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纪功碑 唐朝哥舒翰的简介 哥舒翰纪功碑的历史意义
唐朝哥舒翰是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是唐朝时期有名的军事将领。哥舒翰,突骑哥舒部落人。他曾先后担任大斗军副使、右武卫员外将军等职,为唐朝作出了不少贡献。
哥舒翰是突厥人,他的家庭背景较为雄厚,家庭也非常好,因此这样良好的环境下长大的哥舒翰为人非常仗义,非常重视许下的诺言,并且既善武又善文,才能极高。然而因为他非常嗜好喝酒赌博,使得哥舒翰一直没能得志。直到他四十岁那年,父亲逝世,哥舒翰依照汉族礼节在长安旅居了三年,却没想到被长安尉所看不起。因为此事哥舒翰非常受打击,感慨过后就开始改变自己,至此发愤图强,在河西节度使的麾下参军了。
天宝五年的时候,因为哥舒翰在军中的杰出表现引起了王忠嗣的关注,被王忠嗣提升为衙将,一年后被提升了官职。之后哥舒翰多番征讨吐蕃,并且多次获得胜利,后被授予右武卫员外将军之位。
唐朝哥舒翰是个非常忠义之人,从王忠嗣的事件中就可以看出。宰相非常忌惮王忠嗣,因此就故意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于是唐玄宗就下令让哥舒翰取代王忠嗣的职位。王忠嗣遭受了朝廷的严厉审讯,并且朝廷还打算将他判处极刑。哥舒翰在听说这个消息后,就向唐玄宗极力进言王忠嗣无罪,并且还想用自己的官职来赎王忠嗣的罪,在唐玄宗拒绝的情况下一直向唐玄宗进言。最后唐玄宗非常感动,于是就将王忠嗣的极刑改为贬官。
哥舒翰 安禄山
哥舒翰安禄山两人同是唐朝重臣,然而在后来安禄山起兵造反,引发了历史上颇为有名的安史之乱,至此,哥舒翰安禄山两人不再是同朝共事的同事,而是战场上的对手。
安禄山,本名为康轧荦山,由此判断,他的父亲大概是姓康的胡人,他的母亲是突厥族的巫婆。据传,安禄山原来的名字康轧荦山的由来是这样的:安禄山的母亲很多年都不曾有孩子,于是就去向突厥人相当信仰的战斗神明轧荦山祈祷孩子,到了长安三年的正月,安禄山的母亲突然有了要生孩子的感应,因此,安禄山就被命名为康轧荦山。
安禄山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从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在突厥部落生活,后来他的母亲嫁给了部落中安延偃。开元初期,安禄山所在的突厥部落分崩离析,于是他就跟着安道买将军的儿子孝节、安思顺和文贞三人离开部落,并且还和安思顺他们结拜为兄弟,自此之后,安禄山的名字由康轧荦山改为了安禄山。
安禄山在唐朝踏入仕途后仕途较为顺利,并且颇得唐玄宗的喜爱和宠信,然而没想到的是安禄山相当贪心权势,在天宝十四年的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迅速攻占了不少地区,并且在天宝十五年,自封燕帝,建立燕国,以圣武为年号。
然而没想到的是,安禄山最后却是死于自己的儿子之手。安禄山因为身体非常肥胖,后来眼睛看不到后,就要依靠心腹的宦官替他穿衣,他的次子安庆绪因为怨恨安禄山不疼爱自己却非常宠爱小儿子,命安禄山宠幸的宦官在给安禄山穿衣服的时候刺死了安禄山。
可以说,哥舒翰安禄山两人都有能力,但是所用的方向却截然不同。
哥舒翰 郭子仪
哥舒翰郭子仪两人都是唐朝的朝廷官员,都曾受到唐朝皇帝的重用。世人经常会将哥舒翰郭子仪两人进行比较,但是事实上,两人根本无从比起,哥舒翰郭子仪两人年龄差距太大,相比较于郭子仪来说,哥舒翰的资格比郭子仪老,而且立下无数战功,威望也比郭子仪高,在哥舒翰已经统领十几万大军时,郭子仪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将领。
郭子仪,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早期的时候因有一的武举成绩而加入军队,立下不少功劳,不断升官至九原太守,但是一直没有被朝廷所重用。直到安史之乱发生后,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一职,率领军队救援皇帝,收复了河北和河东,因立下大功劳而被授予兵部尚书及同中书门下章事职位。
到了至德二年的时候,郭子仪又与广平王李俶两人一同收服了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良地,凭借这次立下的功劳,郭子仪被授予司徒之职,并且被封为代国公。至德三年的时候,郭子仪升官至中书令。
然而在至德四年的时候,郭子仪因为被人将相州兵败的责任推卸到了他身上而被解除兵权,成为闲官一名。在宝应元年的是,太原、绛州良地发生兵乱,郭子仪被命令出兵平定绛州的兵乱,然而不久后郭子仪又被解除了兵权。广德元年,吐蕃侵犯,长安陷入危机,郭子仪再度被重用,出任关内副元帅一直,率兵收复长安。之后郭子仪又数度打退吐蕃,保证了关中的安全和稳定。
总的来说,哥舒翰郭子仪两人皆为唐朝作出了巨大贡献,都是唐朝优秀的官员将领。
哥舒翰纪功碑
为了纪念哥舒翰这个伟大的唐朝著名将领,世人为他建立了一座哥舒翰纪功碑。哥舒翰纪功碑就位于现在的临洮县的城南大街上的四十六号院落内,这座纪功碑不论是对世人纪念哥舒翰还是对于历史的研究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哥舒翰纪功碑可以分为碑额、碑身及碑座三部分,这座纪功碑主要是由巨石构成。纪功碑的碑额的高度为0.92米,整座纪功碑的高度是4.25米,碑座的高度为2.4米,同时,整座纪功碑的宽度为1.84米,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哥舒翰纪功碑非常巨大。哥舒翰纪功碑正面朝向南方,背面则朝着北方。
因为哥舒翰纪功碑从建立至今已经拥有很多年的历史了,长期地树立着,纪功碑的碑石已经有所风化了,碑上的字迹也已经有所剥落了,纪功碑的碑额至今只留下四个字,“丙戌哥舒”。整座碑的正中间刻写着十二行的隶书字,能够分辨出其中总共有六十七个字,但是不能完整清楚地读成一篇文章。碑上的碑文书写的字体非常俊秀端丽,传言这是明朝皇帝亲手所提。
根据历史记载,哥舒翰纪功碑所在地临洮县自古以来就是一块战略要地,也是多民族交融的地方。古时,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就打破了双方建立的良好关系,不断侵犯唐朝边关,而临洮这个地方最先受到吐蕃的攻击,为此唐军多次征讨吐蕃,然而却没有制止住吐蕃的侵犯势头,直到哥舒翰出任陇右节度使,才使局面有所改变。
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功劳颇大的哥舒翰,为他建立了哥舒翰纪功碑。现今,哥舒翰纪功碑已经成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