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作品 中国首位音乐博士萧友梅:创作中国最早抗日歌曲

2017-09-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是我国第一首直接歌颂"五四"爱国运动的歌曲.1924年5月4日,"五四"运动5周年纪念日.当天,北京<晨报副镌>第3版刊出这首<五四纪念爱国歌>简谱歌曲,标注"赵国钧作歌,萧友梅制谱."就在这一天,萧友梅将其编成由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曲,在北京青年会国民音乐大会上亲自指挥歌唱.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校园里,有一座由著名美术家刘开渠先生创作的半身铜像,那就是被称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的萧友梅的雕塑.萧友梅是中国

这是我国第一首直接歌颂“五四”爱国运动的歌曲。1924年5月4日,“五四”运动5周年纪念日。当天,北京《晨报副镌》第3版刊出这首《五四纪念爱国歌》简谱歌曲,标注“赵国钧作歌,萧友梅制谱。”就在这一天,萧友梅将其编成由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曲,在北京青年会国民音乐大会上亲自指挥歌唱。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校园里,有一座由著名美术家刘开渠先生创作的半身铜像,那就是被称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的萧友梅的雕塑。

萧友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1884年1月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父亲是清末秀才,以塾师为生。萧友梅自幼随父学习古文,1889年又随父移居澳门,学习英文和日文。孙中山于1892年在澳门开业行医时,与萧家相邻;他们又是自小熟识的世交,所以过从甚密。萧家近邻有一葡萄牙神甫常在家里弹奏风琴,这使萧友梅颇受熏陶。1899年,萧友梅考入广州时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唱歌”也是正式课程之一。

中国第一位音乐博士

1901年,萧友梅从时敏学堂毕业后自费去日本留学,在东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学习之余,又在东京帝国音乐学院选修钢琴及声乐,实现了他童年时代学习音乐的愿望。

当时,萧友梅是一位热血青年,信仰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1906年,他经人介绍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为了掩护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他把自己的寓所提供出来,供革命党人作为秘密会议的地点。孙中山举行会议时,萧友梅常常带着廖仲恺的孩子在屋外玩耍,实际上是在给开会的人放哨,一有动静就可立即通知他们。

在长年的交往中,孙中山觉得萧友梅是一位十分信得过的人,对他很器重。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任命萧友梅为总统府秘书,从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虽然已经从政,虽然与孙中山有着深厚的友谊,但萧友梅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音乐。当他听说有赴欧洲学习音乐的机会,就毅然辞掉了总统府的职务,于1913年奔赴德国学音乐,曾在莱比锡国立音乐学院学理论作曲。

1916年,他以长篇论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种学位的音乐家。

音乐教育的拓荒者

1920年3月,萧友梅回到北京。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早年的革命经历及同国内政界高层人士的关系,要谋得一个薪位高的职务并不困难;但是他决定实现自己的理想,毅然选择了开创音乐教育事业的艰苦道路。当时,音乐专业并不受重视,在高等学校里不过是附庸,有的与美术合在一起称为图音系,有的与体育合在一起称为音体系,有的更是大杂烩称为图工操练。

萧友梅于1920年9月被聘为教育部编审员,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北师大前身)附设实验小学主任。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很器重萧友梅的为人和才能,萧友梅也很赞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于是应邀担任了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音乐讲师兼该校音乐研究会导师。

萧友梅声誉日隆,吸引了许多学生来学习音乐。他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管弦乐队并亲任指挥。这个乐队的前身是清末民初海关税务局的管弦乐队,一共只有17个人。乐队虽小,但从1922年底到1927年将近5年的时间,却开过40余次音乐会,演奏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大师的作品,为北京群众介绍了不少西方音乐艺术知识。

1920年9月,萧友梅与杨仲子共同创办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后经萧建议分成两个专科。1922年8月,经萧友梅提议,北大音乐研究会改组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以养成乐学人才为宗旨,一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扬而光大之”。传习所由校长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做教务主任负责实际工作。

1926年,萧友梅又兼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音乐系主任。萧友梅十分重视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定期的音乐会。这些活动不仅大大丰富了当时北京的社会音乐活动,而且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1927年6月,北洋军阀的教育部以“有伤社会风化”、“浪费国家钱财”为由,下令停办北京所有国立院校的音乐系科。萧友梅苦心经营了5年的北大音乐传习所也被迫解散。萧友梅愤而辞职,随蔡元培南下去寻求发展。

创办国立音乐院

1927年10月,蔡元培就任南京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院长。经他力争,政府通过了萧友梅提出的关于创办国立音乐院的计划。这个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于同年秋在上海正式成立,并立即开始公开招生。萧友梅最初任教务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同年12月被任命为代理院长,1928年9月被正式任命为院长。

1929年,国立音乐院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被任命为该校校长。他按照自己的理想尽力推进中国的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国立音专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和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为中国培养出不少优秀的音乐人才。这些人才中的大多数后来成为推动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萧友梅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和艺术才华,编撰了一大批音乐教材、论著,并创作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著名的红色歌曲就有:1928年,写出了《国耻》等3首歌曲,是中国最早的抗日歌曲之一。1931年“九一八”之后,写出了《从军歌》,是我国第一批以救亡为题材的爱国歌曲之一。1922年写出了《问》。“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点明了“问”的主题是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的祖国深沉的忧虑。

1940年12月31日,因结核菌侵入肾脏,萧友梅在上海体仁医院病逝,享年56岁。人走了,他的歌曲作品还活着,他对中国音乐文化事业做出的卓绝贡献将永远为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