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通论曹卫星 作物学通论复习资料

2018-04-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物学通论复习资料 作物学通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长:指作物体积或重量的增加,是不可逆的.通过细胞分 裂和伸长来完成. 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功能的质变过程,是细胞.组 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形成.2.作物的感温性: 作物花期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 还必须经历一定的光周期诱导, 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 导的特性.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 诱导后, 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到生殖生长, 进行花芽分化或幼橞分 化, 进

作物学通论复习资料 作物学通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长:指作物体积或重量的增加,是不可逆的、通过细胞分 裂和伸长来完成。 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功能的质变过程,是细胞、组 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形成。

2、作物的感温性: 作物花期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 还必须经历一定的光周期诱导, 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 导的特性。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 诱导后, 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到生殖生长, 进行花芽分化或幼橞分 化, 进而才能开花结果。

(作物对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反应的特性) 3、基本营养生长期:作物在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外界影响而 缩短的基本营养期。

基本营养生长性: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其长短差异 的特性。 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 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种子的后熟:指种子本身还未完全通过生理成熟阶段,即使 给予适当的发芽条件, 也仍不能发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 定时间储藏,是种子进行发芽的各种准备,当完成这些变化后, 种子才具有发芽能力。

5、生长发育的相关性:植物各组织、器官乃至个体之间,既有 各自独立的生长发育规律, 同时也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 制约的关系。

(这种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生长发育所起的调节作 用) 生长中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总是向着生长最旺 盛、 最活跃的器官或部位运转, 以确保其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 需要。

6、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收获 量,即指人们所收获的那一部分产量。 光合产量:指作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 和积累的碳水化合物以及由碳水化合物与矿质营养结合而衍生 出来的各种有机物质的总量及其所含的总量, 包括呼吸消耗和环 境消耗的量。

7、寒害:大于 0 摄氏度低温引起作物伤害。

冷害:指植物体冷却至冰点以下,引起作物组织结冰而造成 伤害或死亡。 8、作物最大效益期:在作物一生中,对养分量和吸收速度影响 都很大的时期。此时期肥料作用明显、增产效果最好。 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常有一个对某种营养元素 需要量虽然不多但又很迫切的时期。

9、表土耕作:用农机具改善 0~10cm 土层状况的措施。 基本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 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0、植物生长调节剂: 泛指那些从外部是嫁给植物,在低浓度下 引起生长发育发生变化的人工合成或人工提取的化合物。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代谢产生的, 能运输到其他部位起作 用的、在低浓度下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特殊作用的物质。

11、作物栽培学的特点有哪些? 答: (1) .严格的地域性 作物生产离不开光、温、水等自然资源,各种类型作物生长均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但地球上的 环境资源在时间上、空间上及地域之间均有差异。

大范围上有大的区域差异,小范围内,不同地区 的纬度、地形、土壤、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 种植作物的种类和采用的生产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构成了作物生产的地域性。

如高温地区选择耐热 作物,预防热害的发生;高寒地区要利用耐寒作物,生产上注意预防低温冷害的发生;干旱地区应 选用抗旱品种, 栽培管理上采用抗旱措施; 低洼易涝地区则要选择耐湿品种, 作物栽培上注意防涝。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作物种类和品种,要求作物栽培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的自然优 势,切不可采取统一的作物生产方式或实行“一刀切” 以免造成失败,经济上遭受损失。

, (2) .强烈的季节性 由于天体运动,地球上的光、热、降水的供应呈现季节性的节律变化,作物也适应了这种变化, 其生命过程在时间上与环境的季节变化顺序具有一致性,作物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季节差异的影响。

古人云“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和“不违农时”都说明了作物生产的强烈季节性。许多民间谚语, 如“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芒种不可强种” “处暑不出头, 、 、 到秋喂老牛”及现代的水稻“不播五月种, 不插六月秧”等都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季节的深刻认识。

要实现季季丰收,全年增产,必须合理掌握 农时季节,使作物的高效生长期与最佳环境同步。如果延误农时,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如黑 龙江省水稻生产,在4月中下旬播种,采用旱育苗方式,弥补积温的不足,延长水稻生育期,5月下 旬插秧,不插6月秧,使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在孕穗、开花和灌浆期处在最佳的环境条件之下, 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3)、紧密的连续性 人类不断繁衍,对作物生产的依赖也连续不断,因此,作物生产也必须连续不断,一个生产周期与 下一个生产周期、上一茬作物与下一茬作物都是紧密相连,互相制约的。

作物生产的连续性要求农业 工作者要有长远的观点,做到前季为后季,季季为全年,今年为明年,年年持续增产,不能有短期行 为。

(4) .对土地的依赖性 土地是作物生产的空间基础和主要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土壤肥力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 量。

土地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农业资源。没有土地,作物生产就无法进行,许多人类的废弃物也不 能经土壤转化再利用。因此,必须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保持地力不衰和土地的永续使用。 (5) .系统综合性 作物生产是作物、环境和人为措施综合作用的复杂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个因素的改 变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作物生产要求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采取综 合栽培技术措施,妥善地处理和协调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避免决策的片面性,以达到高产、稳产、 优质、高效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物生产的总体效益。

(6).技术的实用性 (7)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科学,着重将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 作物技术和生产力。

虽然作物栽培学也包含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但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必须能够 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必须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和经济安全。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之所以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就在于它的实用性,解决了水稻生产中存 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推广10多年,至今仍为水稻生产中的主要栽培技术。 12、简述现代作物学 5 次不同的高潮时期? 答:①20 世纪 30 年代末机械化生产革命; ②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兴起的农业化学工业; ③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绿色革命” ; ④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兴起的个持续农业; ④近年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作物中的应用。

13、根冠比的实质是什么? 答: (1)地下、地上部分物质交换、能量交换量的协调关系; (2)根系吸水面与地上部分失水面的比例; (3)地下、地上部分活性物质相互交换的协调关系。

14.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有哪些? 答: (1)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 (2)主茎与分枝协调发展、株型良好; (3)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内部器官之间协调发展; (4) 个生育期、 叶面积指数、 茎枝生长动态等进程合理一致; (5)叶层分布合理、光合效能大、光合产物转运效率高。

15、简述灼伤出现的场合有哪些? 答: (1)荫蔽状况下的苗木突然曝光; (2)离体的组织或器官突然曝光; (3)裸根苗暴晒; (4)全苗定植反暴晒; (5)切干苗定植反暴晒。

16、生态学习性及其运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指导异地引种 (2)指导栽培区化 (3)指导商品基地建设 (4)指导移植地选择 (5)制定栽培措施。

17、表土耕作有那些措施? 答:表土耕作为基本耕作的辅助措施,作用深度限于土壤表层10 厘米以内,包括耙地、耱地、镇压、作畦和起垄等项内容。 翻耕后的土壤往往不够平整,且土块较大,耙地的主要作用就在于破碎表层土块,并平整地面。

耙地 还具 有灭除杂草、拌混肥料、疏松表土和轻微压实土壤的作用。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翻耕后随即耙地, 可起到保墒抗旱的功效。

耙地的农具有圆盘耙、钉齿耙、刀耙等。 耱地,有些地方亦称耢地或盖地,在北方地区,常在耕地后与耙地结合进行,其主要作用是平整地面、 耱碎土块、耱实土壤,进而利于保墒和播种。耱地的农具通常为用柳条、荆条等编织的耱或厚木板、铁板 等。

镇压是用镇压器使土壤表层由疏松变紧实的作业。镇压的主要功能是紧实土壤,同时还具有压碎土块、 平整地面的作用。紧实土壤可增加毛管作用,进而收到提墒、保持土表湿润的功效。

镇压必须在地面较为 干 燥、比适宜耕作的含水量稍低时进行,以免造成土壤板结。镇压常结合播种在播种前后进行。镇压用的 农具有石磙及各种类型的专用镇压器。 垄作的目的是便于排水和提高局部地温; 山区垄作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土。

另外, 垄作还有防止土壤板结, 改善土壤通气性,压埋杂草,防倒伏等效果。 18、叙述田间 co2浓度变化规律和 co2施肥存在哪些问题? 答: (1)一年之内:作物生长季节 co2浓度上升; (2)一天之内:午夜和凌晨群体内 co2浓度很高,清晨日 出后光合加强二氧化碳浓度下降,中午 co2浓度最低,傍晚日落 后光合作用停止 co2浓度升高。

19、防寒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 (1)培育抗寒品种; (2)低温锻炼; (3)化学诱导; (4)合理的肥料配比; (5)避寒环境选择; (6)提高地温(地面盖草、地膜覆盖、地面增温济) ; (7)提高气温(防风林、熏烟、防寒棚) 。

20、提高抗旱性的措施有哪些? 答: (1)选育抗旱品种; (2)抗旱锻炼; (3)合理施用矿物质肥料(增施 p、k 肥和有机肥能增加持水力 和抗旱性) ; (4)施用植物生长延缓济; (5)节流保水; (6)灌溉; (7)其他(采用深根性作物、接种菌根菌、施热性肥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