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读经示要 熊十力——《读经示要》所论内圣外王之道(一)

2019-0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熊十力--<读经示要>所论内圣外王之道(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针对<大学>中这第一句话,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熊十力读经示要 熊十力--<读经示要>所论内圣外王之道(一)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

熊十力——《读经示要》所论内圣外王之道(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针对《大学》中这第一句话,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熊十力读经示要 熊十力——《读经示要》所论内圣外王之道(一)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熊十力读经示要 熊十力——《读经示要》所论内圣外王之道(一)

熊十力先生在其《读经示要》中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出如下阐释:“《大学》开端,举三纲领。曰‘明明德’。曰‘新民’。曰‘止于至善’。三纲领,实是一事。一事者,‘明明德’是也。”熊十力先生十分赞同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于“明明德”中第一个“明”字的解释。

熊十力读经示要 熊十力——《读经示要》所论内圣外王之道(一)

他说:“明字,便含有存养查识许多工夫在。明德者,《易.晋卦象传》曰:‘君子以自照明德。’明德,指目本心也。本心有自知自证之用,故云自照。

《诗.大雅.皇矣篇》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此诗美文王也。予者,诗人托为上帝之自称。明德谓心,言帝自云,予怀念文王之存心,深微邃密,故其著于声音颜色之间者,莫不安定。不大,谓无疾声遽色,即安定貌。

此本心得其养也。大则嚣动,乃本心放失之征。文王不然。诗人以此美文王,可谓善形容盛德气象。据《诗》与《易》言明德者,并指目本心。故知《大学》明德,亦是本心之目。郑玄释此,泛言至德,而不实指本心。将谓明德,由修为所积至耶?则内无其源,而修为恶从起?孟子所以斥外铄之说也。

王阳明诗曰:‘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正为《大学》明德作释。阳明之良知,即本心,亦即明德。”

熊十力前面这段论述意在引出“明德即本心”的结论。紧接着,他要论述的是本心即生成万物万般变化之主宰,即实体。如此说,似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所求之“本体”相通。

“孟子所谓‘物交物则引’,《礼记》所云‘人化物’也。心随物转,即心成为顽物。以此物与其所求之物相交,则为物所引,而全失其固有虚明之本体,人生乃成为机械的,孟子之言甚深。”此非马克思所论之物化、异化理论吗?呜呼!

且看下面熊十力先生的论述:“运化者,言万物有实体焉,故能冥然独运耳。化非凭空而起,故知有实体。唯此实体,无方所,无形相,故无定在而靡不在。使有定在,则滞于一方,而有所不周矣。遍万有云云者,谓此实体,为万物所资始,而无有一物得遗之以成其为物者。

故说实体遍现为一切物,而随在皆为主宰。如一微尘,由得实体以成。则此实体,在一微尘中,为其真宰。于一微尘如是,他物可类知,周吾身云云者,吾人由得实体以生,即此实体,在吾一身之中,而为真宰。

总之,实体是一,而其成变化,即现为万物,是故剋就吾人而言,则说实体为吾人所以生之理。是理也,乃周运乎吾身之中而为之主者,故名以本心。夫自本心言之,则其主乎吾身者,亦即主乎天地万物。

本心者,依万化之实体而得名,此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共有,前注可覆玩。阳明所谓‘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理实如此,非妄臆之谈也。识得本心,则万化万变,万事万物,万理,万德,皆反己体认而得其源。《大易》所谓大生广生之蕴,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之神,富有日新之盛,一求诸己而已足矣。”

如此心外无物而反观自心的观点,不正是医治当前人类异化为物所役的良药吗?一如禅宗所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佛性就是指本心了吧?所以,天道并不神秘,与人息息相关,天道即人道。人行人道方为人,方能不断证见本心,最终于世间万物、宇宙苍生生成变化之理皆了然于胸。若能如此,人即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