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渊被一刀两断 别被演义骗了 定军山之战 夏侯渊是这么死的
别被演义骗了,定军山之战,夏侯渊是这么死的
导言:看了大家的帖子,发现不少朋友都很鄙视夏侯渊,说再怎么牛,也被黄忠一刀砍了。其实,不少朋友都是受演义误导。演义中的夏侯渊是一个轻敌冒进,骄傲轻狂的曹魏权贵形象。正史中的夏侯渊则不然。另外也有朋友看过《三国志》,提到曹操曾评价夏侯渊为“白地将军”。所谓白地,就是空白一片大地。毛也不长一根。也就是说夏侯渊大脑单纯,白痴一个。
其实,曹操的评价是在特定情景下的悲愤之语。夏侯渊是一个远远超过黄忠的一代名将,是堪于周瑜、张辽齐名的三国杰出统帅(并非单纯武将)。
有朋友指出昨天的帖子讲到夏侯渊与马超一战,张辽当改为张郃——非常感谢,确实是张郃。小弟太喜欢张辽了,一激动就笔误。
之前有关夏侯渊的文字,是小弟的新书《大汉变局》中的一节。本来,想直接把最后一部分贴出来就收工。后来想想还是重写一篇,略过不必要的情节,专门讲讲正史中定军山夏侯渊战死一节。让大家看看,黄忠到底是怎么斩夏侯的。
看在小弟这么辛苦的份上,恳请大家看完点个赞,若是能参与评论,就更加好了。
先看演义中描绘:
却说杜袭引军逃回,见夏侯渊,说黄忠夺了对山。渊大怒曰:“黄忠占了对山,不容我不出战。”张合谏曰:“此乃法正之谋也。将军不可出战,只宜坚守。”张合此时小心之甚。渊曰:“占了吾对山,观吾虚实,如何不出战?”合苦谏不听。
渊分军围住对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山上举起白旗;任从夏侯渊百般辱骂,黄忠只不出战。午时以后,法正见曹兵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乃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渊未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两段。
在演义当中,夏侯渊不听张郃劝谏,在己方不利的情况下强行出战。出战后又失于防备,被黄忠突袭,一刀斩杀。
那么,正史中是怎么样的呢?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平定张鲁,夺取汉中(今陕西汉中),统一整个北方。曹操任命夏侯渊为都护将军、征西将军,作为汉中方面统帅。把汉中交给夏侯渊,曹操很放心。建安二十一年,曹操亲统大军南征孙权,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忙于册立太子,内部党争不断。
就在这时候,法正劝说刘备攻打汉中。法正是这么说的:“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汉中的重要不必多说,刘备得了汉中,就有了出川的通道,益州也就有了屏障。
若不能得到汉中,益州始终有利剑高悬,无法安生。在法正口中,夏侯渊、张郃的才华比蜀汉将帅的才华差很多,只要刘备亲征,必定拿下。
结果怎么样呢?
刘备带着法正,亲自来到阳平关前线,统率军队攻打汉中。“渊率诸将拒之,相守连年。”益州富庶,且少战乱。刘备得到益州时,单单州治蜀郡(包括成都在内),就有人口一百三十五万。史料中虽然没有记载此战蜀军人数,但以刘备亲征的架势,绝对是倾国出动。可是,曹魏的主力却放在东南。
也就是说,在夏侯渊的带领下,魏军以弱势兵力守卫汉中近乎两年。
攻防战从建安二十二年初打到建安二十三年末。双方大小数十战,互有胜负。刘备拿不下汉中,夏侯渊也无力突破阳平关。总之,势均力敌。
但是,就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两军情况发生了巨变。
刘备走出阳平关,在蜀军势力范围的极限所在——定军山处安营扎寨。之后,刘备做了两个决定:
其一,派遣大军攻打张郃。
当时汉中的守卫,以南城和东城为主。夏侯渊让张郃守卫东城,自己则把守最为重要的南城。蜀汉军队猛攻,张郃抵御不过,向夏侯渊求援。夏侯渊断然决定 将自己的一半兵力派往东城增援。(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
后来,有人认为,夏侯渊不当增援。若是不增援,自己也就不会战死。其实,若夏侯渊不增援,东城就会失守。因此,夏侯渊的决策并没有错。
其二,在攻打张郃的当晚,刘备命人烧掉魏军前沿阵地的鹿角。
所谓鹿角,就是古时候打仗,将圆木削尖,做成叉状,放在阵地以抵御敌军骑兵的一种武器。也叫做拒马。在游戏中很常见。
听到定军山下的鹿角被焚毁,前锋哨站被清除,夏侯渊坐不住了。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自己亲自率领四百精锐骑兵离开汉中城,前往十五里外的定军山下重新布置鹿角。
在夏侯渊战死的消息传到后方,曹操很生气,他说:“鹿角距离大本营有十五里,夏侯渊率领四百人就去布置鹿角,结果战死,太让人悲痛了。夏侯渊本来就不擅长用兵,军中都称呼他为白地将军。身为统帅连亲自上前线督战都不应该(有危险),何况是补充鹿角这等小事呢?”(《御览·三百三十七》夏侯渊今月贼烧却鹿角, 鹿角去本营十五里, 渊将四百兵行鹿角。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夏侯渊死后,魏军顿时崩溃,张郃勉力维持,但也守不住汉中。在汉中失守,曹魏三军震惊的情况下,曹操说了这番贬低夏侯渊的话。贬低夏侯渊,其实是为了安抚曹魏将士:汉中的失败,是源自夏侯渊的无能,三军将士不必惊慌。
那么,夏侯渊的这个决定,是不是错误呢?
我看不是。
首先,夏侯渊要不要补上鹿角?
要。刘备夜烧鹿角,就是刘备准备发动骑兵攻势的一个信号。若是曹魏军队不能及时做出反应,补上鹿角,就等于告诉刘备,此时汉中南城兵力空虚。那么,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刘备全力进攻。
汉中的南城与东城,也相隔十数里。加上张郃吃紧。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唯有及时补上鹿角,才是维持局面,强撑下去的最好方法。
那么,夏侯渊应不应该自己去补鹿角呢?
这点绝对不应该。夏侯渊是统帅,他的责任是居中调度,调兵遣将。那么,夏侯渊为什么要去呢?
因为自信,因为轻敌。
夏侯渊本就是以突袭见长的猛将,《黄忠传》中称:“渊众甚精”。夏侯渊带领的虽然只有四百骑兵,但当是追随他多年的军中精锐。在夏侯渊看来,即便遇上敌军,逃跑总是能做到的。加上近两年的交战,刘备一直没有实质上的突破。夏侯渊以一方大将,迎战整个蜀汉(益州)两年,他也有资本骄傲。
可毕竟此举,是身犯险地。
至于黄忠能够斩杀夏侯渊,纯属意外。
夏侯渊到达定军山脚下,开始补上鹿角。魏军的动作,自然瞒不过近在咫尺的刘备。关于夏侯渊的死,《三国志》不同人物传记中有不同的记载。
在《三国志·法正传》中说,夏侯渊率领军队来争夺定军山控制权。法正看到夏侯渊人数不多,劝刘备出兵。刘备就命令黄忠以高击下,最终黄忠大破夏侯渊军队,夏侯渊也被斩首。(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 “可击矣。 ”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
《三国志·黄忠传》说,夏侯渊的部队人数虽然不多,但相当剽悍。黄忠激励士卒,奋勇厮杀。当时,战鼓喧天,一战之下,夏侯渊毙命,其军大败。蜀军三军振奋,欢声雷动。(“渊众甚精,忠摧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不过,这两处记载,和夏侯渊本传中都有些冲突。本传明白记载“为备所袭,渊遂战死”。若夏侯渊是在与刘备争夺定军山控制权的战斗中死去,那就不叫被偷袭了。
到底在夏侯渊补鹿角时发生了什么呢?
在在《三国志·夏侯渊传》中有一段《《太平御览》的记载,可以帮我们补上这段空白。原来,是夏侯渊带兵补鹿角的时候,被刘备军队看见。刘备见到只有魏军只有几百人——刘备未必知道夏侯渊就在这四百人中,夏侯渊偷偷出去补鹿角也不可能大张旗鼓——刘备下令出击。黄忠是怎么打的呢?蜀军黄忠(山谷中突然出现,夏侯渊率军抵抗。
黄忠带着多少人呢?史料中没有记载。但是,黄忠在平定刘璋时“勇毅冠三军”,因战功升迁为“讨虏将军”。虽然“讨虏将军”只是个杂号将军,但在当时刘备身边,黄忠已经是头牌。(关羽在荆州,张飞打武都)主将出马,兵马绝不会少。
双方厮杀好一阵,夏侯渊抵抗很顽强。因此刘备才会击鼓助阵,黄忠才要激励将士——主子就在后头盯着呢。不知道是黄忠自己的主意,还是刘备或者法正事先有交代,打着打着,黄忠忽然不正面打了,而是绕道截断夏侯渊的归路。
前面已经说了,定军山前线距离汉中十五里。归路被截断,夏侯渊这四百人就可能被吃掉。结果怎么样呢?
夏侯渊的四百骑兵,有不少人冲出了包围圈。可就在大家高兴地时候,发现了一个很震惊的事情:主帅夏侯渊不见了。
也就说说,夏侯渊战死,是死于乱军之中。他本是有可能突围,回到汉中的。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如当初雒城快被攻下,成功在望,庞统却被不知从哪里飞来的流箭射死一样(正史中没有骑白马一说),夏侯渊不知道怎么就死在乱军之中。
(《御览·三百三十七》:贼山上望见,从谷中卒出,渊使兵与斗,贼遂绕出其后,兵退而渊未至,甚可伤。)
关于夏侯渊不是被黄忠杀死,还有一段史料。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后来因为躲避司马懿追杀,逃到了蜀汉。后主刘禅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也就是说,史料中都是说夏侯渊死于乱军之中。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意外。
正因为是一个意外,在蜀军发现补鹿角的小股魏军中竟然有魏军主帅夏侯渊,才会欣喜若狂,欢声雷动。不然,几千人灭几百人,有什么可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