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十纲 施今墨诊疗糖尿病(三):创十纲辨证 注重气阴
施今墨先生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辨证施治为中医特点之一,八纲辨证为其主要者,历代医家均有发展,然中医传统的八纲辨证尚不足以概括临证之状况强调气血辨证,由此创立以阴阳为总纲,表里、虛实、寒热、气血为八纲的十纲辨证方法。
这种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同时受到清代名医孙一奎、张璐重视阴阳气血调和思想的影响。如《素问·举痛论》有“百病生于气”之说。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三焦相火篇议》中有关于阴阳、表里、气血关系的论述:“三焦为气父、为表;包络为血母、为里。
二者俱属手经,相为表里。盖包络上归于心,心主血脉,又属六腑之一,属阴,故为血母,为里;三焦主持诸气,为气化之通道,属六腑之一,属阳,故为表。”不能看出其认为阴阳是高于气血、表里一个层次的辨证纲要的思想。
《张氏医通·血证论》云: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此所谓气血同出一源而有所区别,是因为气具阳和之性,而为阴血的引导;血为阴凝之质,则为气之所归。
血之与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彼此依存,互不可分。所谓“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脏腑功能均赖气血为之调达,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无不涉及气血,即百病均可影响到气血,气血不调又可生百病。
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施今墨先生不完全从阴虛燥热立论,其发现糖尿病人大多具有气短神疲、不耐劳累、虛胖无力或日渐消瘦、容易感冒等正气虛弱的征象,说明糖尿病人尽管多饮多食,但大量饮食进人体内后,没有为人体所用,血糖是饮食所化之精微,蓄积过多则随小便排出体外,系由于脾失健运,精气不升,生化无源的气虛所致。
因此他认为糖尿病以气阴两虛证为多,治疗时除滋阴清热外,健脾补气实为关键一环。这种对于气阴两虛的辨识实际上源于其气血辨证和以阴阳为总纲的十纲辨证思想。
施今墨先生认为古人所谓之消渴病,即近世之糖尿病也,旧论“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脂膏为下消,其成消之因,由于多炎,上消为燥在上焦,治宜流湿以润其燥,中消为胃中热,治以疏利陈气,甘辛降火之剂,下消为肾气不管摄津液也,治以甘苦泻热补水剖”之说在临床上殊觉不甚适意,于是援引西医相关论述以解释糖尿病的发病与治疗,提出“中西医界,治法一同,并非机相异也”,并结合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唐祠部李郎中论消渴病者,肾虛所致,每发则小便甜”的论述,证明我国唐宋时对于消渴病之糖尿症状已有明确记载。
施今墨先生认为虽然消渴病症状表现不同,可分为三消,但其实病机有共同之处,正所谓标虽有三,其本为一也。
大多患者因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而发病。真阴亏耗,水源不充,相火独亢,虛热妄炎是为其本。若热伤肺阴,津液亏竭,渴饮无度;若热伤胃阴,消谷善饥,肌肤痩消;若热伤肾阴,精气亏虛奋,尿频量多。施今墨先生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认为糖尿病以虛证、热证为多,实证、寒证较少,尤以虛热之证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