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孙道临病逝 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病逝 生前好友追悼

2018-1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曾主演过<早春二月>.<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片的老艺术家孙道临于昨日上午8点59分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本月18日,他刚刚过完86岁生日.由于事发突然,孙道临病逝时夫人王文娟还在大连随代表团慰问演出.闻讯后她立即赶回上海,悲伤过度甚至一度需要吸氧.相关领导也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慰问家属,上影也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追悼会事宜.据悉,孙道临在临终前还刚刚吃过早餐,走得很安详.老艺术家孙道临病逝 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病逝 生前好友追悼"采访费"导致卧病据悉,孙道临

曾主演过《早春二月》、《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片的老艺术家孙道临于昨日上午8点59分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本月18日,他刚刚过完86岁生日。由于事发突然,孙道临病逝时夫人王文娟还在大连随代表团慰问演出。闻讯后她立即赶回上海,悲伤过度甚至一度需要吸氧。相关领导也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慰问家属,上影也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追悼会事宜。据悉,孙道临在临终前还刚刚吃过早餐,走得很安详。

老艺术家孙道临病逝 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病逝 生前好友追悼

“采访费”导致卧病

据悉,孙道临大约在一个半月前从神经外科病房转至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这段时间一直处于救治的过程中,不过并未发生过病危情况。本月18日是孙道临的生日,上影厂的领导还专门前来看望。昨日心脏病突发前,孙道临还吃了早餐。

老艺术家孙道临病逝 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病逝 生前好友追悼

病发后不久孙道临的脉搏便停止了跳动,老人走得很安详。孙道临身体一直很好,对于卧病的原因,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孙道临卧病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但是主要原因是源于某媒体关于“孙道临索要采访费”的报道。

老艺术家孙道临病逝 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病逝 生前好友追悼

2005年年中,某记者就中国电影百年一事采访孙道临,当时他向记者提出要付采访费。孙道临就此事也曾经做过回应,他承认他的确要求过采访酬劳,但他同时表示,并非对所有的采访都会要求酬劳,只有涉及知识产权的采访他才会这样做。

但是之后此事件风波四起,引发了诸多的争议,孙道临也因此卧病住院。据孙道临的好友透露,其实孙道临并非是一个看重金钱的人,他对记者这样说主要是由于采访太多,老人感到有些不胜其烦,索要采访费也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后来引发的争议让老人有些吃不消,也因此落下了病根。

夫人悲恸欲绝

由于事发突然,孙道临病逝时夫人王文娟还在大连慰问演出,闻讯后她悲痛万分,已经哭得说不出话了,还是让女儿通知的亲属。赶到上海时,她见到丈夫的遗体一度需要吸氧来镇定情绪。王文娟是越剧演员,上世纪50年代由她主演的《春香传》、《红楼梦》、《追鱼》更是其越剧事业的里程碑。

当年孙道临特别痴迷越剧,尤其欣赏王文娟的表演,而王文娟也是孙道临的忠实影迷,两人的心思被热心肠的张瑞芳和黄宗江、黄宗英兄妹俩看在了眼里,一再拜托“贾宝玉”徐玉兰牵线搭桥,最终促成了这段艺坛佳话。

成婚那年,孙道临39岁,王文娟35岁,如今两人已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的40多个春秋,但他们对于二人世界的生活一直做低调处理,在孙道临的专集《走进阳光》中,甚至对两人的婚事只字未提。

孙道临突发心脏病逝世后,相关领导都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慰问家属或者发来悼函。据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透露,上影于事发后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追悼会相关事宜,“我们一定会以最好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位老艺术家的追思。”此外,记者从电影频道有关人士处获悉,在得悉孙道临突然去世的消息后,电影频道确定12月29日晚19:35分临时插播由汤晓丹导演,孙道临领衔主演的影片《渡江侦察记》。

■ 生平简介

全才艺术家

孙道临,原名孙以亮,1921年生于北京。1938年考入燕京大学哲学系,1943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正式开始演员生涯。随后,又辗转加入上海国华剧社和北平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1947年,孙道临加入北平艺术馆,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话剧《大团圆》。1948年,金山组织上海清华影业公司将《大团圆》改编成电影,孙道临仍扮演三弟,从此登上银幕。1949年孙道临参加上海远东影业公司出品的《大雷雨》及昆仑影业公司出品的《乌鸦与麻雀》两部影片的拍摄,并凭借后者在“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

新中国成立后,孙道临加入上影厂,主演及参演了《民主青年进行曲》、《女司机》、《南岛风云》、《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万紫千红总是春》、《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10余部影片的拍摄。凭借这些影片,孙道临多次获国内外电影艺术大奖,并出任加拿大蒙特利尔等国际电影节评委。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华夏影业公司艺术总监。

此外,孙道临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朗诵艺术家。他所配音的影片有《王子复仇记》,解说的影片《鲁迅传》,都极有魅力。他还曾出版了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孙道临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1984年后他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而近来他被人们提起最多的是执导的电影《詹天佑》,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最佳故事片”奖。

■ 挚友追忆

他的一生是首完美的诗

据悉,孙道临生前有三位挚友,一位是老艺术家黄宗江、一位是他的学生、著名导演翟俊杰,还有一位是电影局副局长江平。昨日记者对三人进行了采访,他们除了表达哀悼之外,也回忆了对孙道临生前的点滴印象。

江平 “他从轮椅上起身登台领奖令人敬佩”

2005年年中的时候孙道临已经卧病在床,但是他还是坚持参加之后举办的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一系列活动。在2005年底电影百年庆典活动中,孙道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已经坐在轮椅上的孙道临坚持不用人搀扶,自己起立登台领奖。而且因为害怕给别人带来麻烦,他还坚持在整个活动中不吃不喝,非常令人敬佩。他是一位非常儒雅、绅士、大度的学者、专家和艺术家。

翟俊杰 他的自律与真诚让人印象深刻

孙道临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益友,今年9月份的时候我还带着鲜花到医院去看望过他,不过当时他不在,没想到他却走了。我对他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是在他近80岁高龄时拍摄电影《詹天佑》的情景。前期我陪他一起选景,当时是在最冷的冬天,但是他拒绝呆在车里,坚持和我们一起去山区。

回来后他在招待所的前台给夫人打电话报平安,当时我说您还是回屋里打吧,但是他说这是他自己的事,不能给剧组添麻烦,坚持要自己付费。他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自律,对自己要求严格却对朋友那么真诚的一个人,他的离去是文艺界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黄宗江 他是内向的人却很会演戏

我和孙道临小学、中学、大学都同过学,孙道临是个很内向的人,大学里学的是哲学,不会演戏,我看他特帅就拽他演戏,他演的第一个话剧就是我翻译、导演的戏,叫《窗外》,还有《悲怆交响乐》,后来他演的第一个电影是《大团圆》也是我的剧本,他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我就说,中国多了一个电影明星,少了一个哲学家或者诗人。他在表演方面的特点是不表演的表演,他在为人处世上也很温柔,所以我说他的一生是很完美的一首诗。

■ 悼道临老友

德高望重,堪称师长

●袁霞(《永不消逝的电波》女主角)

孙老是个非常优秀、敬业的演员。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是个大演员而摆架子,非常和蔼可亲。1958年拍摄《永不消逝的电波》时,我还是个新人,孙老比我大十多岁,那时候已经是大腕了。刚开始我对自己的角色心里没底,角色重而且身份多变,但是和孙老一对戏,他和蔼可亲的态度、非常生活化的表演,让我也自然放松下来。

他很体谅人,觉得我表演不够准确时,不会教我说“袁霞你应该怎样怎样”,而是提醒我说“这会儿你是怎么想的?”我听了他的话,就会挖掘自己的内心,内心抓准了,才能通过外部动作表现出来。孙老从来不会对导演指手画脚,尊重合作过的每个演员,这一点他做得特别好。

拍摄《永不消逝的电波》正赶上“大跃进”,往往好几个组在一个场景拍。为了抢景,剧组常常白天晚上连轴转,二三十个小时不睡觉。孙老是老演员,戏份也最重,但他从来不提意见,没有一句怨言。在监狱里的戏份像压腿、灌水等,他从来不叫苦,一点架子都没有,这种精神很难得。他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优秀作风。他是我德高望重的好师长!

平易近人,言谈幽默

●于蓝(和孙道临合作《革命家庭》)

我知道他生病好几年了,因为近几年的活动他都未能参加,但还是没想到他这么快去世,很震惊。我现在想尽快给他的夫人王文娟发一封吊唁,安慰安慰她。王文娟也是一位老艺术家,孙道临和她的结合,是周总理和邓颖超大姐撮合的结果。多年来两人在艺术上互相切磋,也很幸福。

孙道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化造诣很深。我和他同龄,但从事电影工作比他晚,拍摄《革命家庭》那会儿,我还担心他不太容易接近,但没想到他非常平易近人,他经常说些幽默的话逗大家笑,很多小影迷都围着他转。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对每个工作人员都很尊重。

我最后一次见到他,大概是在“电影百年”的活动上,他来北京,离我很远就认出了我,热情地向我招手。但是我一和他谈话,就发现他头脑已不太清晰了,我心里很遗憾,但我们仍高兴地聊了半天。

书生气重,演员少有

●郑榕(北京人艺老艺术家)

我和孙道临是2000年认识的。当时我们一起参加了几次诗词朗诵、现代文学朗诵,他是大轴,朗诵杜甫的《丽人行》。当时他是朗诵团里年龄最大的,但是我觉得他特别平易近人,一点也没有大演员大明星的架子。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他演的《早春二月》,他特别像知识分子,那种书生气在那个年代少有,作为演员也很难得。

《哈姆雷特》,配音范本

●石维坚(演员)

我和孙道临老师合作过很多次,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在上海电台就和他一起朗诵过,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就是“德艺双馨”。提到他的艺术成就,配音不能不提,他给《哈姆雷特》配的音是范本,甚至可以灌成唱片让我们学习。他把配音当成创造一个角色。他对艺术的严肃、对做人的严肃都堪称我的楷模,几乎是个完人。

■ 钩沉

“22大电影明星”尚有14人健在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电影风靡全国,苏联影星的大照片一般都被悬挂在电影院最显眼的地方。1962年的一天,周总理看到这一情况后说:“中国的电影院挂外国明星的照片当然好,但为什么不能挂我们中国演员的照片呢?”于是,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文化部征集了各电影厂的意见,评选出了“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将他们的照片统一制作、放大,放在有条件的电影院悬挂起来。

这“22大电影明星”是崔嵬、谢添、赵丹、张平、于洋、于蓝、谢芳、陈强、孙道临、白杨、张瑞芳、秦怡、上官云珠、王丹凤、祝希娟、李亚林、庞学勤、张圆、金迪、王心刚、田华、王晓棠。

如今,仍在世的有于洋、于蓝、谢芳、陈强、张瑞芳、秦怡、王丹凤、祝希娟、庞学勤、张圆、金迪、王心刚、田华、王晓棠14人。这些人中,年纪最大的张瑞芳和陈强都已90岁高龄,最小的祝希娟也已70岁,她曾在热播剧《暗算》中扮演华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