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怎样评价毛 余英时评国学热:中共很善于运用民族主义激情
核心提示:这册访谈虽侧重学术,却也直言官方主导下的国学热,"重点似不在学,而在于‘国’字";又说"中共很善于运用民族主义激情",却强调"我想把民族或文化认同与民族主义作一区分"。这类要言不乏点到即止的批评,体现出人文大家的文化担当。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2012-07-01第RB02版,作者:南方都市报综合,原题为《好书推荐:中国诗史》
虞云国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余英时访谈录》中华书局2012年3月第1版
◎《中国诗史》吉川幸次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2版
余英时先生对大陆文史学术圈的影响,近三十年来,也许最为持久而深入。读其书者虽知鸡与蛋的譬喻,对金鸡的兴趣却未必就此断念。但与他面谈非一般人所敢奢望,《余英时访谈录》这册小书庶几能解馋疗饥。
如果说,他的那些名作是度人金针,这册访谈则教你如何穿针引线绣出好鸳鸯。他以身说法,说自己借镜社会学的"中矩程理论",尤其关注"中国历史上的转型期",把握好做研究与读经典的关系,在具体研究中注重"以通御专"与"史无定法",仿佛高明的求法者,"直入塔中,上寻相轮"。在这一意义上,《访谈录》不失为是其全部著述的最佳导读与毕生研究的另类学案。相比专著,访谈没有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了挥洒自如的从容。
你仿佛如坐春风,当面聆听他娓娓自述家学背景与治学经历,评骘海外中国学与汉学的流变与得失,拆解中西史学观念与研究方法的异同,月旦从民国初年到及身亲炙的数十位前辈大师,而对谈中激发出来的胜义与睿见,让人犹入山阴道上时有惊喜。在这一层面上,《访谈录》犹如一部率性而谈的近世学术讲演录。
这册访谈虽侧重学术,却也直言官方主导下的国学热,"重点似不在学,而在于‘国’字";又说"中共很善于运用民族主义激情",却强调"我想把民族或文化认同与民族主义作一区分"。这类要言不乏点到即止的批评,体现出人文大家的文化担当。
书中也不乏学术谈麈与胜朝掌故。前者如钱钟书怎样对他大谈马克思的浪漫史。后者如他"至今不忘"国民党向李公朴、闻一多开杀戒时不胫而走的讽刺对联:"天下是老子打来,谁教你开口民主,闭口民主;江山由本党坐定,且看我一枪杀人,两枪杀人",今天读者听来,依旧似曾相识。
总之,但凡略好中国文史之学者,不妨人手一编,管保你开卷有益,各有所得。
在第二代日本中国学家中,吉川幸次郎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其覆盖之全面、著述之宏富与识见之高明,大概只有宫崎市定的中国史研究堪称伯仲《中国诗史》由其弟子高桥和已选编,时在《吉川幸次郎全集》首次结集之前;而后者卷帙浩繁,十之七八关乎中国文学研究,非专业读者难以遍览,不妨以此书尝鼎一脔。
选文以总论《中国文学史的一种理解》开篇,以结论《中国古典与日本人》煞尾;既有《唐诗的精神》与《宋诗的情况》式的断代概论,也有诸如《陶渊明》、《李白与杜甫》等代表性诗人的论述与《阮籍的咏怀诗》、《渔洋山人的秋柳诗》等名篇的解读。大珠小珠献呈玉盘,自有选家的法眼,展现的却是吉川对中国诗史的总体观。
吉川以日本同胞视其如中国人为荣,也许是对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最富"理解之同情"的中国学大家。他对中国文学研究,即"试图通过诗文本身来说明,作为广泛的人类真诚的明证"。在煞尾那篇演讲中,吉川以巴金的《第四病房》为引子,进入对杜甫《月夜忆舍弟》的评析,指出至今读来仍感动他的,"主要是基于这首诗所包蕴的人性、人道主义",他进而告诫其国人:"我以为在世界上作为人道主义的重要源泉之一那就是中国文学"。
吉川以为,"苏轼是最理解人的渺小的诗人,由于如此熟知人的渺小,他是这样的诗人:其所主张的是大的———称得上伟大的———乐观"。这类他者眼光中的独得之见,所在多有。书中还选有论孔子、司马相如、司马迁与鲁迅的文章,表明在吉川的视野中,中国文学史不啻是一部广义的诗史,而《中国诗史》也不妨视为吉川版的《中国文学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