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大医精诚原文 名医传:药王孙思邈

2018-08-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孙思邈,是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生活于隋唐时期.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

孙思邈,是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生活于隋唐时期。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

孙思邈大医精诚原文 名医传:药王孙思邈

一次,学生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为什么能治愈疑难的疾病?”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

孙思邈大医精诚原文 名医传:药王孙思邈

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凝结而成霜雾。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

孙思邈大医精诚原文 名医传: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他还强调“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故事两则:

1. 用葱管导尿

孙思邈在治病过程中,处处留心,善于发现。有一天,华原县的张先生患小便不利,听医生说是喝水少,因此就大量饮水,结果腹部憋胀,最后竟至小便点滴不出。孙思邈仔细观察病情,认定患的是“癃闭”,由尿道不通所致。如何治疗呢?他想,能不能从尿道插进一根管子,尿肯定会排出来。

忽然看见有个小孩吹着葱叶玩,他顿时有了主意,挑出一根细长的小葱切去葱尖,顺着尿道插进,并像小孩一样用劲一吹,果然患者的尿液从葱叶中流了出来,腹部憋胀马上得到缓解,病情随之痊愈。病人直起身来,连连向他道谢说:“救命之恩,终身难忘。”这是我国记载最早的导尿方法,也是导尿管从此产生的缘由。

2. 创制抓药柜

孙思邈在太白山采集中草药,他不畏艰险、翻山越岭,由于所采之药很多,因此放置不能混杂。为了便于分类使用,他就让老妻特意用布做了一个褡裢,在上面缝制了许多小口袋,采一种草药,就装一个口袋,便于回家后使用。由于他看病时,总要把药从褡裢的小口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时间一长,人们就习惯把此法称为“抓药”。

后来,孙思邈受到“抓药”的启发,让木匠做成许多小格子,用来存放各种药材,外边写上中药名称,因此称为“药柜”。由于这种方式非常方便实用,所以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