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的故事内容 《论语》故事|二十四孝之子路负米孝母
《论语》里闵子谦芦衣顺母,是孔子称赞的大孝子,还有一位大孝子就是子路,即是仲由。子路是鲁国人,性格刚烈勇猛,爱打抱不平,所谓“见义必为”。年轻时习武,经常舞枪弄棒。后经孔子弟子介绍师从孔子,极力宣扬孔子为政思想,性格开始接近儒雅。
孔子对他的评价先是“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后又说了“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孔子对他很器重,但始终认为他没有彻底摆脱乡下粗野的习气,只是“升堂”,还没达到“入室”的程度。
正是这样的豪爽性格,使子路的孝顺远近闻名,流传至今。传说,子路年轻时家里生活贫穷,一贫如洗。自己在外辛苦劳作,也挣不下几个钱。父母在家经常吃野菜、啃粗粮,常年不见白米饭。有一次,他回到家里,母亲忍不住说了一句“想吃白米饭”。
子路顾不得吃完饭、放下筷子,立即徒步返回邑城。从邑城买来白米,用肩背着徒步走了十几里山路给母亲送来一小袋白米。母亲高兴极了,当晚吃上了一顿香喷喷的白米饭。此事传出后,左右邻里纷纷夸赞子路是大孝子。
扛一袋米孝敬母亲在今天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那么,子路负米孝母为什么就成了大孝子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路途太远。从邑城到卞城十几里,骑车、开车很近,可徒步就是很远的路程。而且是山路,路面不平、陡峭、狭窄。今天的路面20米、30米宽,过去山间小路最宽也不会超过一米。难度肯定比今天想象的要难好多。
二是负重前行。空手走路十几里都很累,假如肩扛50斤白米走十几里路,会是什么滋味?今天也可想而知。古时,没汽车,没自行车,总有马车吧?自己没马车总可以顺路搭个顺风车吧?
三是这么快和这么做的人极少。吃白米可以,明天或后天出工顺道带回来,或者下次回来,哪还非得马上就去?不差这几天。再就是左右邻里甚至周边地区,这样的儿子肯定少之又少,简直是凤毛麟角。所以 ,才引来左右邻里羡慕嫉妒恨,称赞他为大孝子。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不得而知,期待历史学家进一步考证 。
稀疏平常的事,看起来很容易做到,又有多少人做不到。不去论它,单说子路却因为负米孝母的事迹,成为了古代24孝人物之一,广受后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