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烩菜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过?
李鸿章: (1823年2月15日一1901年11月7日)晚清重臣,淮军,北洋水师创始人,与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慈禧太后把他看做再造“玄黄之人“,日本伊腾博文首相称他为“大清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19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马关条约》《越南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条约。
1875马关条约签订至1895年甲午海战惨败的二十年可以说是李鸿章人生最辉煌时刻,更可以说这二十年是李鸿章时代:位列枢要,炙手可热,权倾一时,具敛了巨额的私人财富。这同时也是华夏历史最为黑暗时代:国威沦丧,强夷横行,国将不国,各族人民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
在这二十年里,李鸿章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挖,煤矿,请开铁路,建设海军,建造兵工厂,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军事技术。各方面都寄于厚望的北洋水师可以说是李鸿章洋务运动的最高成果,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北洋水师覆灭,甲午海战惨败,李鸿章黯然下台结束了。
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一:不重视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民不知有国,低劣的国民素质也是落后挨打原因之一。:在中国传教多年的英国人李提摩太1875年在山东第一次拜访李鸿章时和他谈到了中国的教育问题,他请李鸿章呼吁清政府每年投资100万两白银用在教育上,李问要多长时间,李提摩太回答要二十年,李说时间太长了,国家没有钱。而1875年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惨败正好是二十年的时间。
二:不进行生产力方面的改革,世界历史上每一次改革都是富民强国为目的展开的,:而当时的中国是以农业为本的大国,农业兴,则国家兴,而当时的清政府只以强国为目的军事变革,而忽略了国民经济方面的建设,致使民生凋敝,生产力落后,形成了民越穷,越横征暴敛,越暴征,民力就越衰竭恶性循环,结果使得税源不足,国库空虚,国家财政就困难,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国弱民穷,落后挨打。
李鸿章自嘲为晚清王朝的裱糊匠,可以说是对自己精辟的概括总结。所谓裱糊匠,就是哪里出窟窿补哪里,这种做法从根本上是无法挽救晚清王朝覆灭的国运,只能苟延残喘而已。从李鸿章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来看,李鸿章是个极为现实的人,对大清王朝是谈不上什么忠心的,:和清王朝只能算是一种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的关系,所以李鸿章两手抓,两手都很硬,一方面拼命努力延长清王朝国运尽心维护清王朝统治,一方面拼命敛财为自已的将来预做谋划。
从李鸿章帮助革命党人和扶持袁世凯的角度来看,更是李鸿章的实主义淋漓尽致的表现,也表明他丧失了对晚清王朝的信心,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和子孙预做谋划,避免自已的子孙重演历次王朝重臣人亡政息后惨造政敌清算,以及历次王朝的改朝换代更迭后前朝重臣子女惨造后继王朝继任者血洗屠戮,进行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政治惨剧。:不得不佩服李鸿章的精明与深谋远滤。
晚清王朝为什重用贪腐成性的李鸿章而不重用清廉耿忠的左宗棠呢:在清王朝统治者的眼中,李鸿章贪腐成性,自毁清名一定是一个没有野心,贪图眼前享乐容易控制好使唤的奴才,对大清朝来说只能算肌肤之疾,对少数族满清统治的大清朝构不成什么威胁。
而清廉耿忠的左宗棠则不同,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战前积极准备,筹措粮款,编练兵将,购置先进武器,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一心为公而无私心,战后又成立善后局,妥善处理善后,垦荒屯边,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而满清王朝最忌惮的就是左宗棠在人们心中赢得民心的威望,可谓功高震主,民心都跑左宗棠那里,满清又何以自处呢,而对当时的清王朝来说国难思良将,国危思忠臣,对左宗棠这样的良将而是既用之,又防之,要是清王朝平定外患,天下太平之时,像左宗棠这样功高震主汉族良将,就是免死狗烹的下场。
粱启超: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也算是对西方列强极为了解,又深知在中国变革之难的李鸿章客观评价了。
对于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历史时期的李鸿章,我们既不能否定他在洋务运动中给中国带来变化革新之功,也不能宽恕他因一己之私给我们国家民族带来的灾难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