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妻子 杨立新:成功与否是客观评价 与己无关
没戏演不见得永远没戏演,有戏演不见得永远有戏演。如果把演戏当成一辈子的事去做,你就会干下去,不见得当时就得成功,而且成功与不成功是客观的评价,与己无关。成功就干,不成功就改行,作为爱戏之人是说改就改得了的吗?
在《茶馆》后台,当时二十几岁的杨立新认为,演戏太难了
杨立新说 :“人艺的演员特别注重体验生活,生活在人物之中,要做到‘像不像,三分样’。例如黄宗洛老师排《龙须沟》时,他在排练厅门口弄堆泥,要进排练厅排戏了,先在泥上踩吧踩吧,带着人物的感觉再走进排练场。”
他说 :“演戏归根到底就是剧作者内心有的那点冲动,原汁原味地将其写成了文字,当读者读到这些文字又能感受到这点冲动时,就是一个好的文学创作。”
谈到对戏剧的理解,我想杨立新年轻时并不是个文艺青年,他也没有拿着考生号牌考中央戏剧学院那样的经历。在去人艺之前,他甚至没看过话剧,只是被人拉着上过台,仅仅在台上不害怕而已。
“70 年代中期,我调到北京话剧团后,也就是有了一份糊口的工作,没有激情,没有新意。抱着这样的心态,没有太多的欲望,内心当然不会浮躁,反而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在三十岁前没演过重要角色,在剧院就是踏实地学戏、演戏。
跑龙套,看别人分析剧本、排练,听别人谈角色,带着疑问到排练场看人家怎么试戏,比较看有什么不同,实际排练时他们扔掉了什么加强了什么,最后看人家上台表演时的效果如何。整个过程都是特别利于学习的。”《茶馆》《蔡文姬》的演出和《王昭君》的排练,都让他觉得舞台是那么的好看,那样的有魅力。
“当时有这么个小细节,《茶馆》演出时,我在台下看得十分兴奋,在演出中从台下看台上《茶馆》的景,连周围的环境都是如此的逼真。第二天上午我就自己溜到后台,我走到没有灯光的舞台上,站在搭着的布景内,发现跟在台下看的完全是两回事。
此时我站在台上,景片子后面都是布,是木头框架。除了自己是真实的,其他一切全是假的。再回头看观众席,一排排的空座椅。我心中顿悟,演戏太难了。要想干好这事,二十几岁的我还早着呢。从那时开始,我要在艺术道路上一步步地、稳稳地向前走,我还年轻,要想成功,路还很长。”
角色全凭个人奋斗,他说“我就是这么一路替过来的”
“1988 年的《天下第一楼》,对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戏,当时何冀平拿出剧本给大家读后,我就觉得大少爷唐茂昌这个角色就是给我写的。于是我给导演夏淳写了个条 :‘我申请演戏中的大少爷,我可以演好。’”
演员的自信来自对人物的理解。因为杨立新是在北京南城煤市街长大的,自幼听河北梆子、评戏、京东大鼓、京韵大鼓、京戏,他对戏剧和曲艺有一种天生的驾驭能力。夏淳导演终于给了他展示的机会,分配杨立新饰演大少爷的 B 角。
杨立新对争取来的大少爷这个角色很是上心。他是个好琢磨的人,且不去想什么 A 角 B 角,机会有了就要把心全用在戏上。他饰演的大少爷,一上场要唱两句西皮慢板——“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惨然”。
大少爷心中很复杂:今天我要把这几位名角都请来,他们来不来?杨立新想到这儿就和导演说:“这两句的下句是‘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如果延上这半句,正好对应大少爷的这种心态:我是艺术家呀!这么个饭馆牵坠得我无奈啊。”夏淳导演欣然同意了立新的方案。
“大少爷终究只是个有水平的票友。所以我就要求自己,要把这个人物演得像模像样,唱戏要具有一定的水平。”
杨立新天生有副好嗓子,开口就有几处彩儿,这大少爷一唱,观众先是一静,疑惑下是演员本人唱的吗?确定之后接着是“哄”的一阵掌声。每天只要这里有掌声,林连昆老师后面的喜歌就格外地卖劲,他得拿下来。舞台上就是这样叫场。叫上场了,戏才好看。
如果把演戏当成一辈子的事去做,你就会干下去,不见得当时就得成功,而且成功与不成功是客观的评价,与己无关。成功就干,不成功就改行,作为爱戏之人是说改就改得了的吗?杨立新回想自己的演艺之路,他说 :“我的每个角色都可以这样捋。
演员就是四个字——个人奋斗。《天下第一楼》的角色是我争取来的;《哗变》别人不演了,才轮到我 ;1989 年排《田野》,初期安排我是群众,到六月份时却暂停了,年底复排时任宝贤去新加坡讲学,七老爷子这个八十岁老头的角色让我来演……我的角色就是这么一路替过来的。
分析人物时秒变“死心眼”,聊起戏来,他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说到他在《雷雨》中饰演的周朴园。杨立新第一句就是 :“太难演了。”
在排练《雷雨》时,他就提出了异议 :“《中国百年戏剧精华》中对《雷雨》的介绍有这么句话 :‘三十年前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始乱终弃,造成了三十年之后的悲剧。’所以我就寻找这个点,周朴园当时是否对鲁侍萍始乱终弃?鲁侍萍生了第二个孩子,这个过程是一年多。鲁妈说过,周朴园为了娶门当户对的小姐,让她抱着刚满三天的孩子离开了周家。据此可以推测周家上下是同意鲁侍萍和周朴园的关系的,而且两人之间是有真正感情的。”
分析人物时,杨立新就是死心眼,其实这样费功费力,不是为了给别人带来多大的说服力,而是要让自己自信。
“北京人艺《雷雨》的演出本里故事的开始时间是 1925 年周朴园五十五岁时,然后进行倒叙,推算周朴园出生在 1870 年,去德国留学的时间应在二十岁左右。当年无锡经济交通很不发达,一个财主家的孩子能去全世界资本主义的先驱德国留学,理应非常的优秀且有志向。
学成归来后大约是 1894 年,在家中待了两年。为什么没有马上出去做事?必须找个理由,这就是甲午海战。甲午海战用的是德国的军舰,这对一心想技术报国的周朴园是一个打击。不巧他在家这两年与鲁侍萍经历了一场爱情,有了大少爷周萍,又有了第二个孩子鲁大海。”
“戏里有句台词 :‘你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 300 多个小工,一个小工你克扣 30 块现大洋。’又有 :‘你们家让我抱着刚生下三天的孩子,把我赶出了周家的门。’曹禺写的是‘你们家’,没有说‘你’。
剧本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 :周朴园当时没在家,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呢。但按中国的习俗,周朴园过年必定要回家,从哈尔滨赶到无锡,年三十晚上才到家,这个推理说得过去。所以周家在周朴园到家前把刚生完孩子三天的鲁侍萍赶出家门就很自然了。”
“按照繁漪的台词 :‘你那恶魔般的父亲把我骗进你家,只让我生了冲儿,再也不理我了。’我又一次找到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依据。周冲十六岁,他和二十七岁的周萍、二十六岁的鲁大海之间年纪相差八九岁,这段时间里繁漪这个媳妇在周家杳无痕迹。”
从下面的分析更进一步看到杨立新对人物剖析的深刻程度 :“周朴园回来干什么来了?因为矿上出事了。故事发生在北方一城市,四凤有句话 :‘老爷从前天回来,就不停地在省政府开会。’当时的省政府在保定。第四幕有个说法 :‘从矿上回来,2 点半有趟火车,天亮 4 点可以到。
’这个距离应该是开滦。……时钟已指向半夜一点半。我边听边站起来舒展久坐的身体往门口走,准备告辞。立新话却没停 :“周朴园是实业家,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乡绅,他见事做事,见招拆招……”
我知道,杨立新一聊起戏来就两眼发亮,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一个演员能如此这般地分析人物,能对角色充满激情,他能不成功吗?
我不知道在现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在我们下几代的演员中,是否还有这般认真的人。对戏能如此较真的好演员,是称得上艺术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