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长荣三部曲 尚长荣和他的“三部曲”不得不说的故事
图说:尚长荣给小戏迷签售 主办方供图
今天下午,《创作评论集》、《“尚长荣三部曲”研究评论集》新书首发仪式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和《廉吏于成龙》这三部戏堪称尚长荣艺术生涯的集大成之作,随着2本新书的出版,加上之前出版的《创作评论集》、《创作评论集》,这四本书把尚长荣的“三部曲”做了一个总结,背后的故事也让人动容。
曹操是我的介绍人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京剧院曾经度过了一段步履维艰的岁月,那时候由5位主演带着5支演出队探索体制改革。有人甚至开玩笑说,上海京剧院院字旁边的耳朵应该去掉,叫“上海京剧完”。
尽管当时上海京剧院的境况不佳,尚长荣仍然义无反顾地来了上海,因为相信上海是个能够做成大事的地方。他戏说曹操就是自己的介绍人,夹着剧本、听着《命运》、坐着火车就敲开了上海京剧院的大门。这段上海故事的开头戏迷们并不陌生,但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尚长荣的火车延误了6个小时,本来下午四五点钟到真如西站,硬是到半夜才抵达。接他的人早走了,他就在真如的防空洞里,和六七个人同住了一夜。
图说:尚长荣新书书影 主办方供图
尚长荣深知戏曲院团苦,要求上海京剧院不要跟他陕西的单位说借自己过来,因为不仅没有工资,还要额外给很多管理费。他只提出留一间办公室给他过夜,管他吃饭就行了。周一到周六他吃食堂,周日食堂不管饭他就去附近的廉价小馆子,或者去前辈家里蹭饭。他动情地说:“那时候全剧组就是一个心,拼命排,风气真好,我们管它叫苦排曹杨。”
1块钱的情谊版权
京剧新创剧目受到新剧种移植的案例并不多,但上海京剧院是一个例外,上京创排的新编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至今已有40多个剧种,100余家剧团对它进行了移植,如此的文化影响力让上海京剧院倍感自豪,然而不具有版权意识的“悄悄移植”也让其颇为烦恼。山西省吕梁市晋剧院和青年晋剧团却与上海京剧院有着一段授权的佳话。
看了尚长荣“三部曲”的演出后,山西省吕梁市晋剧院和青年晋剧团特别感动,也想要排演,于是特别赶到上海与上海京剧院签订版权协议。了解到他们的经费条件很有限,剧院上下经过层层商议,最终决定以一元钱的价格将版权授予山西省吕梁市晋剧院和青年晋剧团,以此表示对版权意识的尊重。这一元钱的合同至今仍珍藏于上海京剧院。
3是我的幸运数
《曹操与杨修》演出以后,大家舍不得尚长荣走,尚长荣也舍不得离开了。于是,用了8个月的时间,尚长荣圆满地从陕西调入了上海。北京是第一故乡,陕西应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在陕西的32年他深受陕西父老乡亲的抚育,即使到了上海也没有忘记陕西的根和陕西的情感。但正是当时毅然决然到这第三故乡的上海来闯荡,才有了这享誉中外的“三部曲”。
尚长荣自称是一个幸运者,“3”是他的幸运数字。尚长荣在家里排行老三,生旦净末丑,净也是老三。他在北京、陕西、上海工作,也是三。尚长荣得过三次梅花奖,也得过三次白玉兰奖,得奖最多的三出,是《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此外,尚长荣还有三个女儿、三个小外孙,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图说:尚长荣在书展现场 主办方供图
尚长荣说,上海京剧院不是只有他的“三部曲”,还有久演不衰的《盘丝洞》、《成败萧何》、《春秋二胥》、《狸猫换太子》、《浴火黎明》……“有幸跟这么有凝聚力这么有爱的团队在一起工作,让我感到很幸运,也很幸福。27年前拿到上海‘绿卡’,成为一个上海居民、成为一个上海戏曲工作者,我感到无比的荣幸、自豪和骄傲。”(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