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叶永烈:用文学讲述科学故事
叶永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专业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
核心提示
■ 《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以“大众化的、小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读物”为特色,林林总总,来自生活和生产,来自读者身边,内容广泛,无所不谈。
■ 《十万个为什么》之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走进千家万户,是因为这套科普读物的文学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从故事切入,再讲科学道理。
■ 学文学的应当懂科学,学科学也应当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中国科普读物最具影响力的第一品牌、当属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了几代人、家喻户晓的《十万个为什么》,总发行量至今已超过1亿册。1960年,我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此后半个多世纪我参与了《十万个为什么》各版的写作,第一版至第六版、版版参与。在这里,以我所见所闻追溯:《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册第一次印刷只有5000册,后来如何成为发行量过亿的“超级畅销书”?
与科普小品的意外结缘
我是个早熟的作者。11岁时发表了第一篇作品,19岁时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20岁那时,我还只是北京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成为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上小学时我的第一张成绩报告单,语文和作文考试都是40分,不及格,是父亲保存了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所有成绩报告单。但我没有灰心,五年级时写了首诗投入了《浙南日报》的投稿箱。过了几天收到该报的一封信,信上说我诗写得好。后这家报纸发表了我的首篇作品,豆腐干大的文章引发了自己浓厚的写作兴趣。由此我成为了学校少先队大队宣传委员,凡是学校学生的宣传栏、黑板报稿子多由我来写,可谓从小喜欢写作。
考上了北京大学化学专业后,大学一、二年级时我写诗,还经常尝试写散文、小说,但投稿10篇平均仅能发表一篇,收到退稿信成了家常便饭。偶尔一次我看到北京科协办的科学小报,试试投了篇科学小品被采用发表了。1959年暑假,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同学们几乎都回家了,我独自呆在宿舍里读书和写作。
写了十几篇化学小品,用文学笔调去描述化学,一篇又一篇关于化学的科学小品不断被报纸登载。此种写法的投稿几乎百发百中,投稿其它报刊也比写纯文学作品采用率高得多。
开学的那天,我逛了趟新华书店,见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塑料的一家》,就买了下来。这本书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因为我写的化学小品大都关于有机化学,而有机化学的“主角”是碳元素。于是,我忽然有了“灵感”:何不把那十几篇化学小品编成一本《碳的故事》?就这样,我花了半个来月时间完成,投寄给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社首肯了我的书稿并提出修改意见。没过多久就收到了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审稿意见,认为书稿可用,但要做些修改和补充,书名也从《碳的故事》改为《碳的一家》。半年之后,我平生第一本书出版了。
《十万个为什么》酝酿启动
《十万个为什么》正式启动是在1959年秋。迎接国庆十周年,对青少年学生学习进行调查时,发现学生们爱问“为什么”,受当时苏联伊林《十万个为什么》的启示,也受《科学画报》“为什么”专栏的启发。国庆节后,一套问答式的大型自然科学丛书酝酿启动了。
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书名“借用”了苏联作家伊林的同名科普读物,只是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多了个副标题──“室内旅行记”。至于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如他自己所言,是借用英国诗人吉百龄的诗句。
然而,伊林称他的《十万个为什么》来自英国诗人吉百龄的诗句,则要打上问号。伊林在他的《十万个为什么》扉页上引用了英国诗人吉百龄的诗句:五千个在哪儿,七千个怎么样,十万个为什么。但是英国诗人吉百龄的原诗是用英文写的:译成中文就是:一百万个怎么样,两百万个在哪里,七百万个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是俄译者的误译。
伊林是根据这“误译”的吉百龄诗成了俄文版书名,译成中文“十万个为什么”是准确的。在我看来,俄译者书名的错误是个“美丽的误译”。因为有了这个“美丽的误译”,才有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样响亮的书名。倘若把书名叫做《七百万个为什么》,那才别扭呢。
最幸运的小作者
由于《碳的一家》文笔活泼,我竟然被看中了。当时,少年儿童出版社首次编写《十万个为什么》,邀请我参加写作《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记得,少年儿童出版社给我寄来一份化学分册的“为什么”清单,要我试着写几个。我写了5个“为什么”寄去,出版社一面热情地给予肯定,一面指出不足,然后要我继续写下去。我当时就像学生答题似的,按照那张清单所列的“为什么”写下去,每写好十几个就寄去。出版社看毕,又随时告知意见。
就这样,我一口气为化学分册写了一百多个“为什么”。有的“为什么”是清单上没有的,我就自己出题自己回答。直到好多年后我才知道:当少年儿童出版社给我寄那份化学分册的“为什么”清单时,其实每个“为什么”都已经有稿子了,他们已组织了多位中学化学教师写化学分册。
编辑部后来大批采用了我的稿子。《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初版本共收175个“为什么”,我写了163个。接着,少年儿童出版社又约我为《十万个为什么》其他分册撰稿,即天文气象分册、农业分册、生理卫生分册。我为天文气象分册写了27篇,为农业分册写了89篇,为生理卫生分册写了43篇。我是《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本写得最多的一个作者。
写作最轻松的是第一版,虽然我为第一版写的“为什么”最多,但因为当时不知道这套书今后的社会影响非常大,所以没负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规定其上中学的儿子钱永刚放暑假时每天看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40页,要儿子“看不懂就问我”。
1962年召开的共青团中央三届七中全会,给每位共青团中央委员发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要求,“每个人要从中学点知识。”同时向全国发出号召,各地共青团组织纷纷购买《十万个为什么》,提倡广大共青团员读《十万个为什么》。
最压抑是文革中出版的第三版,社会流行知识越多越反动风气,突出政治术语,极左思潮。尽管我挨了批斗,还是要我参与写作。如“镜子背后的涂层是什么”等。质量最好的是第六版,精装本980元一套。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挂帅审定稿件。其中的115位院士是编委,40多位院士亲自撰文。我参与写作了化学分册,“三聚氰胺”、“塑化剂”、“玻璃幕墙”、“尿不湿”、“地沟油”等最新民生科普的内容。
不同时代不同“为什么”
我记得写第一版时,有个问题是“‘DDT’农药的喷桶表面为什么会有白霜”,现在“DDT”用的少了,这个问题也就不再出现了。写第三版时,有个问题用麻醉剂捕捉野象的为什么,是以上海捕象小分队到云南西双版纳捕捉小母象的新闻为由头采写。而之后更多强调的是动物保护,第四版这类题材就没有再出现了。
2011年启动写作最新版时,曾向社会广大读者征集了3万多个“为什么”,正式出版本收录了4500多个新的“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十万个为什么》版本也在不断地转型和升级。
生动活泼的《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当时是编好一册印一册,陆陆续续付印。《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册(物理分册)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版本仅5000册。这说明,《十万个为什么》在一开始并没有被看好。但《十万个为什么》第二册(化学分册)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增加到2万册,这说明这套书出版之后被看好,到第三、四、五分册第一次印5万册。
1961年6月1日,《十万个为什么》第一、二册在全国上市(物理化学部分)。《十万个为什么》分五集,收集了许多我们常遇到的自然现象和问题,用科学原理加以解释,阐明各种自然规律。这套书不仅能增进我们的科学知识,书里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启发青少年们去思考和向大自然探索奥秘的精神,是作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新书。
1961年8月至10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三、四、五分册,使第一版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本在短短的两三年间印行了580多万册。《十万个为什么》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但是,由于写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所以青年读者以至成年人也喜欢。
《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以“大众化的、小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读物”为特色,林林总总,来自生活和生产,来自读者身边,内容广泛,无所不谈;每篇文章短小精悍,说古道今,趣味盎然。这样,使这套书拥有了广大的读者群。
《十万个为什么》的成功,还在于“套”字上。在策划第一版时,就注意到配套的问题。分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5册,后来,又增加了数学、地质地理、动物3册。其中的数学分册曾经列入第一批出书计划,即与物理、化学分册一起推出,但是由于收集到的数学方面的“为什么”特别少,而且数学又很难写得生动活泼,所以只得作罢;地质地理分册则是与天文气象分册相对,有“天”要有“地”;至于动物分册,收集到的“为什么”特别多,动物知识最容易写得生动有趣,而少儿读者也最喜欢,所以增加了动物分册。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后增加到8册共收1484个“为什么”,105万字。用的是小巧的三十六开本,近乎方形,便于携带,而且每册封面一种颜色,富有少年儿童读物特色,更受未成年人欢迎。
《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一炮打响后,数千封的读者来信,并提出了近五千个问题,要求补充进书里。为适应读者需要,《十万个为什么》1964年到1965年做了全面修订,出版了“革命化”的第二版。
很多人以为,在“文革”中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版才被打上“左”的印记,其实“左”的影响在第二版时已经渗入。第二版新增的文字显得拘谨。从第二版起改用了三十二开本,封面则全部用黑色,中间用一红色方块印着书名,虽然显得统一,但是没有第一版封面活泼。
由于第二版强调“联系生产实际”,新增的许多“为什么”脱离了少年儿童的生活。第二版分为十四册。按学科门类分册出版,即数学一册、物理两册、天文一册、气象一册、自然地理一册、动物两册、植物两册、生理卫生两册。
每册大约150至200个“为什么”,扩充内容丰富。另外,第二版聘请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苏步青等一批著名科学家担任顾问,为每个分册审稿,保证了科学内容的准确性。第二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后,当时不仅在国内广为发行,而且还走出了国门,如越南等国家。
《十万个为什么》在“文革”中被作为“大毒草”批判。从1970年起,出版充满“左”味、读者主要对象由少年变为成年,大多是工农业生产技术知识。“文革”版——第三版《十万个为什么》,每套《十万个为什么》为21个分册。因为当时是书荒的年代,发行量达3700多万册。
1980年《十万个为什么》正本清源,出版了第四版,每套14分册。这次大修订,肯定了第一版本的特色,否定了“文革”版本,着重科普性,依靠科学家审稿,走过了“否定之否定”的道路。当时刚刚走出了文革书荒年代,市场上好书不多,发行量3000万册。
由于《十万个为什么》已经是“名牌”,广大读者对第六版的期待能够用“翘首以盼”来形容。正因为这样,《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在背负着极大期望值的压力下完成了。院士挂帅、阵容强大的最新版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平装本将于明年春节前后与读者见面,同时分册销售。已面世的是精装本,共18个分册。
文理兼备用“心”写作
《十万个为什么》之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走进千家万户,是因为这套科普读物的文学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融合一体,从故事切入,再讲科学道理。
据说现今社会上流行的《音乐的十万个为什么》,《电脑的十万个为什么》等此类型书多达900多种。但最正宗的还是《十万个为什么》科普丛书。坚持走生动活泼的科普创作道路,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最好的一种专业精神。
我最初的兴趣是爱好文学,坚持走了科学与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了上海专业作家、科普文学作家。在我到了应该安享晚年的时期,我仍然每天坚持写作,至今已达两千多万字。
我印象深的是,上大学期间得了肺炎转为肺结核,但仍带病坚持写作。上大学有三年我放暑假不回家,晨起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图书馆占到座位。近两个月里每天几乎整天“泡”在知识海洋的图书馆里,化学物理、文学小说什么书都看,文理科不分,无形中知识面变宽了。
贴近青少年学生的最好机会,是我曾经连续8年与青少年学生同场参加高考作文,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卷。第二天我的高考作文就见诸报纸,当“教练”要一直坚持写作才更合适。作文要用心用感情说话,这样才能把作文写得好。文理科知识兼有再带上内心的真情实感,同样能创作出优秀的科普作品。
高考试卷不分文理科,每位青少年学生都应当努力文理兼优。学文学的应当懂科学,学科学也应当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理科专业使我对科学养成了浓厚兴趣,20多年前电脑就成为我写作高科技化的帮手,录音带自己能用电脑转化成数码,录像带能自制成光盘,现在我的所有作品都是电子化,出作品快且轻松。我觉得一个人的视野最好是广角镜头,不要成为专家,而要成为杂家。
(主讲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教授叶永烈。通讯员宋北辰根据叶永烈在江苏省科协和省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上的报告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