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邵飘萍的两篇未再刊的新闻学专文
[1]方汉奇先生在《邵飘萍战斗的一生》一文中,提到“邵飘萍从事新闻工作近二十年,一生所写的论说、时评、新闻、通讯、小说、诗词、剧本和各类专著近300万字。其中,不少作品由于原报无存,已经散失。保存下来的,不到120万字。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与新华出版社合编:《邵飘萍新闻通讯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第165页。笔者曾就邵飘萍作品总字数问题请教过方汉奇先生,方先生回复说:“那个字数是根据他一生从事新闻工作、学术研究工作和其他文字工作的工作量估计的。
有的文字没有保存下来,因此也只能是估计。只能算是一家言,作为参考而已,未必准确。”(2013年11月18日的电子邮件)我们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曾两次得到方汉奇先生的指点和鼓励,特此致谢!
[2]我们把邵飘萍的新闻学作品称为新闻学专文。到底把此类作品称为新闻学作品、新闻学文章、新闻学论文、新闻学专论还是新闻学专文,学界尚未统一。其实也可以笼统称之为“新闻学关系文献”,本文中暂定为“新闻学专文”。
[3]华德韩:《邵飘萍传》[M],杭州:杭州出版社,1998年,第51页。在此书所附的“邵飘萍著作目录(1911—1926)”中,作者曾将《论新闻学》一文列入《时报》名下,显系笔误。
[4]散木:《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04页。
[5]华德韩:《邵飘萍传》[M],杭州:杭州出版社,1998年,第51页。
[6]任白涛:《应用新闻学·自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第1页。
[7]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6页。关于《时事新报》遭受袁政府打压一事,梁启超回忆道:“筹安会起,各方面劝进文电,污我报界洁白之纸者累累相望,我同业盖莫不含愤,而未有以破之也。
本报得洪宪政府指授机宜伪造民意之密电数十通,急发表之而为之疏证其真相,天下憬然。然发表未及半,本报已被命停止邮寄,不能有片纸出租界外。本报受此打击,两三年而元气犹不能复。”梁启超:《时事新报五千号纪念辞》(1921年12月10日),参见梁启超:《梁任公近著第一辑》[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第325页。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12页。
[9]参见李开军:《松本君平〈新闻学〉一书的汉译与影响》[J],《国际新闻界》,2006(01)。
[10]散木:《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11]徐宝璜稍晚于《新闻学刊》创刊号上,谈到“新闻纸之性质”,认为“新闻纸之特点有三:(一)用一定名称;(二)用纸印刷;(三)继续定期发行”。《新闻学概论》(上),1927年2月。转见肖东发、邓绍根编:《徐宝璜新闻学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6页。顺便说一句,“定期出版”、“连续编纂”、“定期刊行物”这些汉语词汇也是晚至1911年才出现的。
[12]任白涛:《应用新闻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第104页。又,更早一些时候,胡愈之有《欧美新闻事业概论》一文,谈到新闻纸的界定,称“新闻纸者,西名Newspaper,盖指各种定期出版之日报周报等而言。
其性质以记述时事为要旨,与他种论述政治学术及社会事件之杂志丛刊,微有不同。”胡愈之:《欧美新闻事业概况》[N],《东方杂志》,1918年2月,载胡愈之:《胡愈之文集》(第一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22页。
[13]肖东发、邓绍根编:《邵飘萍新闻学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1—156页。
[14]肖东发、邓绍根编:《邵飘萍新闻学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0页。
[15]参见徐凌霄:《飘翁对于文化之努力》,1929年4月24日,《京报?邵飘萍先生被难纪念特刊》。转见散木:《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279—280页;荆有麟:《鲁迅回忆》,转见散木:《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244—245页。
[16]附刊多,是《京报》的一大特色。在增设“七种周刊”之前,《京报》就有《小京报》、《经济新刊》、《教育新刊》、《社会新刊》等多种附刊。1924年12月起,增设附刊的情况如下:《戏剧周刊》(周一,12月4日创办)、《民众文艺周刊》(周二,12月9日创办)、《妇女周刊》(周三,12月10日创办)、《儿童周刊》(周四,12月18日创办)、《图画周刊》(周五,12月28日创办)、《文学周刊》(周六,12月13日创办)、《电影周刊》(周日,12月14日创办),外加原有的《京报副刊》日刊、《北大经济学会半月刊》、《社会科学半月刊》等。
参见华德韩:《邵飘萍传》[M],杭州:杭州出版社,1998年,第151—155页。
[17]飘萍:《京报副刊》,1924年12月10日,第6期,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全文缩微胶卷。
[18]潘劭昂:《我负飘萍先生》,1929年4月24日,《京报?邵飘萍先生被难纪念特刊》,转见肖东发、邓绍根编:《邵飘萍新闻学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9—250页。
[19]散木:《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287页。
[20]邵飘萍:《新闻事业篇(遗著):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新闻学应列为普通学科》[N],《新闻学刊》,1927年1月,第1卷第1期,25—28页,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全文缩微胶卷。此文先发表于1924年第21卷第6期的《东方杂志》上,题为《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新闻学应列为普通学科》,署名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