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政刘宪权 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华政教授刘宪权参选教书育人楷模

2017-12-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民网讯]从2010年起,教育部每年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在全国范围推选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今年,上海市教委工作党委.市教委继

【新民网讯】从2010年起,教育部每年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在全国范围推选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今年,上海市教委工作党委、市教委继续开展2014年度教育育人楷模推选活动,推荐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刘京海校长、华东政法大学刘宪权教授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据悉,至今举办的4届评选活动,上海推荐的杨浦高级中学于漪、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上海市辛灵中学谢小双3位老师分别于2010年、2011年、2013年获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新民网 李若楠)

》》以下为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刘京海校长介绍:

赏识与宽容促学生走向成功

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校长刘京海用师爱汇聚正能量,点燃学生闪光点

虽已两鬓斑白,却依然精神矍铄;言语简洁,但每句都切中要害。当得知自己再次成为201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时,已过花甲之年的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刘京海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要想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同事尊敬的教师和校长,就必须想他人所想,时刻心系学生和教师的最大需求,用师爱汇聚正能量,激发教师的凝聚力,点燃孩子的闪光点,进而帮助每一个人走向成功。

兴趣与学习可以两不误

让每个孩子都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是刘京海的一个梦想。

黄聪颖是闸北八中的毕业生,也是刘京海执教过程中众多让他印象深刻的学生之一。“在读高中的时候,她是我们学校有名的写手。”黄聪颖的天赋其实一开始并不为他所知,但在高考前的某一天,黄聪颖的班主任突然跑来校长室“告状”,说她不好好复习迎考,倒是在课余时间偷偷写小说。

“我一听,就让这位班主任把黄聪颖叫来,这让她着实有点受惊,以为我要批评她。但当我了解到她其实早在高一、高二年级就已经出版过两部取材于校园生活的网络小说后,看到了她异于常人的优势。

于是我告诉她,她似乎比其他学生更善于管理时间,也更善于观察生活,并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同时也很有恒心和毅力。”刘京海赞赏的态度大大出乎了黄聪颖的意料,她告诉刘京海,为了写小说,她确实在时间分配上下了工夫,如在上学和放学路上构思小说内容,在课间抓紧时间写作业,回家后坚持每天写小说等;而为了积累素材,她也非常有感于闸北八中举行的各类学生活动,并养成了观察同学和教师的习惯,以此来塑造小说角色;另外黄聪颖还表示,闸北八中开设的美术课令她受益匪浅,美术老师的指导激发了她的想象力,这也成为她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之一。

“我没想到她能够如此开诚布公地与我对话,我被她的坚持所折服,于是选择坚定地站在她这一边,不仅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不要干涉她的创作,还为她颁发了全校奖学金;而她也终于在学校里找到了理解她的人,并开始逐渐意识到,复习迎考也很重要。

”刘京海说,就这样,他和黄聪颖达成了意见上的统一,师生之间的隔阂消除了,黄聪颖的动力和自信也更足了。“最终她不仅成功出版了自己的第三部小说,还如愿以偿地考取了上海大学,并在高校的两年间,又出版了12部书籍,可谓学习、兴趣两不误。”刘京海说,“可见,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前提就在于教师的赏识与宽容。”

“成功是成功之母”

从20世纪80年代起,刘京海就开始了成功教育研究,形成了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可以取得多方面成功的“成功教育”理念。正因为始终坚信这样的教育理想,刘京海认为,身为一名好教师,就必须时刻看到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为他们创设各类展示平台的同时,把这些闪光点挖掘出来。

在担任闸北八中校长之初,刘京海就带领全校教师围绕课程、教材、教法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深信,成功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是指学习好。他坚持“三不抢”的办学原则——不抢其他学校的好教师,不抢其他学校的好生源,不抢学生的时间。

在课堂实验中,他提出“低、小、多、快”四字策略,强调知识结构的起点要低,教学的步子要小,活动与师生互动的机会要多,反馈的频率要快,注重提升单位时间的效率,为的就是让每一个普通学生都能“跟得上”“少受挫”。他告诉记者,闸北八中的学生每天晚上八点半前都能完成作业,课后大面积补课的情况也甚为少见,学生每天都是快快乐乐的。

“这就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刘京海说,“我们所说的成功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其目的就是希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机制,将外压式的强制教育转变为内调式的自我教育,从而通过成功的不断累积,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理念被他提炼成一句口号:“成功是成功之母。”

教学相长变成现实

除了黄聪颖,刘京海还向记者列举了更多的“成功学生”:有休学打工再回校、美术高考成绩脱颖而出、并顺利考入本科院校的“美术达人”;有表演校园“海派清口”活灵活现的“小周立波”……

闸北八中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全方位发展的优秀学生,不仅学校的教育质量稳定在了闸北区全区的中上等水平,高考本科率连续多年达到了80%以上。由于很早就取消了集体补课,大部分学生每天的作业量只需1小时~1.5小时就能完成,其中数学作业的完成时间为二三十分钟,这也让不少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美术教育迅速风靡全校,并在几年内取得了极佳的成效。

近年来,闸北八中美术班学生在上海市美术联考的成绩都非常优异,美术班的本科录取率基本都达到了85%以上。

学生在进步,教师也需要提高。刘京海告诉记者,他正在带领教师团队将备课和上课同步起来,针对不同学科拍摄备课、预习、课中、矫正、复习等短视频,进而为更多教师完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供参考。“如我们正在研究初中数学的矫正型短视频、初中英语的预习型短视频,来为精细化的课堂研究提供重要素材,并以此作为探索个别化辅导新途径的切入点。”

刘京海说,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名教师的努力,只有当这些努力共同汇聚成一股教育的正能量,中国教育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文/臧莺 荀一清)

》》以下为华东政法大学刘宪权教授介绍:

“大教授”钟情本科生“小课堂”

华政“明星教授”刘宪权30年如一日坚守讲台 传法学道解人生惑

隔夜占座?自备板凳?水泄不通?不要以为这是遇到了哪个明星的演唱会现场,这番火爆场面其实是来自于一堂普通的大学刑法课,主讲教师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全国知名法学家刘宪权——连续16年来学生心中最佳教师的不二人选、魅力不可挡的“宪哥”。

从教三十多年来,刘宪权始终坚守在本科教学的第一线、法学研究的最前沿,用幽默风趣的授课语言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法学学子,他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时间,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他用对学生的关爱,在原本冰冷的法学著作间写下了人情的温度和味道。

讲得好学生自然会来听

一直以来,刘宪权都是华政校园里无人不知的传奇人物。在华政,每个拜在法学门下的学生都渴望去听他的课,学生之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没听过“宪哥”的课,大学生活就不完整。事实上,他的每堂课几乎都能创造近150%的惊人上座率,这令同时段授课的其他教师既生“妒”又生“畏”,“妒”的是自己没能留住学生,“畏”是恐怕连自己课堂的桌椅都保不住,要被学生们抢去占“宪哥”课上的宝贵一席。

为了满足学生需求,学校把可容纳三百多人的最大号阶梯教室腾给了刘宪权,但慕名而来的学生远不止这些。面对高人气,刘宪权并不意外:“不要低估了这批‘80后’、‘90后’学生的素质,逃课不是必然的,关键是老师是不是能把课讲好,如果讲得好,那么他们自然会来听,还会排队来听。”

在一节教学示范课上,刘宪权大方地吐露了他的课受欢迎的秘诀——“更新快”和“接地气”。在他的课上,总能听到诸如“微信抢红包的法律监管漏洞”、“复旦投毒案该判死刑还是死缓”等一系列有关最新热点话题的讨论。有时他甚至会先故意挖个坑让学生“跌进去”,然后再请其他学生纠错误,找漏洞,抖包袱,合力解决问题,最后他才公布答案,把之前的学生“捞上来”……他深入浅出又充满趣味和互动性的授课方式常常令整堂课充满悬念,高潮迭起。

他的口头禅“一塌糊涂”如今也成了整个华政校园的流行语,并被学生们专门用来形容他的课“好听得一塌糊涂”,正如他的另一句名言:“上我的课你都能睡着,这说明你真的是太困了!”

是“慈父”也是“严师”

课堂上,刘宪权是一个戴着金丝边眼镜、满目笑意的幽默教授,在课后,他也不端长辈的架子,和学生无话不谈,像慈父一般关爱着他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尽管工作繁忙,但刘宪权每周都会固定抽出半天时间,留给学生答疑。所谓“答疑”,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多时候是有关“将来”和“梦想”的畅谈。

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年轻人也难免出现畏难情绪,产生负面心态,但这些也都逃不过“宪哥”的“法眼”,他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询问、开导,用家人的口吻给予他们爱和温暖。

“宪哥”曾经的高徒吴允锋毕业后一直跟着恩师工作,每当说起恩师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他都感动不已。就在几个月前,吴父突然中风,病倒在床,几乎丧失了所有行动能力。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吴允锋深感痛苦和无助,工作时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什么都力不从心。

刘宪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得知吴父重病的消息之后,他表面平静地安慰吴允锋“不要急”,私下里马不停蹄为其到处打探、联络医院和医生。即使工作再忙,刘宪权也会抽出时间关心吴父的病情,并将自己亲朋好友曾经患病的故事讲给吴允锋听,希望他在这个关键时刻能挑起家中“顶梁柱”的担子,起到激励父亲战胜病魔的积极作用。

在紧张的开学阶段,刘宪权还将吴允锋的全部工作都揽到了自己身上,给他放了一个星期的假。“父母对孩子而言是更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在家人最需要自己的时候,理所应当的是陪伴,不要到失去了再来追悔。”刘宪权的一番话让吴允锋红了眼眶。

慈爱的外表之下,刘宪权也是个“严师”。他说自己从不会拍学生马屁,为了让学生打高分而放宽对他们的要求。对自己,他也同样“严格得一塌糊涂”。“东风楼242就是他的家,当然,现在这里也成了我们的家。”李振林说,“跟着劳模工作,压力大得我们片刻都不敢偷懒。

”就像刘宪权说的“做学问前首先要懂得做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做人的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法学学生、青年教师和每一个和他有所交集的人,在他看来,教书和育人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他更希望教给他们做人的法则,引领他们走向一条光明正义的法学人生路。

“课堂是教师锤炼学问的最好场所”

三十年如一日对教育的坚守为刘宪权带来了无数殊荣。在2013年上海市“劳模年度人物”的榜单上,刘宪权更是唯一一名来自教育界的人士。然而,他最看重的荣誉却只有一项——华政“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虽然这只是一项校级评选,但刘宪权却认为是对他法学教学最大的激励和最直接的褒奖,在全部的20届评选中,他连续16次夺得该项称号,最初4届的缺席也是因为他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参与香港回归的相关工作而未能参选,这项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没有上不好的课,只有上不好课的老师。”这是刘宪权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常说,一线课堂才是教师锤炼学问的最好场所,尤其在本科课堂,考验的是一个教师运用教学本领的基础环节,需要有很广的知识面和相应的组织联系能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别以为埋头写文章就能一本万利,其实久不入课堂就等于荒废了‘武功’。”在刘宪权看来,上讲台和搞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教学相长”,就是给本科生上课的同时也巩固、强化并实时更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对相关的科研工作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不少有名望的“大教授”反而不敢给本科生上课,他们不敢拿“面子”做赌注轻易出山,所以宁愿求稳妥,退居二线潜心搞科研。“学生的课堂反馈是最直接、最残酷的,要是课讲得没劲,他们自然掉头就走,给你打个难看的分数,不会留任何情面。

”刘宪权一语道破了很多“大教授”的“怕”和“忧”,但于他而言,一个好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敢于迎难而上,而他这一上就是30年。他也希望通过身体力行的课堂实践,使高校教授们“不重视本科教育”的固有观念能得到一定的扭转,并带领一批学科新人在文科教学的革新中“异军突起”。(文/宋一宁 戴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