要到水中捞月亮,才死去的。那这样看来呢,李白和月亮真是生死相依。今天要讲的这首《关山月》,在李白的咏月诗中,也是名篇。

《关山月》本来是乐府旧题,属于汉乐府的横吹曲。《乐府古题要解》对它的解释是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既然是伤离别嘛,主体基调自然是缠绵哀伤,可是李白气魄大呀,到他这儿一切就不一样了!伤离别固然还是伤离别,但是伤得雄壮沉痛,有太白风骨,那怎么叫太白风骨呢?先看前四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这四句是什么呀?是点题呀!你看,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不就是题目的关、山、月嘛。而且还加了两个意向,一个是苍茫云海,一个是万里长风。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玉关,把这几个意象叠加在一起,一下子唐朝西北边塞苍茫雄壮的感觉,就出来了。

那为什么一定是西北边塞呢?这就涉及到天山和玉门关这两个关键性的地理名词了。天山在哪儿啊?天山可不是今天新疆的天山啊,那是今天横亘在甘肃、青海两省的祁连山。因为这里,在秦汉时代本来是匈奴人的地盘,匈奴人管天叫“祁连”,所以祁连山翻译成汉语就叫天山。

那玉门关又在哪儿啊?玉门关在今天甘肃的敦煌西北面,正当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人们心目中中原和西域的分界线。这两个标志性的地名一出来,马上我们心中已经自动升腾起一种苍凉的感觉,这就是边关呐。

那西北边关的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啊,李白说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大家看“明月出天山”,是不是马上就想到了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呀?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海上,气魄都很大,但海是低平的呀,山势高耸的,海是流动的,山是凝固的,山比海更有硬度。

所以看“海上生明月”会觉得廓大,而看“明月出天山”会觉得硬朗,天山不是大海,但天山之上是波翻浪卷的苍茫云海啊!

一轮明月就在这云海之间穿行,这就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一个硬汉版本的“海上生明月”呀!不仅宏大而且壮丽。月亮在天山上,那望月的人在哪儿呢?望月的人,应该身处天山的西边。为什么一定是西边呢,因为我们经常说月上东山,月出东海,月亮都是从东边升起的,望月的人看见“明月出天山”,那么他一定是身处天山以西,那可是远离中原内地的西北边陲呀!

此时此刻,他面向明月、面向天山,其实就是在面向中原、面向家乡,一种思乡之情,已经在不言之中了。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起句的场景这么壮阔,往下该怎么接呢,一般人还真驾驭不了,所以往往就会从写景转入抒情,但是李白不一样啊,他笔力雄健,接了两句更壮阔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从高高明月,写到了烈烈长风,“长风几万里”,这个数字太惊人了。

所以南宋还有一个诗论家叫杨齐贤,帮着李白算算数,说玉门关到天山没有那么远啊,然后就猜,这几万里是不是不只从玉门关到天山,而是指从玉门关到月亮的距离呀!其实如果要这样论诗的话,就未免太死板、太老实了,漫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连白发都能三千丈,长风几万里就更是不在话下。

就算是真算里程,也不应该从祁连山往玉门关算,而是要算从中原到玉门关的距离啊!我们刚刚说过这个望月的戍卒身处极西边陲,他面向东方,不仅看见了天山上的月亮,还感受到了从遥远的中原吹过玉门关的长风,这是来自家乡的风啊,这就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背后其实还是思乡。

那可能有人会说了,同样的玉门关,同样的风,为什么王之涣会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李白却会写“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因为两首诗的立论基调不一样啊,王之涣在是在极言边关苦寒、春风难到,而李白笔下的戍卒呢,可是在眼巴巴地望着家乡啊,他当然愿意相信,刮到自己身边来的风,是从家乡那一路吹过来的,它走了几万里路,才终于吹度了云门关,来到自己身边。

那把这四句诗放在一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气魄真雄壮,但是呢,背后的思乡之情也真是深沉。下四句: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既然那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跑到这万里之外的边陲呢?因为这自古就是胡汉交战的地方啊,“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这一联儿对得多好啊。所谓“白登道”自然是指汉初的白登之围嘛,那个时候,汉高祖刘邦带领士兵征讨匈奴,就在白登山被包围了七天七夜。

那“青海湾”呢,青海湾可是唐朝和吐蕃人反复争夺的地方。一个“汉下”,一个“胡窥”,就告诉我们,从天山到玉关,自古就是胡汉两家必争之地。既然如此,戍卒当然要背井离乡,保家卫国。

可是呢,“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战争是何等残酷啊!从汉到唐,跨过玉门关的一代代戍卒,又有多少人能够活着,回到玉门关以里呢!王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还是少年从军的豪迈,但是李白的“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却像是老兵的叹息呀!这叹息里头已经没有少年轻狂了,而是带着生活的全部沉痛啊。从前四句的边关,写到中间四句的战争,那接下来呢?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四句是从战争写到人了,“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戍边的士卒,望着自身所在的边城,想着魂牵梦绕的家乡,脸上都浮现出愁苦的神色。想想看,这不就是范仲淹《渔家傲·塞上秋来风景异》的意象嘛,“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的“将军白发征夫泪”,其实也就是李太白的“思归多苦颜”呐。那士卒在边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他们的家人呢?毫无疑问,家人也在牵挂着他们,盼望着他们呢?李白的《春思》不是讲嘛,“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亲人的心总是息息相通的呀!

面对着天山上那一轮明月,戍卒的脸上露出凄苦的神色,那他不由地推想,在万里之外的家乡,他的妻子,此时此刻一定也在高楼之上,凭栏远眺,发出深深的叹息吧,这就是“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明月跨越了万里长风,跨越了万里,思念跨越了万里,叹息也跨越了万里,伤离别的情绪,就是在这样跨越万里的宏大背景之下,显得格外深沉了,这样的深沉壮阔就是太白风骨!那咱们都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豪迈超逸,他的为人更是有侠客风范。

但是这首《关山月》却不是豪迈超逸的,而是浑雄沉重的,他也并不好战,相反,他深深地同情着那些为战争付出沉重代价的人们,在壮丽的文采之外,他还闪耀着儒家人道主义的光辉。再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