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妖精金福珠在线 《张斌话规则》:奥运会举重比赛的1公斤规则
在伦敦奥运会到来之前,央视推出了一档名为《张斌话规则》的节目,为观众全面介绍有关奥运会各种“规则”方面的问题,新浪体育将为您连载本节目的内容,欢迎关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大力士和关于大力士的传说,从一开始,传说中的大力士就是被人膜拜的,而生活中的大力士则是为他人表演的。
因此,现代举重运动的源头就和表演息息相关——它始于18世纪英国伦敦的马戏班。
1891年,在皮卡迪里广场举行了第一届世界举重锦标赛,那座广场至今仍是伦敦的娱乐中心之一,是恋人约会的地方、球迷狂欢的地方、第一个设置发光广告牌的地方和抗议者集会的地方。
伦敦不但是现代举重运动起源的地方和第一个举行世界举重锦标赛的地方,还见证了英国的国家荣誉:在这个现代奥运会最早的九个成员之一(其他八个是田径、游泳、自行车、射击、网球、体操、击剑和摔跤)的项目上,一位叫埃利奥特的伦敦人,在第一届奥运会上获得了单手举重的金牌和双手举重的银牌——这是英国在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一个冠军和唯一一块举重金牌。
不过,埃利奥特的这次胜利获得的实物不是金牌而是银牌,因为第一届奥运会所有冠军的奖励,是一块银牌和一个橄榄花环(第二名是铜牌和橄榄花环,第三名是铜牌)。
举重设项的变化和举重级别的调整
和其他项目相比,产生于马戏班的举重运动出身不够贵族,所以最初在奥运会里的地位很不稳固——她在第二届被取消、第三届被重新设立、第四届又被取消,直到1920年的安特卫普奥运会,举重才重新和彻底地回到奥林匹克大家庭中。
1920年奥运会,举重比赛第一次按照运动员体重划分成五个级别,每个级别的运动员要进行单手抓举、单手挺举和双手挺举三种比赛。
1924年巴黎奥运会,举重比赛的级别仍然是五个,但每个级别的比赛内容却增加到了五项,分别是单手抓举、单手挺举、双手推举、双手抓举、双手挺举。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举重比赛的规则再次改变,单手举重从此消亡,只保留了双手举的3种形式。
从此直到1972年,奥运会的举重比赛就一直是分成抓举、挺举和推举三种形式,但参赛级别不时发生变化,曾经80次创造世界纪录的苏联著名运动员阿列克谢耶夫,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留下了一个永远不会被打破的世界纪录——总成绩640公斤!
由于推举容易使运动员腰椎受伤,裁判的尺度也难以掌握,因此1972年奥运会后,国际举联正式宣布取消推举比赛。
从1976年到1992年的五届奥运会,男子举重都是十个级别,其中最小级别是52公斤级,在这个级别上,曾国强获得了中国举重的第一块奥运会金牌,他获得金牌的时间只比许海峰的金牌晚几个小时。
在那时,举重成了兴奋剂的重灾区,据统计:当时奥运会项目里举重的兴奋剂现象最严重,至少有百分之三的运动员长期使用违禁的药物或方法,1988年奥运会后,国际奥委会(微博)在维也纳举行执委会会议,以副主席庞德为代表的部分委员,要求将举重从奥运会赛场上清除出去。这一动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国际举联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
由于兴奋剂现象屡禁不止,国际举联干脆采取极端措施,在1996年奥运会上重新为举重划分了级别,他们认为:这将会使未来的举重运动,不再留有“肮脏”的世界纪录。
然而恰好在这个时候,国际奥委会开始为奥运会“瘦身”,国际举联遂将举重级别重新调整:将男子的十个级别调整为八个,同时增加了七个女子举重项目,于是从2000年奥运会开始,奥运会的举重比赛就由15个小项组成。
“破纪录试举”和“2.5公斤规则”
现在的举重比赛,运动员都是只能有三次试举,然而在1989年之前,举重运动员却可以进行第四次试举,又叫“破纪录试举”,在这次试举中举起的重量,不计算在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里,但如果在第四次试举中创造了新的纪录,则将被承认。
和“破纪录试举”相关的,是原来举重的“2.5公斤规则”——
2004年8月26日,雅典奥运会男子举重105公斤以上级A组比赛。抓举比赛时,伊朗选手拉扎扎德轻松举起210公斤的重量,在随后的挺举比赛中又举起了263.5公斤,创造了新的挺举世界纪录。
比赛结果,拉扎扎德以总成绩472.5公斤获得金牌。
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拉扎扎德抓举210公斤、挺举263.5公斤,这两个数字加在一起,明明是473.5公斤,怎么会变成472.5公斤呢?
这是因为根据“2.5公斤规则”,选手试举时增加的重量必须是2.5公斤的倍数,只有在破纪录时才允许增加0.5公斤的倍数,破纪录的公斤数只是作为纪录存在,而在计算总成绩时,只计算2.5公斤的整倍数那部分,多余的不算。正是按照这个规则,拉扎扎德挺举的263.5公斤,就在计算总成绩时变成了262.5公斤。
“2.5公斤规则”由来已久,从1913年开始一直是举重运动的评判标准。但随着竞争的加剧,能够领先对手2.5公斤,甚至5公斤、10公斤的绝对优势已经不多见了,领先对手1公斤、2公斤的相对优势越来越多,然而在规则束缚下,即使你有实力超越对手1公斤、2公斤,但只要达不到2.5公斤,你的相对优势就是零!
“2.5公斤规则”时的“减肥”斗争
赛场上竞争激烈,规则又限制相对优势的发挥,导致场上同级别选手成绩相同的现象越来越多,只好根据体重来分胜负。
1992年奥运会的举重比赛,竟然有三个级别是依靠体重分出胜负的:
男子75公斤级比赛,独联体选手卡萨普与古巴选手拉拉·罗德里格斯都获得了357.5公斤的总成绩,古巴选手因体重略大错失金牌;男子90公斤级比赛,独联体选手萨尔佐夫虽然举出了同样的412.5公斤的总成绩,但因体重略高而排在队友卡希亚什维利之后,仅得银牌;最富戏剧性的是男子82.
5公斤级比赛,前三名都是370公斤的总成绩,希腊选手皮罗斯·迪马斯(他在不久前和李宁一起完成了伦敦奥运会希腊境内火炬传递的最后一棒)以体重最轻获得金牌,身体最重屈居第三的独联体选手萨马多夫,因心有不甘,一怒之下扔掉了铜牌。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在第1届到第72届男子举重世界锦标赛中,有107枚金牌获得者的成绩与亚军相同,约占金牌总数的10%。显然,在“2.5公斤规则”的时代,“体重战术”成为一个重要的制胜因素,“减肥”成了大部分选手参赛前必做的功课,很多选手为了回避本级别的激烈竞争,甚至大量降体重去参加下一级别的比赛,以获取更好的成绩。
根据多年的医学观察,减体重超过5%时,运动员便会出现脱水的各种体征,个别运动员甚至会发生低血糖及尿酮体,有相当一部分人有无力感,甚至出现抽筋等症状,但在过去的举重比赛中,优秀运动员减体重超过6%的情况屡见不鲜,长此下去,举重运动将走上歧途。
“1公斤规则”
2005年是国际举重联合会成立100周年,举重比赛的规则发生了重大变化:“1公斤规则”取代了已经沿用九十多年的“2.5公斤规则”。
所谓“1公斤规则”,是在整场比赛和破纪录时,都以1公斤的倍数来增加杠铃重量,比赛中只要多举1公斤,就可以获胜。这样一来,虽然大大增加了举重裁判的工作量——因为要更多次地去给杠铃加杠铃片——却使比赛更加扣人心弦和悬念丛生。相应地,取消了破纪录可以只增加0.5公斤的规定,要求新的纪录必须比原纪录高一公斤或者是一公斤的倍数。
这样一来,体重优势的作用不再明显,以1公斤这样的相对优势战胜对手成了选手们的最佳选择。
为了赢得1公斤的优势,各参赛队绞尽脑汁地设定开把重量,因为按照上场规则,选手以试举重量由小到大排序,只有重量相同时,才参考签号等其他条件,这样一来,根据对手试举重量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试举重量,从而争取或保持后发优势,成为极其重要的比赛战术。
2008年4月,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在福建泉州举行,这是北京奥运会前的一次重要选拔赛,在56公斤级比赛中,广西选手李争被视为夺冠大热门,因为他是2007年世界锦标赛的亚军,而来自湖南的龙清泉当时还不满18岁,从未参加过国际大赛。
抓举比赛,龙清泉在第三次试举中举起了132公斤,由于李争的体重比龙清泉重,他将试举重量改为133公斤并取得成功,赢了龙清泉1公斤。挺举比赛,李争在最后一次试举中举起了159公斤,而龙清泉则举起了160公斤,龙清泉赢了李争1公斤。二人的总成绩都是292公斤,龙清泉因为体重轻而夺冠,从而获得了参加奥运会比赛的机会,四个月后,龙清泉成为中国的第一位“90后”奥运会冠军。
这样斗智斗勇的戏剧化场面,在“1公斤规则”实施后的举重赛场上越来越多,从“2.5公斤规则”到“1公斤规则”,古老的举重运动脱掉了沉重的外衣、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理解了上述规则,就可以很清楚地分辨“老世界纪录”和“新世界纪录”了:假如世界纪录带小数点,那么肯定是2005年之前的纪录,否则就多半是新纪录。
此外,国际举联还有一条规定:只有在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才能创造新的世界纪录,而在其他比赛中,再优异的成绩也只能算作“超世界纪录”,这个规定,和射击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