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兰尹占才二人台 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张美兰艺术生涯访谈

2018-10-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那动人的声音.那俊美的扮相,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忻州市首届梨花奖舞台艺术大赛把她从人们的记忆中拉回到现实中,是她年轻的步伐与不老唱腔,使她生动而鲜活地站在了人们的面前.这位评委,是二人台的前辈,更是忻州二人台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从十岁唱起,她从黄河崖畔的业余歌舞团一直唱到了省歌舞剧院这个大舞台,她唱响了晋蒙陕冀,唱到了北京.朝鲜.日本──她就是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张美兰.张美兰尹占才二人台 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张美兰艺术生涯访谈小小年纪爱上了演戏小美兰出生在黄河岸畔,是那里的乡土气息.

那动人的声音、那俊美的扮相,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忻州市首届梨花奖舞台艺术大赛把她从人们的记忆中拉回到现实中,是她年轻的步伐与不老唱腔,使她生动而鲜活地站在了人们的面前。这位评委,是二人台的前辈,更是忻州二人台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从十岁唱起,她从黄河崖畔的业余歌舞团一直唱到了省歌舞剧院这个大舞台,她唱响了晋蒙陕冀,唱到了北京、朝鲜、日本──她就是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张美兰。

张美兰尹占才二人台 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张美兰艺术生涯访谈

小小年纪爱上了演戏

小美兰出生在黄河岸畔,是那里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黄河风情养育了她,也养育了她对二人台的爱好。那里的人哪个出来都会几句,使她从小耳濡目染在民歌和二人台的氛围里。小美兰的妈妈又是个戏曲爱好者,只要听说有晋剧下乡演出了,妈妈总要带上美兰去看,三四岁的年纪,虽然看不懂故事,但她爱看花花绿绿的衣服、长长的甩袖、晃来晃去的头饰,喜欢女角的兰花指、翻跟头、下腰、拿大顶……那些真是太好看了。

张美兰尹占才二人台 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张美兰艺术生涯访谈

她常常就趁妈妈出去的空间,利用炕上晾布的铁丝搭一块大单子,搭成前台后台的样子,把方头巾与辫子绑在一起,在筷子上挂上钥匙链插在方头巾上当簪穗。自己模仿戏中的要人物翘起了小小的兰花指,学起了唱戏……

张美兰尹占才二人台 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张美兰艺术生涯访谈

大人们在院子里乘凉时,小美兰就穿上大褂子,利用长袖作甩袖,一板一眼为大人们一边唱,一边翻跟斗作动作地表演,看着她可爱的样子,房东就叫她美兰红,后来一条街上的人都叫她美兰红,都说这孩子,长大一定能唱红的。

上学的时候,她在校里的宣传队里就出了名。那时每个班出一个节目,她班的老师正好是下放来的,很有文采与艺术修养,就给她们演出的节目编词、编舞,那唱词她自今还记得几句:"河曲县是英雄的县,呼啦啦的黄河流一遍,英雄的人民多勇敢……"由于她在节目里发挥的特别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全校师生的大合唱,她站在高桌子上满怀激情地指挥,一下子就在学校出了名。

那时从北京和省里下放下来的不少有艺术修养和造诣的高师,在这块滋养二人台的地方成立了曲峪业余歌舞团??八一歌舞团,当时收了二十多个十几岁的小孩培养。美兰每天放学后,就背着书包绕道去看人家上课。她记得在八九岁的一天下午,楼上的老师正在教一个十一、二的学生唱《九九艳阳天》,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老师觉得学生学得差不多了,就让这个学生独唱,小美兰早就学得入迷了,学生在楼上独唱,她在楼下跟着唱,唱着唱着,楼上的卡壳了,她还在那里忘情地唱,老师惊奇地走出来向楼下看,说里边教的还没唱会,外边的没教就会唱了。

美兰学唱歌有一种天份,那就是老师只要教一遍,第二、三遍她就可以自己填上词唱了,此刻她会唱,对于她自己来说并不奇怪。

不久后的一天,她跟着父亲过陕西的真武庙看戏,没有请假,有个同学说,你昨天没来上课,老师要批评你了。她说,我才不怕呢,不也我不想上了。说着就背上书包回了家。看她如此的喜欢演戏,父母就把她送到了八一歌舞团。

歌舞团的学习很正规,有文化课,有表演、声乐、舞蹈、乐理、试唱、练耳、练功……每门课都有专门的老师上课,老师们有学芭蕾的、有学舞蹈的、有学歌剧的、有学话剧的,这些从北京来的在艺术上都很专业老师,对她专业知识的传授,为她一生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美兰虽小,但悟性极高,又学得很认真练得很起劲,别人6点多起床时,她已经按要求练功、练声练到了尾声。

当时正在热演歌剧《红霞》,老师们就从前线歌舞团要来剧本、剧照,按剧本要求排戏,十一岁的美兰个子太小,不能当主要演员,台前是一个大孩子表演,她在幕后给伴唱。

1958年,山西文艺汇演在榆次,那天美兰扮演男子、李兰英扮演女子,表演了二人台"五月散花",演男子的美兰把小胡子翘翘着,两人把四把扇子花样不断地随着唱舞上下翻飞着,唱腔与动作的完美结合打动了台下的观众,也打动了其他代表团的演员。

演出结束到了后台,围上来许多记者,问这问那,从来没见过这种阵势的美兰,有点害怕,问过几个问题后才好点。休息下,各代表团都有人来学舞扇子和转手绢的,很热闹。随后她俩的剧照上了《山西日报》。

她记忆最深的还有当时的忻县文化局局长曾昭喜,像妈妈一样带着她们去汇演,晚上还要查夜,为她们盖好踢到一边被子。

  忻县地区文工团里的姣姣者

1964年随团迁到忻县地区文工团后,所表演的戏路就更宽泛、更全面了,歌舞、话剧、芭蕾舞……

1966年文化大革命,把传统节目表演几乎都改成了八个样板戏,《白毛女》里的喜儿、《龙江颂》里的江水英、《红灯记》里的李铁梅……一个个的主角,她都在用心在意地表演着,而京剧的唱腔道白、现代戏剧舞台形象,让她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由于对演唱事业的执着到了痴迷的程度。19岁结婚后,有了孩子的她还一直台上演出,怀孕五个月了,还压后腿。一位大夫看了她的挺着肚子演出后说,孩子那么大了,你不要命了,她笑笑,依然演出着,直至快生了,才休息。可一到56天,把孩子托付给婆婆,就又开始了她的演出。

样板戏是二人台很好的姊妹艺术,通过表演锻炼,她把可借鉴的精湛之处都吸收到了二人台的表演艺术中。为此造就了张美兰动作大方优美,唱腔纵横驰骋、收放自如的二人台艺术表演的王者风范。

而忻县地区文工团恰恰找准了在整个中国戏剧表演的定位点??地方特色浓重的民间小戏二人台,为张美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人台艺术,以民间舞蹈表演,内容从民间来,很贴近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加上扇子旋转与手绢的翻飞,表演出来也更加活泼、形象,情感四溢,感染力极强,特别是张美兰与尹占才独特的表演形式与风格,把深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黄河风情,演绎的更加深动感人,使这个戏种惭惭为更多的听众所接受,也使二人台走向了辉煌期。

张美兰与尹占才代表忻县文工团参加了省国庆40周年演出,她独唱了《火车开到咱山里来》,与尹占才对唱了《华国锋率领我们学大寨》,当年省里点名要张美兰代表省去朝鲜进行了慰问演出,为此她学唱了《卖花姑娘》插曲、"金日成之歌",在访问期间为增近中朝友谊做出了贡献。也正是这次国庆演出,省歌看中在忻县文工团工作的张美兰和尹占才。

1976年她与尹占才参加了北京华北民族民间唱法比赛,对唱了《红军东渡过黄河》 ,同年参加了北京国庆晚会,与德德玛等知名演员同台演出,使二人台真正登上了大雅之堂。

由四省组织的内蒙古"山丹杯"比赛中,《卖菜》荣获了一等奖。二人台这朵艺术奇葩在"晋蒙陕冀"四省更加璀灿夺目。

在艺术生涯中,她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在批判三上桃峰时,她很幸运,是有惊无险。同在北京演出,一台戏是《三上桃峰》,另一台就是张美兰的《火车开到山里来》和她与尹占才的对唱《大寨红花遍地开》。唱完后在北京西苑旅社住了40多天,接受教育,过年也没回来。

回到忻州火车站上,看到的情形是站台上拉着两幅标语,一条是:热烈欢迎从首都归来的张美兰尹占才;一条是:彻底批判旧瓶换新酒的尹占才张美兰。兴好有部队来保护,才没有受到冲击,随后又成立了忻县军分区文工团,受到了保护,在这里待了两年,演出也没有耽误。

在山西省歌舞团的故事

1978年张美兰与尹占才一起调到了省歌舞剧院。当时王谦书记说,忻县地区有个张美兰尹占才,能不能支援到省歌舞剧院。这样他俩就被调到了省歌。那年到北京汇报演出,她与尹占才用民间演唱法对唱了《红军东渡过黄河》。之后在上海电视台举办的民族声乐音乐晚会上与耿连凤、张振富、蒋大为同台,她与尹占才对唱了《大寨红花遍地开》。

1985年,为配合上海音乐学院抢救民歌活动,她在上海住了二十来天,录了30多首歌,有《挂红灯》、《黄河儿女情》等。在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刚开始录音时,录音师是以工作的态度对待她,感觉距离很远。可是那天在录音棚录音,录到《那是个谁》这首歌时,"对坝坝圪梁上那是一个谁?"只一嗓子就把录音师从录音间里唱出来了,当时她在心里忽闪了一下,是不是自己唱的不好,但还是认认真真很投入地唱下来了。

唱完后,录音师说这么好的曲子,这么好的声音,山西人真是抱着金碗讨饭吃,不往出推,太可惜了。这次录音成了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资料带,一直沿用到现在。

从上海回来后,她认为上海的录音师说得对,就找到山西音像出版社达成了合作意向,与尹占才、许月英录制民歌《卖菜》磁带一盘,当时就热卖了20多万盘,现在网上还有这个带子出售。同时录制了《卖碗》、《打樱桃》、《挂红灯》等十七盘传统二人台节目演唱磁带。

由于张美兰和尹占才是二人台实力派明星,他们所录的带子,使二人台传遍了三晋大地,许多节目成了家喻户晓经典曲目,广为传播,在多场演出中,她台上唱,台下的娃娃们就把下一句唱词给接唱了。

1989年张美兰在人民大堂参加了国庆晚会的演出。当时有中央领导人在座观看。同年还参加了民间艺术家组织的访问团去日本访问。虽然语言不通,但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访问中演出的《猪八戒背妻》等节目里,她上下翻飞的扇子手绢,吸引着台下的观众,日本观众惊奇地问,那妻子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啊。

1993年时,开始实行招聘制上职称了,贾桂林老师去当的评委,张美兰成了二级演员,能继续在歌舞剧院生存,她是多么的高兴。她仍然积极参加慰问演出,在太旧高速公路的工地上、在宁武的电视转播站都有她的身影,每到一处,都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

当她上一级演员职称的时候,已经45岁了,她可以不汇报考核了,但为了以实力评上职称,她要求汇报演出,领导同意了,并在考核中最后一个进行汇报演出。评委是北京专家,两个汇报演出节目中,第一个是她与尹占才的《走西口》对唱,第二个是她自己的独唱《青藏高原》。由于两种唱法炯然不同,而且都唱得很到位,表现得很贴切,唱得北京专家都站起来鼓掌了,并说:有实力、有开拓精神,能上一级。为此她成了国家一级演员。

她曾为中央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江泽民、陈永贵、秦基伟等演出过。

她从来没有离开过最基层的观众

打铁还得本身硬,张美兰是靠小时候的爱好与刻苦钻研,是靠那些下放来的老师一流的教学与系统的教授。她是原苏联舞蹈艺术家乌兰诺娃在中国的七弟子之一,这些先天的和后天的完美结合,使她练就了一身运用灵活,人见人爱的表演技艺。

二人台唱念相间,歌舞并重,风趣生动,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抒情叙事都可演唱,田间地头、节庆庙会都离不开它的身影,对唱、独唱、表演唱、小戏和曲牌什么形式都能表现。张美兰虽是二人台词典里响当当的人物之一,但她从没有因为身在省歌所处地位高了,就高高在上,而是一有机会就走进基层慰问演出。

不管是工地还是田间,不管演出刚结束,还是在驻地,只要有人提出想听听二人台或民歌,她总要一板一眼地实心实意地演唱,把火辣辣的晋西北民风情爱以浓烈的情感、生动的表演展现给观众,吸引着、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那是在陕西黄甫村的一场演出中,40里外的人们都赶来了,有个盲人坐在人群里特别醒目,他的两只手放在胸前掌握着节奏,头前倾着,静静地倾听着,她唱到难过处,能看到他悲伤着,她唱到高兴处,能看到他微笑着,这样的沟通交流,使她唱得更加动情。

一次在定襄演出,台下黑压压的约有二万人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第一天唱了一台《走西口》,这曲反映一对新婚夫妇为生计所迫忍痛分离的小戏,被她和尹占才表演得十分抓人。演了三、四天,最后一天还是要听《走西口》,那份听戏的执着,让张美兰很受感动,并为之动容。

到省歌后,她每到过年都要回老家唱上一唱。她说,二人台是从群众中来的,在群众中演出才最有意义。老百姓特别好,他们才是我们的口碑。

在四清中,田间劳动,休息下来,一拨一拨的人过来,她就一次一次不厌其烦地唱。即使再累,也要唱上一唱。她只要一上台、一演出,马上就来了表演的兴致,不但人更精神了,嗓音也更脆更美了。

张美兰是二人台的继承者,更是二人台的发扬光大者,从艺以来,她成功地扮演了大量舞台角色,并演唱了近百首民歌和二人台剧目。随着电视的普及,更多的观众从电视这个媒介里目睹了她的风姿。她把二人台这朵雅俗共赏、为大众所喜爱的艺术奇葩绽放到了大雅之堂,也绽放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

艺术魅力与人格魅力融为一体

在台下张美兰从来不与人争斗,只是和自己比,看今天比昨天的演唱技能进步了多少。她的每次进步,每一次走向高一级的演出单位,比赛后拿了一等奖后都是她对自己的最高奖励。她独唱、对唱、舞蹈、小戏都能演;男角、女角都能扮,她的表演艺术涉及舞蹈、歌剧、二人台、民歌等多个门类,她的表演,动作开阔大方,唱腔独特,戏路子宽,她与尹占才所演唱剧目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听张美兰唱二人台是一种享受,同时又是生长在黄河岸畔的听众对童年的一种回味。她的演唱一个情字当先,演唱中对唱腔、动作、表情每个细节都有所推究。特别是听着她的二人台长大的听众,总感觉到只有她唱出来的二人台,才是最标准的唱法,她的吐字、她的唱腔,一字一板珠圆玉润;她的眼神、她的动作一招一式身段柔美,个个曲目都如同为她量身定做。

而独具魅力的黄河文化,纪录中国戏曲演进、形成的活化石??"二人台",被张美兰这代艺术家所演绎而成就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所表现的风格深入大众之心,并为大众所接受,进而影响着几代人对二人台的审美需求……

这次她来做梨花奖大赛的评委,我们一行三人到文化局去接她,当时看到她从楼门里出来,精神爽利,十分精干,那种气蕴,是一种扫去了铅花、但没有褪去艺术修养的一种丰厚的气质,让人感觉到了她不凡的宽厚与内在的潜质。

接下来的三天里,每天下午,我都在采访她,她的豪爽的谈吐与说到情真处那真情的流露与歌唱时时相随,让我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与表演二人台的魅力实在难分难解,也感觉到了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观众对她念念不忘的情怀……

在谈到二人台的未来时,张美兰说:希望有后来人能够很好地把二人台这个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当年在省戏校办的二人台班,每次上课张美兰都像年少的时教她演出技能的老师们那样,一点一滴地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一招一式传授给下一辈。

张美兰希望忻州市能借"忻州市首届梨花奖舞台艺术大赛"这样的活动出更多的二人台精品,出更多表演二人台的人才,把这支独秀之花开出新意。

张美兰作为老艺术家、文化工作者,能够回忻州做评委,就是为了发现精品、发现人才,她坐在评委席上,一丝不苟、一字一句地听着、一招一式看着,尽心尽责地完成了6场、103个节目的评审,没有一分钟离开评委席,用艺术家的眼光、尺度、职责,公证地评审着每一个节目……