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全集 大师熊十力的治学之道

2019-06-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1967年出版的<美国哲学百科全书>和1968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中,分别收录了同一位中国哲学家的专条,书中称他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然而,这位被全球学术界认可的中国哲学家背后,却是一段几乎没有正规学历教育的坎坷人生.熊十力全集 大师熊十力的治学之道他只读过半年私塾,却登上北大讲坛,成为学贯中西的开宗大师.这位完全凭借天才和自学,取得极高学术成就的哲学家,名叫熊十力.熊十力先生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有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他消化佛学,回应西方的挑战,创建了以儒释道为基础

在1967年出版的《美国哲学百科全书》和1968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中,分别收录了同一位中国哲学家的专条,书中称他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然而,这位被全球学术界认可的中国哲学家背后,却是一段几乎没有正规学历教育的坎坷人生。

熊十力全集 大师熊十力的治学之道

他只读过半年私塾,却登上北大讲坛,成为学贯中西的开宗大师。这位完全凭借天才和自学,取得极高学术成就的哲学家,名叫熊十力。熊十力先生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有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他消化佛学,回应西方的挑战,创建了以儒释道为基础的“体用不二”的新哲学体系。

熊十力全集 大师熊十力的治学之道

熊十力先生晚年有一部重要著作《原儒》。该书以《周易》《春秋》《周官》等儒家经典为依据,综合考辨与分析,论述了孔子开派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宗旨与内涵,斥责了后人对孔子儒家正统思想的曲解,从内在的意义解读儒学,给出哲学定位。

熊十力全集 大师熊十力的治学之道

周口市档案馆就珍藏有一套《原儒》,这套书是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6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版本,玉扣纸八开本,线装两册,上册是胶印本,下册是铅印本。全书内容主要分三部分:《原学统》《原外王》和《原内圣》。

书前有《原儒再印记》《序》各一篇,《原学统》前有《绪言》,书后另有附录数篇《六经是孔子晚年定论》《汉书艺文志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答友人》《答谷神老人》《答田慕周》和《答刘公纯》。

据书前的《原儒再印记》说,作者在1956年底已经完成了这部著作,并且印制了两百部储存,本想等另外两部书写成后一起出版发行,可是此时作者身体不好,自己感觉来日无多,不得不在当年将此书公开出版。作者强调:“原儒初次印数极少。今虽再印,而始以行世。当以此次为初版。”据一些古籍旧书爱好者介绍,此版本当时仅印刷制作了3000套。

熊十力先生认为“儒”有两源,一个是尧舜至文武的政教垂范,“可称为实用派”;一个是伏羲易卦所导源的穷神知化的辩证思维,“可称为哲理派”。《原儒》上卷中可见:孔子综汇“尧舜政教”和“大易辩证”两大传统,创立了儒家学派。

“孔子上承远古群圣之道,下启晚周诸子百家之学,如一本众干、枝叶扶疏。及至汉武董生,定孔子为一尊,罢黜众家之说,勿使并进。实则窜乱六经,假托孔子以护帝制。不独诸子百家并废,而儒学亦变其质、绝其传矣”。

对于儒学,当时的人们或袭其皮毛,或虚揭名目,并未认真地加以思考和清理。“值中外接触,种种冲突,中国学人对于百家学术从出之六经,自当深切研究、严正批判,舍其短、扬其长,以为吸收外化之基本,惜乎当时名士皆志不在此也”。

所以,熊十力誓愿要重新厘清儒学的纲脉,给出新的价值评判。他对儒学的定位是“六经为内圣外王之学”。“内圣则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宗,以成己成物为用;外王则以天下为公为宗,以人工代天为用”。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溃的时代,熊十力先生重建儒学的本体论,重建人的道德自我,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成为“后五四时期”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

对于大多世人追逐的名与利,熊十力先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操守。他说过这样一段有意思的话:“所谓功名富贵者,世人以之为乐也。世人之乐,志学者不以为乐也;不以为乐,则其不得之也,固不以之为苦也。且世人之所谓乐,则心有所逐而生者也;既有所逐,则苦必随之。

乐利者逐于利,则疲精敝神于营谋之中,而患得患失之心生,虽得利而无片刻之安矣。乐名者逐于名,则徘徊周旋于人心风会迎合之中,而毁誉之情俱。虽得名,亦无自得之意矣。又且逐之物,必不能久;不能久,则失之而苦盖甚。

”这段话常读常新,好像是针对今人而特意说的。名与利的追逐者,因为有了追逐,苦便随之而来。志学者因本来就没想起追逐名利,不以为乐,便也不以为苦,而求得神清思澈,心地干净。

熊十力先生一生试图理解时代,把握时代的脉搏,而又与热闹喧嚣的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绝不随波逐流,哪怕是在他所处的学术界,他也是独行孤往。对此,熊十力曾自我辩白:“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

”“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熊十力先生所提倡的“孤往精神”,是对于他的那个时代痛下针砭,亦是给当今学术界的一副清醒剂。他在《十力语要》卷一中写下:“中国学人有一至不良的习惯,对于学术,根本没有抉择一己所愿学的东西。

因之,于其所学,无有甘受世间冷落寂寞而沛然自足不顾天不顾地而埋头苦干的精神于中的生趣。如此,而欲其学术有所创辟,此比孟子所谓缘木求鱼及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殆尤难之又难。

……自无抉择之习,唯与俗推移。无所自持,何能恒久。”“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一些人对于未经深探的新学新说,袭取外人的皮毛,其后果则是毁弃了自己的本性,从而渐渐失去了“独立研究与自由发展之精神”。

近几年,学术界时常有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曝光,一些所谓的“学者”“教授”或在数据上造假,或剽窃他人的成果,在名与利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做学问的初心。那些对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有着根本信仰和执着的人,才是真正做学问的人。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面临的诱惑也在爆炸式增多,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够做到坚守本心显得尤为可贵。今天,真正有志于学的青年,应当牢记这一番告诫,时刻反思自己,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