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真相 长平之战的真相

2018-07-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若对战争过程不感兴趣者,可直接拉到下方看本文分析]在此之前,需要简单的梳理一下长平之战的经过.公元前262年,秦国和赵国干起来了,原因是因为一块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地区--上党,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长治市,东部是太行山脉,与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脉与临汾交界;北面为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与晋中接壤.长平之战真相 长平之战的真相南面是丹朱岭和金泉山与晋城毗邻.上党地区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秦国得到了这块地方,就可以北攻赵国,赵国得到了这块地方,就对秦国形成了战略威慑.所以,围绕着这块土地

【若对战争过程不感兴趣者,可直接拉到下方看本文分析】

在此之前,需要简单的梳理一下长平之战的经过。

公元前262年,秦国和赵国干起来了,原因是因为一块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地区——上党,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长治市,东部是太行山脉,与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脉与临汾交界;北面为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与晋中接壤。

长平之战真相 长平之战的真相

南面是丹朱岭和金泉山与晋城毗邻。上党地区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秦国得到了这块地方,就可以北攻赵国,赵国得到了这块地方,就对秦国形成了战略威慑。所以,围绕着这块土地,秦赵两国必有一战。这一天,终于就要来临了。

长平之战真相 长平之战的真相

前260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军数战不利,赵国的主将廉颇决定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赵孝成王对于廉颇坚壁不出颇为不满,又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长平之战真相 长平之战的真相

农历七月,赵括统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赵括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部队将领,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秦昭王便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败退,赵括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用两年时间加固的营垒。

【白起的战略部署】——白起命令一支两万五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再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只好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括亲帅精锐部队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四十万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于是白起用欺骗的手段,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现在进入分析过程!

《史记》记载赵军被屠杀了40万降卒。我们对这个人数进一步分析。在这场战争之后,秦军也损伤惨重,用白起的话来说,就是损失了一半兵力。原话是: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如果赵军有45万士兵的话,那么,秦军与赵军作战部队数量应当对等,也是45—50万左右,秦军死者过半,差不多死伤20多万。 那么问题来了,秦军死伤20多万,赵军却只死了5万,赵军有40万投降,作战部队有45万。结果就是秦军被杀伤了20万,赵军只有5万被杀,40万是战败投降。可能吗?英勇善战的秦军被赵军斩杀20万,那么,胜利的应该是赵军才对啊。

所以有学者认为,赵军应当被斩杀的士兵数量与秦军对等。起码也有25万左右被杀。而投降的赵军数量不到20万。所以《史记》所记原本是“十四万”,后来传抄刊刻时被讹写成“四十万”。类似的记载有武王伐纣,纣王竟然在朝歌集结起一支70万的大军与周武王作战。怎么可能呢?唐朝长安城人口都不到百万,商朝国都怎么可能会有70万的大军,用常理推测,应为“十七万”误写。

我们顺着这条思路用常理推断一下看是否符合常理。如果秦赵作战部队分别为45万左右,那么,为军队输送粮草的后勤部队起码得有三倍以上,即150万左右。秦国统一天下之后,总人口为2000万,四十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人口出入应当不会太大。赵国七雄总人口2000万左右,赵国作为中等国家,人口大约300万。怎么可能派出一支45万的作战部队和150万的后勤部队呢?

而且,学者考证,长平之战持续时间为两年多。所以,从当时的人口数量来分析,这是有问题的,不符合基本常识的。 而且,赵军被围困之后,还在固守待援,这说明,赵国还有多余的兵力。而长平之战之后,赵军竟然在被坑杀40万降卒之后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和与信陵君率领的合纵部队对秦作战的胜利。

从这些侧面来看,赵国还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而45万士兵,可以说是赵国的举国军事力量了。可是在不到20年之后,赵国军队在李牧的率领下一举消灭了匈奴十万军队。

《史记》记载,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李牧一战就消灭了匈奴十万骑兵,可见赵军骑兵部队势力强盛。十年之内,吓的匈奴不敢再招惹赵国边境。而在200多年之后的汉武帝时代,卫青霍去病漠北战役两路加起来才消灭匈奴十万左右。

所以,我认为,长平之战赵国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降卒让秦人坑杀活埋。 而且从战争过程来看,白起用两万五千人就堵住了赵国军队的后路,又派五千骑兵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如果是一直45万人的部队,仅靠五千人是万万不能分隔开的,这五千人进去只能被赵国的铁骑踏的尸骨无存。

综上所述,进行我的个人分析—— 赵国被斩杀了5万士兵,秦国受损程度相当,也是5万左右。毕竟,赵国的铁骑杀伤力也很强,秦国的重装步兵也不是吃干饭的。而秦国兵力受损为一半。那么,秦国真正的参战部队为10万士兵左右。

同样的,赵国的参战部队也是10万左右。而所谓的45万士兵,其实有35万为后勤运输部队。运输部队在运送粮草过程中既要自己吃还要养活士兵,差不多为3个后勤养活一个士兵。10万参战部队,35万运粮部队,比较符合常理。

就像淮海战役一样,共军参战部队60万,历时两个月,就动用了几百万山东父老乡亲用小推车运粮。近代尚且如此,可见,古代粮草运输耗资巨大。如果真有一支45万的参战部队,那赵国基本就是举国进入战时体制,得倾尽国力了。

实则,长平之战也并没有真的打垮赵国,在后来的战国风云变幻中,赵国竟然还打败了三次秦军。 那么,为什么长平之战本来是一场中小规模的战役,在《史记》中成了一场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大决战呢?史书记载在此战之后,山东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实则,秦国在此战之后依然遭遇了不少败绩,信陵君两次合纵大破秦军,李牧两次大败秦军。可见,山东六国也并非再无反抗之力了。

笔者分析,这是秦国自身的杰作,秦国故意夸大渲染长平之战的战果,以此来威慑恐吓山东列国,试图瓦解山东诸国抵抗决心的一种做法。在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真实的历史史料已经随着大火化为灰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