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时评 别把冼星海玩庸俗了
一场区划调整,引发一场争端,冼星海故里榄核镇划到了南沙区,许多纪念场馆、学校仍留在番禺区,冼星海这块文化招牌,究竟属于番禺还是南沙?这真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冼星海生在澳门,长在新加坡和广州,留学法国,死后葬在莫斯科,是个全球化的人物。冼星海出身疍民,疍民是水上"吉普赛人",四处飘荡,并无籍贯。冼星海自称"籍贯番禺",乃是疍民普遍存在的文化向往,没个籍贯很没面子,籍贯里包含田宅、宗族、祠堂和祖坟。
旧时番禺涵盖北京路以东的现在整个大广州,疍民终生水上漂泊,在番禺生活过很正常,但是他们"籍贯番禺"里面,没有田宅、宗族、祠堂和祖坟等要素,权且当作一个美丽的传说吧。
同类传说也存在于汉人各个民系,比如广府人的家谱多半声称来自南雄珠玑巷,客家人来自福建宁化石壁村,北方人都来自洪洞县大槐树,皖西鄂东人来自江西瓦屑坝,四川人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所有这些地方都是交通节点,珠玑巷和石壁村是北人南来翻越南岭的第一个驿站。那是建立族群文化认同的传说,当成史实去考证就庸俗了。
凭着一个背孩子的村姑口中的她爷爷年幼时的说辞,就确定冼星海籍贯榄核镇湴湄村,没多大说服力,专家说"可能在沙湾生活过"更扯淡。纪念冼星海没有错,大家都来纪念好了,别拦着别人纪念。如果冼星海的姓名有使用权问题,那也该由其家人继承,区政府没有排他权。故里的行政区划,丝毫不影响姓名权归属。国内很多城市有中山路或者中山大道,广州干脆两者皆有,中山市政府从来没意见。
该忧虑的是两区居民,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冼星海的纪念场所,挤占了多少该用于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建设的资金?番禺、南沙的基础建设在广州市还算很弱的。到处以冼星海、星海冠名,那些车站、道路、建筑还有多少辨识度?榄核镇更名,不免会给居民造成一些困扰,更名之后能给本地带来多大收益?这笔损益要由当地居民家家户户一起来算算。
不要以为借用著名的名称,是净收益,害处大得很。地名宁愿用罕见名,辨识度高,勿用常见名,否则所有名称都加宇宙显得威风,但是完全没有标识功能。民国年间,一度几乎每座省会城市都有一所中山大学,连莫斯科都有了,现在只剩下一所。
疍民长期受歧视,现在番禺南沙完全不以疍民血统为耻,反映了社会进步。政府有心纪念冼星海,不如增加补贴办些音乐特长学校,引进优秀师资,多培养些音乐特长生,番禺区南沙区都来办,交相辉映。疍民虽然贫贱,但是富有音乐天赋,在冼星海身上得到体现,旧时戏子受歧视,现在玩音乐是高雅的事情,番禺南沙人潜在的音乐天赋值得发掘。 □余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