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电影 陈可辛:纯粹的电影才动人
大洋网讯 在电影《妖铃铃》的上海发布会上,陈可辛第一个走上台,找了最靠边的座位默默坐下。这是今年继《喜欢你》之后,他又一次以监制的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卖力地为新导演的作品吆喝。只是这一次,新导演不是别人,是他的伴侣——吴君如。
而作为导演,陈可辛曾获得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以及内地金鸡奖,是华人电影圈首位“三金”大满贯导演。这些年,陈可辛的心里有一杆秤,秤的一头是市场,另一头是他多年来做电影的初衷,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全靠多年累积的经验与直觉。他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说:“导演应该有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世界观,能观察别人看不到的细节,感悟别人未必能体会的情绪。”
当导演不妥协底线
导演陈可辛一直是心思细腻的。无论是爱情片《甜蜜蜜》、动作片《投名状》,还是偏现实类题材《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在他的电影里有小人物与命运的抗争,有时代背景下的情怀,人物、细节在镜头里鲜活而灵动。这或许与陈可辛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
“我总是会对人、对社会的变迁有着异样的敏感。小的时候,我家经常搬家,我总是刚在某一个地方熟悉了一点,就又有去新的环境重头来过。”这种迁移几乎影响了陈可辛整个人生——在中国香港出生,却在泰国长大,在美国念书又回到中国香港工作,去好莱坞闯荡,又重回中国香港,直到十多年前进军内地。
“我至今都能清晰记得小时候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那一年我在哪里,又因为怎样的社会事件促使我们搬去了那里。有时候我会想,我对时代改变如此敏感,究竟是因为我拍了这些戏呢,还是从小就关注。”陈可辛说。
当天采访被安排在陈可辛回酒店的商务车上,车内灯光昏暗,陈可辛习惯性地坐在车厢内右手边,声音轻柔,不疾不徐,讲述这段经历时,有那么几秒他的目光一直盯着远方,似乎陷入回忆里。早前他在接受采访时也曾坦言觉得自己一直游走在社会边缘,所以对迁徙漂泊、社会边缘的题材尤为感慨。“当我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感到苦恼时,那我就会用电影去纾解我心中的结。”
大约也是这份敏感性,让陈可辛成为了为数不多北上成功的香港导演。陈可辛坦言:“其实这也有一部分因为香港原来是没有纯现实电影,大多都是类型片,带一点架空的意味,所以会有一点水土不服。我自己在拍摄之前也会做大量功课,尤其和编剧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比如有些台词描写了一些特定的细微的社会状态,可是我不懂,我就一定要与编剧沟通到我理解了才能拍。”
他希望他的电影是能够带给观众共鸣与思考的,即便有时他也不得不向市场妥协,但心里的秤还在。现今电影市场偏流量化,陈可辛说:“如果有一个流量小生、小花在我的电影里不会产生违和感,不会毁了我的戏,我会用,没必要和市场对着干。但这是有前提的,我能不能做得到让明星、小鲜肉在我的戏里自然融入。如果不行,那就是过了我的底线——可以为商业妥协,但不能妥协电影质量。”
做监制不是“挂名”
监制陈可辛近年来一直在扶持新人导演。从曾国祥的《七月与安生》、许宏宇的《喜欢你》到近日上映的贺岁喜剧电影《妖铃铃》。只是这一次新人导演是陈可辛的伴侣吴君如。
虽然只是监制,陈可辛却一路跟着剧组去全国各地进行路演,有时吴君如没时间去,陈可辛就替她出席,他形容这种感觉特别像是“爸爸带着女儿”,“君如像所有的新导演一样,特别固执,冲动。其实我刚刚做导演的时候也是这样,但当我经历得多了,尤其是还监制那么多戏之后,我就知道很多东西不是绝对的。
我学会了倾听、包容,给自己提供更多选择。可有时候我也会想,她这么坚持自我,说不定也能杀出一条路。所以我对她创作上的一些选择尽量不过多干预,而在她需要的时候给到足够的建议。”
这并非陈可辛第一次用心“帮衬”新人导演。从业30多年,他经历过不同阶段,与不同导演合作过,也知道不同导演的不同属性,他很明白应该如何用自己的经验、资源去帮助这些导演拍他们想拍的电影。“我做监制不是挂名,永远都会在现场。”
这是真的,在电影《妖铃铃》中戏份不算最多的小岳岳有一次问饰演金三的潘斌龙:“陈导在不在?”大潘说:“在,陈导天天都在,而且会在现场与演员聊他的想法。”在《妖铃铃》中饰演李菊花的papi也回忆道:“我一开始见到陈导时有点害怕,不是因为他会骂人,而是特别的严肃认真。后来我发现,这就是他对待电影的一贯态度。他是一个非常善于启发别人的导演、监制,他会通过聊天,激发演员的潜能,找到适配于电影角色的特质。”
监制与导演这两个矛盾点,在陈可辛的身上完美融合。他是“三金”大满贯导演,也是金牌制作人,就像他一直在寻找市场与自我检查的平衡点。
“靠直觉吧。”陈可辛扶着眼镜,突然笑了。
对话
广州日报:您如何看待现今电影、电视偏流量而非演技的现象呢?
陈可辛:如果有一个流量小生、小花在我的电影里不会产生违和感,不会毁了我的戏,我会用,没必要和市场对着干。
其实明星本身是自带光环的,他们与观众之间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合约感,这种感觉是自带感染力的,但是如何利用这种感染力让电影好看,让更多观众观看才是导演应该要考量的。比如,我拍《亲爱的》启用赵薇,拍《甜蜜蜜》启用黎明等,很多人在开拍前会质疑我的决定,可是最终呈现的效果很好。
因为我会按照演员的特质、特性,挖掘他们与角色之间的相通点,然后改变角色,让演员演得更自如。如果只是硬塞一个明星在我的电影里,破坏了我的电影质感,不能妥协。
广州日报:您的电影常常会将小人物与时代联系在一起,近年也倾向于现实题材,是您个人偏好这种类型吗?
陈可辛:其实我的电影并非百分之百的写实,还是有一点点架空,不是纯现实主义。《亲爱的》虽然已经是我拍摄的电影里最现实题材,但离纯现实主义还差一点。我会喜欢这种类型电影,也是源于我个人喜爱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不过我觉得电影不应该只是为了服务社会而去拍,电影可以服务社会,但这不是电影的本质,不然电影就会变得不纯粹。电影首先要做到的是打动人,其次是引发思考。
广州日报:您常拍这类型电影,如何看待这类型电影目前在电影市场的生存空间?
陈可辛:我从来不是一个大票房的导演,当我真的拍了自己非常喜欢的电影,我就不再去考虑票房了,这个只能交给市场了。所以我导戏少,监制更多,这样我能一边保持与市场的互动,一边也能拍我喜欢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